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評選中國環保最差城市吧
2005年6月5日
何必
我國共命名47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3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區……(略。)
看到如此成績,真是讓人心旌飄搖。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居然有約7%的城市夠得上“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實在振奮人心。
可是,通過另外一組官方公布的數據與資料,情形就遠沒那麽總把人帶到樂觀主義境界中了。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分析,按照中國的糧食產量,人口不應該超過12.6億;按能源負載,不應該超過11.5億;按淡水供應,不應該超過4.5億。國家環保總局潘嶽認為,按照世界人均淡水量測算,能養活3.2億,按世界可耕地則2.6億,按人均占有林地則1.7億。
2005年1月27日,國家環保局公布46家未啟動脫硫項目的火電廠,華電集團、華能集團、國電集團、大唐集團和中電集團五大發電巨頭的19家電廠赫然在目。
2005年1月中旬,雲南大學和浙江大學在名為《建設現代新昆明與治理滇池汙染》報告中指出,“滇池汙染已20年,汙染狀況嚴重,卻沒有一個責任主體為此承擔責任……這說明行政管理主體缺乏法治監管。”
國家環保總局潘嶽介紹,據統計,我國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七大江河水係中劣五類水質占41%,沿海赤潮的年發生次數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不足20%,工業危險廢物處置率僅為32%,全球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國占5個。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要占到當年GDP的8%;中科院測算,環境汙染使我國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到GDP的15%;2004年我國患病人數已增至50億人次,因健康不安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8000億元,重汙染地區死於肺癌的人數比空氣良好地區高4.7~8.8倍。由於廣大西部和生態脆弱地區難於承載現有人口,全國22個省市需要遷出1.86億人,而能夠接納人口的廣東、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浙江、福建、黑龍江、海南等省市最多隻能接納3000萬人,屆時全國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難民。
潘嶽指出,4000年前夏朝就規定春天不準刊發樹木,夏天不準捕魚;3000年前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樹、燒荒的時間。
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於曉剛認為,中國綠色GDP於國際上綠色發展概念有差距,是產值減去環境成本和人類健康成本。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指人類直接和間接從生態係統得到的利益。綠色生產也必須綠色消費、綠色購買。中國傳統GDP統計方法廣受質疑,尤其餐飲、奢侈消費也計算在內。
……
所以,開篇的喜不自勝與後麵的觸目驚心,對比起來給人的感覺是,隻要找出合適的評價體係,對於加權方法進行調整,總還是能夠把這個世界弄得花團錦簇春意盎然的。在國際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前10位裏中國就榮幸地占據了大半壁江山,連潘嶽本人也多次公開表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垃圾場。在如許氛圍裏,還是要給國人些許信心。
按照環保模範城市考核體係的標準,依然是在經濟數值上進行的。這種考核標準還是建立在生產係統當中,疏漏了消費領域。而且,這種模範城市的“模範”作用到底能如何,就是鬼知道的事了。說穿了,這無非還是矬子裏拔將軍。一個杯子裏有半杯水,應該怎麽來看呢?樂觀主義說至少還有半杯,悲觀主義說有一半都是空著的。何況,中國環境這個垃圾場似的杯子裏,究竟還能有幾滴哪怕是汙水,也值得猜疑。
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局座最近表示,他不同意“環評風暴”的說法。其實,坊間早就認為,在建構和諧社會成為發展方向時,環境方麵的考量究竟應該是政治運動式的一窩蜂一陣風,更多取決於官員首腦(比如李金華、潘嶽等)的個人人格魅力與膽識,還是應該建立在製度性的常備不懈始終如一上。
另一方麵,環境評價的一票否決製的實際推行過程中遇到的窘境與掣肘,也極大地嘲諷了環境工作的良苦用心,在目前中國政治生態係統運行方式裏,環保部門依靠財政進行行政作為,不得不依賴地方黨政權力機關的恩賜,使得環評成為政治乃至社會利益交易的工具,環保總局不得不倚仗國務院的尚方寶劍事無巨細越俎代庖,與這兩年的審計風暴裏審計總署直接到最基層現場審計的路數有著同樣的尷尬。
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所謂的環保模範城市的評選,如果真是沒有什麽內幕,即使真是秉承科學客觀真實的評估原則,對於中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的現實而言,也實在起不到什麽作用,充其量隻是畫餅充饑,無非是在一派荒疏蕭瑟當中的畫餅充饑自欺欺人的伎倆。
倒是,如果評選中國環保最差的城市,可能還更具有衝擊力與實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