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青年就業狀況之憂

(2022-12-18 00:27:00) 下一個

青年就業狀況之憂

                                         2005年5月24日

何必

《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日前公布……(略。)

這樣的調查報告還是透露出一些很耐人尋味的信息。

比如,這個失業率究竟是怎麽測算出來的?眾所周知,中國為了種種需要,一向采取回避真相的措施,把社會失業率改頭換麵為“城鎮登記失業率”,並以此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目標的政策維度,在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總是在說要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什麽水平上,而對非城鎮與由於各種原因未能登記的失業人口則別有用心地不予計算。其中,最重要的三類人口就被莫名其妙地排除在就業政策調整範圍之外:一是數以幾億計的中國農民,二是中國城市裏原有國有企業裏的就業者因為企業改製轉軌而“下崗”的人群,三是城市裏不符合登記政策規定的各類人群以及沒有所在地戶口漂流人群。按照商務部研究機構的相關推算,這部分人之中處於失業狀態者已經可能將社會失業率推到25%的水平!不管這種結論是否有聳人聽聞的成分,但是,中國官方核算口徑無法提供準確數據,也就使這種數據很難被證偽。

而報告中所謂6.1%的社會平均失業率也頗令人生疑。2004年10月1日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中國加入WTO,近期將造成城鎮失業人員增加300到400萬人,失業率就此攀升2個百分點。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的報告》稱,專家首次利用德爾菲法對城鎮失業率的兩輪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的失業率已達到7%的警戒線,這使人們對本來就緊張的就業形勢更加關注。現任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是這本被稱為“中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的《中國就業形勢的報告》的作者之一。而人們可以注意到,開篇報告同樣為該研究所參與撰寫和發布。這就是說,同一個研究所在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發布了出入如此之大的兩個數據,真是又一個奇觀。而且,這個社會平均失業率到底是如何得出的,還是個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再看這9%的青年失業率,在中國統計造假幾乎到處都是整體情況下,也就不能不讓人心存疑慮了。

假使這個數據是可資信賴的,它能夠告訴我們什麽呢?11個青年裏就有一個人失業,這是什麽樣的景觀?這背後又隱含著什麽內容?人口學家把生育率下降而形成的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稱之為“人口紅利”。坊間把“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製簡略描述為:出生率出現下降;低出生率促進婦女的經濟參與,也幫助提高家庭的健康和營養水平;孩子數減少使家庭的負擔降低,家庭能夠不壓抑消費,增加教育、醫療方麵的支出,從而在整體上,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增加;與此同時,曆史上的高出生率保證了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力;在很長一個時期,老齡化引起的老年撫養比上升要小於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少兒撫養比的下降,社會總的負擔水平下降;社會負擔減輕意味有更多的資源可用於儲蓄,儲蓄增加決定投資增加;更多投資與更加健康、更高教育水準、充分供給的勞動力結合又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和更高的儲蓄水平;幾方麵因素合力引起GDP的快速增長。

但是,目前這種“人口紅利”的實現卻遭遇到了中國體製上強烈的抵抗與阻止。在人們興高采烈地討論如何把中國這個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的時候,人力資本的積累卻呈現出了如此荒疏的景象;“人口紅利”也由於失業夢魘長久揮之不去並造成太多的社會災難,而逐漸變成人們談虎色變的禁區。

考慮到中國第五次犯罪高峰已經持續了十多年的現實,以及胡錦濤5月23日所做的繼續嚴打的指示,也可以從側麵反映出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給全社會帶來不得不直麵應對的至關重要的影響。

當然,教育資源供給有限,這本身也給青年就業形勢的改善帶來了釜底抽薪般的掣肘。長期以來,教育資源逐漸淪為利益集團的囊中之物,國家則在與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的較量中節節敗退,公共利益與社會福利被當作利益博弈的砝碼而被頻頻減弱到了幾近蕩然無存的境地。而作為一種製度性選擇與缺失,這種供給稀缺的社會效果逐漸顯現,並由全社會為此付出並將繼續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

而在這9%的青年失業人口中,近3/4的為長期失業,這不能不說是個很讓人擔憂的現象。在目前的製度氛圍裏,長期的失業意味著長期沒有收入、長期沒有社會保障、長期沒有社會地位、長期沒有起碼的尊嚴,長期生老病死全無著落,長期遊離於社會生活之外,長期被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所拋棄。而此曠日持久的被社會生活邊緣化過程中所必然培養的群體性的反社會人格的頻繁出現與爆發,也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顯形問題。

在產業結構上,重化工化成為中國經濟令人振奮的走勢,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對於投資依存度長期高屋建瓴的原因和結果,並為太多主流人士津津樂道讚頌不已。但這種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就業的排斥乃至擠出效應卻被官商一直熟視無睹,對於GDP的狂熱而曠日持久的追求成就了對包括青年在內的國民生活狀況的漠視與輕蔑。法治狀況的惡劣更是使原本吸納就業最多的第三產業成為騙子雲集的區域,傳統的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假冒偽劣橫行,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等行業更是由於實質上賣國行經的俯拾即是而全線吃緊,給中國提高國際競爭力水平、相對比如哪怕是印度而取得高科技領域裏的優勢成為扯淡,更是給就業拉動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阻隔。

同時,在《勞動法》業已頒行整整10年後的今天,38%的就業青年沒有任何勞動合同,就業青年平均周工作時間為48小時,按每周工作5天計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是9.6小時,有1/3以上的人員每周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而15至19歲青年以及農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時間均為53個小時,這對於勞動法來說不能不是個絕妙的諷刺。現今的法治環境把勞動法的各項規定完全當成了無稽之談甚至負擔累贅,舉目望去全國各地幾乎沒有什麽地方還能把這樣的法律放在眼裏,而各地政府在當地招商引資時最常當作地方魅力展示的說辭就是這裏絕對不會有工人罷工鬧事,工會與政府絕對一條心,工作時間絕對可以由投資者來規定,節假日加班絕對沒有什麽補償之說,透露著地方政府對勞動法的徹底踐踏與嘲弄。

這還不用說,這部調整中國勞動人口的大法中,竟然將中國人口中2/3的農村勞動人口、以及城市裏像小時工等非正規就業方式裏的人們排除在外!

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就是平均日收入在20元以下。依靠這種收入要去啟動或振作內需、給井噴似的房地產、汽車、旅遊、通訊等行業助威喝彩,好像也太遙遠了些;5月23日消息,AC尼爾森與世界免稅協會(TFWA)聯合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遊客在境外旅遊的人均購物費用高達987美元,AC尼爾森認為,這一數字堪稱全球之最。可比照起日均兩美元的青年收入,簡直是天壤之別。

如此說來,這份《中國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所顯示的內容,太讓人回味不盡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