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世界飛地
2005年4月9日
何必
珠江口近岸海域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海水被重金屬、無機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質重度汙染,……這片寬廣海域以後可能會無魚無蝦,成為中國的“死海”……(略。)
此前一天的《南方都市報》消息,據項目組調查,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氨、PH值、磷酸鹽、鉛、硫化物、石油類均達到了重汙染級。(略。)
新華網2004年7月27日電,國土資源部的一項調查顯示,珠江口及周邊海岸由於工業汙染、無序開發等原因,港灣水麵萎縮,汙染日趨嚴重,百年後伶仃洋可能被填平,有關專家呼籲應關注海岸帶環境。
2004年6月6日《新快報》消息,圍海造田、無序采沙、人工排汙、人工養殖,越來越多的人為活動正在破壞珠江口環境,以至於珠江口海域已成為全國第二大嚴重汙染區。世界環境日前夕,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項目階段調查結果顯示,按照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積的程度,有專家預測,照此下去60年後珠江河道將無法通航,如不及早治理,其後果不堪設想。
……
近來,光是有關珠江海域的負麵報道,竟然齊刷刷如此之多,豐富到了讓人目不暇接的程度。
而在2001年8月9日《南方日報》上,也報道過,珠江口已成為僅次於渤海灣的全國第二個重點汙染海域。近日結束的“中日珠江口海域環境監測治理計劃調查”顯示,珠江海域劣四類水質範圍達1800平方公裏,占珠江口調查海域的36%。專家將就珠江口綜合整治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
從上麵這些七七八八的報道中,大概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麵,其一是珠江海域汙染狀況日益嚴重,而且有著繼續擴大的趨勢,其二是專家正在關注、討論此事,並準備采取對策。
至少,從本世紀初,各方對於珠江海域環境汙染狀況的注意,就已經是公開而密集的了。按照開篇中新社的消息,“珠江口伶仃洋的海洋地質環境質量如得到有效治理,將可望趨於好轉”,這話聽上去也是那麽令人心情振奮。可事實是,珠江海域環境汙染每況愈下,對於此狀的描述、稱謂或形容也逐漸在升級:從僅次於渤海灣的全國第二重點汙染海域,到60年後珠江河道將無法通航,再到百年後伶仃洋可能被填平,如今則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成為中國的‘死海’”、以徹底沒有魚蝦生物而告終。其實,無論其中哪個成為現實,也都夠人受的。
其實,問題好像並不僅僅是珠江海域。今年1月9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04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公報顯示,去年,中國全海域海水水質汙染加劇,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汙染,陸源汙染物排海嚴重,大麵積和有毒赤潮多發,近岸海域海洋生態係統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公報》同時顯示,去年中國近岸局部海域沉積物汙染嚴重;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汙染;大麵積赤潮和有毒赤潮多發,全年共發生赤潮96次,赤潮累計發生麵積較2003年增加約八成多。
據2003年《中國近海海域環境質量公報》,營口、盤錦、上海、嘉興等近海海域汙染較重,全部為劣四類水質;遼東灣、長江口、杭州灣水質較差,均為劣四類水質。
麵對此情此景,我們真是該好好想想,我們到底幹了些什麽?好端端一片水,在人定勝天的我們手中,正在變成這副模樣。雖然專家信誓旦旦說三道四,好像對未來還應該充滿信心,但實際上,情況演變的趨勢遠沒有什麽可讓人樂觀的。地方對於經濟發展近乎瘋狂的追求,完全抑製了環境保護的行政動力。
傑瑞米•瑞弗金在《生物政治學》一書中指出,“在新的生物生存年代,與其說地球屬於人類,不如說人類屬於地球。”
可林林總總這些有關報道,怎麽也讓人看不出來中國人屬於地球思想的什麽痕跡,倒是在整個華夏大地上處處都充斥著醉生夢死得過且過的犬儒心態。
有人說,在工業化進程中,必然伴隨著環境汙染,這是西方國家也同樣出現過的現象。但現在要看到的是,一方麵,西方那些已經完成工業化而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國家,已經將地球上的資源消耗得差不多了,而這裏所謂的資源,也包括環境資源。上個世紀8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那幫子悲觀主義分子們就曾經痛心疾首地發出過必須看到增長的極限的警告,並展示出人類無休止對資源進行毀滅性掠奪可能遭遇的災難;另一方麵,在西方工業化國家進入信息化時代之際,已經通過國際力量格局的分割,對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製約,迫使中國必須放棄走西方人所走過的那條先汙染再治理的發展路徑,(比如中國在《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性公約上簽字、以及成為越來越多國際組織成員)等;而且,如今地區的狀況也不允許我們再去等待後人的收拾殘局。英國泰晤士河被汙染後用了150年進行治理,而現如今,珠江不管是斷流還是變為死海,那將是不可逆的生物環境過程。按照我們現在的發展路徑,屆時會變得整個區域死一般寂靜而成為全世界的一塊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