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汽車產業可能回暖

(2022-12-17 19:23:09) 下一個

汽車產業可能回暖

                                          2005年4月8日

何必

雖然國內汽車消費已日趨理性,但人們依舊盼望一場完美的車展……(略。)

該報道除了這個詩情畫意的猜想外,也有其他比如展商、門票、場地等猜想。不過,比起“汽車產業由此回暖”這種樂觀猜想來,都不過是小把戲。從中,可以體會到嗲嗲的上海人對未來的美好期望,聯想到國務院於3月26日下發了穩定房價的8條意見,其中提出如果房價失控,地方官員要承擔責任。有香港媒體指出,政策調控重點主要針對的是上海,當地政界盛傳有官員可能要為房價失控而丟官。這上海人!

汽車產業到底是什麽狀況呢?從總體上可以看出,國內汽車市場格局年初以來發生了重大變化,日韓廠商取代了歐美廠商的領先地位,從亞洲其它地區的經驗看,這可能不是一個短期的現象。數據顯示,1至2月份,韓國現代汽車銷量升至中國汽車市場首位,銷售量達3.42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0%,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則緊隨其後。相反,多年來的市場領頭羊大眾和通用的銷量則出現了大幅下降,大眾頭兩個月銷量為3.3萬輛,同比下降了70%,市場占有率也從前幾年的50%降到了11%,除捷達外,其它車型銷量下降都超過了50%,捷達下降了46%。上海通用銷量不到2萬輛,僅為去年同期水平的50%。分析人士稱,日韓汽車的成功,反映出中國市場需求正轉向更小、更便宜的轎車。事實上,在整個亞洲,當市場競爭激烈時,日本和韓國車表現最優秀,這也表明中國市場被歐美車商壟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而麵對近來聯合國改革、特別是日本力主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時,日本在釣魚島、教科書等方麵與中國和亞洲國家關係緊張之際,韓國人開始全麵抵製日貨,國內抵製日貨的呼聲日益高漲的當口,一向主張對中國隻輸出產品拒絕提供技術的日本汽車廠商卻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業績,大概也的確讓國人蒙羞。

2003年10月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可謂一語中地:“合資企業的中方合資夥伴對實際經營和管理的貢獻幾乎為零。”

在汽車產業發展方麵,中國走著自主研發讓位於國產化的道路,以至於溫鐵軍時代的《中國改革》雜誌用“中國汽車業:從神到猴的蛻變”這種觸目驚心的標題,來描述自主研發是神,自己生產是人,隻落得拚裝就隻能是猴這樣一條中國汽車業走過的蛻變之路。

到現在,國內汽車業現狀如何,也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4月8日《東方早報》數據,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指出,在外資不斷加強控製的情況下,國內汽車業現狀突出表現為產業資本金融化、民族資本邊緣化、製造領域“空心化”、支柱產業附庸化。在跨國汽車公司的擠壓下,中國汽車產業資本“有股權,沒有決策權”,有變成金融資本的危險,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也受到極大限製。從資本權益上看,中資將失去中國汽車製造領域的掌控,其決策權、經營權、分配權和發展權都受到外資嚴重侵蝕。從生產方式上看,由於國產化要求被取消,跨國汽車公司在華生產將由過去的零部件先行向總成先行轉變,近年出現的組裝熱就是明證。雖然國家可以對進口零部件按整車征稅,這也隻是一種經濟調節手段,不具有強製性,跨國汽車公司可以在全球采購和本地化生產之間,在構成整車特征和零部件進口之間維持一種最優化的比率關係。從整體上看,與過去相比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的製造比重會降低。中國汽車業則成為其全球產業鏈上的附庸。

社會上,有關汽車產業應該放棄發展自主品牌、接受國際分工而成為國際巨頭加工廠的說法,一時間成為占據主流話語空間的強勢論調,在市場化的說辭中,漠視國家安全及其所必須的戰略製高點,出讓知識與市場的所有權,洋奴和殖民地哲學無與倫比地甚囂塵上。

現實情況是,目前的稅收政策,不但不利於對民族汽車產業的培植,實際上是對民族汽車發展起了阻礙的作用;2004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則被各界認為是給中國民族汽車企業設置了太高的壁壘,從而有意將國內汽車市場拱手出讓給國際汽車巨頭的強力宣言。

這種內外有別、重外資輕自主品牌的基本思路,把一個好端端的汽車產業(中國紅旗轎車和載重汽車曾經距離國際水平很近)活生生淪為徹頭徹尾的附庸。

獨立完整的主權、統一的民族市場和有獨立研發能力的國家戰略產業,是支撐國家的民族特質的三大支柱。

拿破侖說,“在世界當前的情況下,任何國家要想采用自由貿易原則,必將一敗塗地。”(轉引自[德]弗裏德裏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商務印書館1961版,第69頁)。而李斯特本人也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主要並不是像薩依所相信的那樣決定於它所蓄積的財富(也就是交換價值)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它的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這是因為“ 財富的原因與財富本身完全不同。一個人可以據有財富那就是交換價值,但是他如果沒有那份生產力,可以產生大於他所消費的價值,他將越過越窮” 。因此,“一切現代國家的偉大政治家,幾乎沒有一個例外,都認識到工業對於國家財富、文化和力量的重大意義,有加以保護的必要。在這一點上,愛德華三世和伊麗莎白一樣,腓特烈大王和約瑟二世一樣,華盛頓和拿破侖一樣,他們都有著同樣的理解。他們不必在理論上深入探討,憑著他們的遠見,早已看到整個工業的本質,有了正確的認識”。([德]弗裏德裏希?李斯特著,陳萬煦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商務印書館1961版,第127、118、131頁。)

筆者並非主張閉關自守,隻是,在當今經濟活動當中,在向國際融合的同時,加強自身實力是必需的;而這種實力,決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更多的還有民族精神和氣節的提升。現在喪權辱國論逐漸占據輿論上風,把中國帶入十足的世界加工場,並因之喪失國際生活裏的發言權和規則製定權,徹底出賣市場與未來,這差不多也就上要返回徹底的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時代。

鄧小平指出,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鮮明。因為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在現在國際市場已經被占得滿滿的,打進去都很不容易。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頁。)

在如此背景下,再來看開篇那種認為汽車產業會由於一個展會而回暖的見地,好像沒那麽舒服。即使如此春光明媚的上海真能出現中國汽車產業回暖的奇跡,對於中國自身實力的增長又有何益?無非是在上海這個中國最崇洋媚外的地方,再培育些個漢奸、再把中國汽車業總體都拉到國際修車鋪檔次方麵推波助瀾而已。

要真是這樣,這汽車產業回不回暖,倒還真不重要,因為,賣國的速度越快,禍國殃民的災難越深重。

其實,淪為全球產業鏈上的附庸,並不僅僅是中國的汽車業,在目前被叫囂得如火如荼的重化工業、機械加工業、金融業、乃至食品深加工等行業,中國人正在一個個喪失陣地,在隻開放不改革、隻增長不增收,隻引進不消化、隻繁榮不富裕的大局裏,完成了鄧小平所謂“附庸國”國格的塑造、語境的成就以及殖民心態的完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