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這堆破爛銀行

(2022-12-18 01:02:06) 下一個

這堆破爛銀行

                                              2005年6月9日

何必

建行四川分行公示將從7月1日起對小額賬戶收取年費……(略。)

如此看來,社會上爭議頗多的銀行就小額賬戶收取年費的製度,在各方廣泛批評指責聲中還是粉墨登場成為現實。就建行實施的成果而言,還是很振奮欣喜的。四川分行5月30日公示,至今日均銷戶量超過4000,也就是至少4萬個賬戶已經消失。多麽偉大的成就。按照“建行內部人士”的說法,騰出的大量電腦空間對客戶和銀行都有好處,可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率並降低經營成本。這話倒是奇怪了:如果說這種舉措是個雙贏的結果,那麽對客戶的好處在哪兒呢?銀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是以小額賬戶客戶或者支付年費、或者被掃地出門為代價的。

針對中國實際國情,大多數銀行客戶都是存款數額並不多的小額儲戶,特別是9億農村人口的儲蓄頻率以及額度都處於建行小額賬戶高限之下,執行如此措施無疑是將太多非富裕人口打入另冊,或拒之門外,或劫貧濟富;同時在中國特色裏,作為四大國有銀行之一,建行除了具有市場化運作內涵外,還肩負著國有企業的一些公共、特別是公益職能。如此嫌貧愛富的動作及其背後的指導思路,隻能是公共利益被劫持,成為少數利益集團的囊中私利。

招行、中行等都在效仿建行此舉,央行也表態對此製度支持,這也充分說明了在“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下“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在金融服務領域裏的全麵開花,也算是自由市場論者們的又一大勝利。

與國際接軌口號下出現的銀行扯下麵具惡狠狠大舉摟錢,卻完全無視國際上類似對銀行卡收費同時伴隨著的種類繁多而且細致周到的服務、以及針對個人客戶固定利率信貸產品、免費贈送銀行卡等事實。“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這一瓢,當然是於我有利;假若不利,自然要堅持“中國特色”了。

“業內人士”說國內商業銀行粗放式經營是導致係統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那麽電腦係統擴容要靠排擠小額用戶,銀行贏利必須以來搜刮窮人的腰包,這也算是天下奇聞了。

通過收取小額賬戶年費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粗放的經營方式了?同日《東方早報》數據,2004年國內銀行業利潤達到930億,較2003年增長200%。但評級公司惠譽國際指出,今年為了核銷呆壞賬而撥備利潤,中國銀行業利潤甚至可能出現下降。惠譽由於2003年是貸款發放的高峰期,新貸款的利息收入使中國銀行業2004年的利潤得以快速增長。但其中一部分如在今年收不回來,將變成不良資產,從而使今年的核銷任務加重。雖然目前具體數額尚不能確定,但由於中國的銀行利潤率普遍不高,並且資本比率也很薄弱,因此呆壞賬核銷會對中國的銀行業造成沉重的負擔。由於宏觀調控政策,從2004年第二季度開始,銀行貸款出現回落,銀行普遍出現惜貸。受這兩方麵因素影響,今年銀行利潤的增長將會大幅放緩。此外惠譽指出,中國的銀行應通過各種融資方式建立起應對潛在呆賬的更強大的緩衝器,而不是隻采用發行次級債的形式,因為采用普通股的方式注資,可以進入一、二級市場交易,這樣會使銀行的資本結構更加合理,而發行次級債隻是增加了附屬資本。

英國《金融時報》借用石油大亨約翰•格蒂的經典語言來描述中國銀行的腐敗現象:“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億美元,那就是銀行的問題了。”而中國銀行並不知趣,還在忙於明火執仗地衝著貧窮人群打劫。

那麽,現在國內的銀行都在幹著些什麽呢?在目前國家對房地產進行宏調的形勢下,銀行一改以往低調做法,紛紛推出旨在搶奪房貸客戶的新業務,令房貸市場競爭趨白熱化。有銀行人士指出,因房貸市場規模巨大,事關銀行市場份額,而宏觀政策縮緊了銀行的房貸業務,銀行隻能通過爭搶個貸來降低房地產開發貸款風險。此前銀行都是在暗中較勁,現在開始都放在台麵上公開爭搶了。此前民生、光大及深圳商業銀行開辦了一種俗稱“超按”的業務,即購房者選擇到開發商指定按揭銀行以外的銀行辦理按揭手續,開發商會在與原指定銀行已確定的價格基礎上給予購房者一個折扣。業內人士指出,“超按”等於直接從其他銀行手中爭搶客戶。此外,個別銀行推出 “跨行非交易性轉按揭業務”也將目標指向其他銀行的存量客戶,購房者可將其在一家銀行的房貸轉到另一家銀行,有的還可在第二家銀行申請“加貸”,即申請獲得更多的貸款,或申請延長貸款期限。由於跟國有銀行相比處於弱勢,股份製銀行爭搶房貸的積極性要更強烈一些。

所以,在高層對著房地產泡沫接連打出組合拳的同時,最該擔憂一旦房地產領域發生問題把金融牽扯進去的銀行業非但不為此驚醒,反而變本加厲鼓漲其中的偏頗與狡詐。這種以打擦邊球的政策取向和以跑馬占地“粗放式”用明搶手法進行惡性競爭的路數,就是目前中國各類所有製銀行的真實運營狀態。

銀行如此,它們所孳生、豢養、扶持或關聯的各種金融中介機構的狀況又如何呢?當前中介機構在銀行信貸評價體係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但中介機構違規操作,偷工減料的行為也在增多,產生了不小的負麵效應。由於競爭激烈,中介機構報告質量不高問題嚴重。比如審計意見失當,有的甚至根據客戶要求發表審計意見。評估誤差也很大,有的中介機構稱其評估誤差在10%至30%之間是合理的。如果按±30%誤差計算,那麽1000萬資產就可能是700萬元或1300萬元的評估值,二者相差600萬元。此外中介機構環節過多,綜合費率偏高,綜合計算,一筆貸款的中介費率大致在1%左右,相當於利率上調了1個百分點。而且部分金融機構互不認可非本行指定的中介機構,致使貸款申請人不得不進行重複評估,有的金融機構對不在有效期內的資產評估報告一概不認,若遇貸款展期,即便是抵押物價值相對穩定,也要求貸款戶重新評估。報告一般要兩周左右才能完成,銀行審貸的時間也在15天以上。貸款從申請到審批發放至少相隔1個月以上,往往使得貸款客戶貽誤商機。

有趣的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斬釘截鐵地表示,中國大型銀行絕不在國內上士,給風雨飄搖中的中國資本市場潑了兜頭一盆又髒又涼的水。對於弱不禁風的中國銀行究竟能在未來取得幾許勝算,還要被迫選擇海外經曆嚴格到了扒皮般苛刻的上市篩選程序,對國內整體市場環境的認知,實在不曉玄機。

最近,交通銀行忙著在香港上市。交行香港上市的招股書中陳述了49條風險,其中與交行業務有關的風險多達28條,這一方麵說明交行的透明度在提高,另一方麵也是國內銀行風險的縮影。在交行的自身風險中,比較關鍵的有3條,即不良貸款水平、收入嚴重依賴存貸差和貸款過於集中。2004年交行不良資產大幅下降,但主要原因是向信達半價出售了530.2億不良資產,在經濟增長可能放緩、宏觀經濟政策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背景下,不良貸款極可能反彈。交行主要收入來自利差,截至2004年底,非利息收入僅占9.9%。而且一年內短期資金占94.1%,一年內到期的貸款卻占到68.2%,極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交行對公貸款主要集中於製造業、貿易行業和房地產業,在宏調背景下,極易發生不良的情況,而且未收回貸款主要集中於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區域,任何地區性的變化都可能產生負麵影響。此外,在內控機製、資本金充足率等方麵交行也存在著風險隱患。分析人士指出,交行存在的問題幾乎是國內銀行的通病,見微知著,從交行身上正好可以看到國內銀行業的全貌。

反正,有了不良資產就進行核銷轉移,有了粗放就欺壓小額客戶,有了貸款目標就舍生忘死。這種破爛銀行,還能怎麽著?故此,建行認為收取小額客戶年費是對銀行和用戶雙贏的事,這也是不得不相信的真理。

或者,就隻能像筆者這樣,在盡可能的狀況下拒絕消費,省得跟丫挺的製那份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