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校車

(2022-12-17 00:02:50) 下一個

校車

何必

家長盼望校車開通更是迫切……(略。)

按照電視新聞的一般要求,每條新聞的長度不應該超過一分半鍾。而這個節目卻遠遠超過了兩分鍾,其中還穿插著大量現場采訪:對於該地區大量存在的交通違法現象,交警表示“現在也不好處罰,因為接孩子的太多,違法行為也是特別多,民警還是先照顧把孩子接走”,言語中透露著對孩子的關照,更是流露出對普遍的違法現象的無可奈何,對此,我倒是很為交警為孩子著想的立場而感動,但也為作為執法者對於違法亂紀現象熟視無睹的傾向感到擔憂:畢竟,法律就是法律,無論什麽人,隻要違法,就必須依法辦事,可話雖這麽說,民警麵對熙熙攘攘接送孩子的家長車輛所隻能表現出來的兩難境地,實際上還是將許多社會矛盾集中在此時此地暴發出來;

學生家長對在如此環境裏孩子安全的擔心:“本來就窄,兩邊道上全是汽車,人沒地走,隻能在汽車道裏走,特別危險”,從畫麵上也能看到,一個個小孩穿行在車水馬龍當中,而交警都對這個地區明目張膽的違法現象沒轍,那麽順理成章的推論是,按照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立法與司法原理,是要在確立不同交通主體各自路權的情況下維護交通秩序的,而人車混行、車占人道、人上車道,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將是件非常麻煩的事,互相侵犯路權的行為同時並存,而麵對鋼鐵器件,人是當然的弱者,特別是那些孩子,可真要是出事故,卻很難從法律上厘清責任而對孩子網開一麵,非常典型地一幅各方麵利益交織混雜行為責任模糊的場景;

民間校車司機對於開行校車則表示:“咱們得給司機和接送員開支,收多了人(家長)不幹,收少了虧損”,此話說得也沒錯,民間原本不具備接送孩子的法定責任與義務,如果將這種責任歸結到社會(民間),那麽還是社會責任歸屬模糊,尤其是,民間投入講求利益最大化也未可厚非,出於利益回報考量而規劃開行校車數量也在情理當中,也許還記得,去年在西客站交警查處一輛規定乘員30名的民間校車,從裏麵竟然弄下來50多個孩子的事,也暴露出民間校車的尷尬境地;

而公交總公司運營部負責人許華對於開行校車則表態:“跟我們有什麽關係呀,孩子具體問題就是跟學校。說校車是公共交通,說校車就得走,就讓學生坐別人不能坐,這麽著攙和我們了,其實我覺得跟我們沒關係。”聽起來這話也沒錯,在當下市場化的喧囂裏,公交公司被賦予了市場化角色,越來越摒棄公共交通的福利成分,轉而向謀利企業放心飛奔;

……

姑且不把問題扯得太遠,所以也就不去討論什麽城市已經占據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按照如今中小學入學製度要求都是電腦派位就近入學而中關村幾所小學還是沿襲了以往“重點學校”的路數加大了交通壓力以及家庭教育開支並體現了義務教育所麵臨的尷尬、以及城市空間規劃本身帶來的道路與車輛嚴重不匹配所導致的“暴堵”所蘊育著的城市運營風險,還是將視角鎖定在這校車本身。

看看相關各方是怎麽說的吧。

教委方麵:隻負責學校裏的教學問題,學校外的交通混亂不歸他們管;

交管方麵:來接孩子的車輛確實沒地方停放,我們也不能單純隻是處罰,這樣太不盡情理;

運輸方麵:我們隻管車的問題,現在車都沒有,根本談不上管理;

公交方麵:我們是企業要考慮賺錢,校車定價太低,不能虧損運營;

……

最後校車問題如何解決呢?曾經在北京市兩會上提出議案的人大代表被記者問及此事時幾乎惱羞成怒,義憤填膺但卻又無處發泄,把滿腔憤怒都傾瀉到了記者身上,對著記者大喊大叫甚至汙言穢語,弄得記者很莫名其妙而且非常委屈,從中也充分體會到議案提出者的無奈與失望。

就這麽個校車,鬧出這麽大的動靜來。北京市小學校存在這種情況的不在少數,每當上下學時校門口秩序混亂擁擠不堪,特別是那些臨街的學校,不時就出現非常危險的情形,這類學校數量在300所左右,而交管部門表示目前警力隻能維持20幾所學校門前的交通秩序。

在一派爭權奪利敷衍塞責的當口,孩子們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推到滾滾汽車洪流當中,在各方把持著大量公共資源卻利欲熏心到了喪心病狂地侵害公共利益的背景下,校車成了美麗的夢,與之相伴的是惟利是圖和行政部門的無所作為,這當然也對孩子進行了與時俱進的生動教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刻劃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印記,並將由他們裹挾著如許情操參加到未來國際競爭當中。

從這麽個校車上,就讓我們體會到了如此鮮活的社會萬象,怎麽不讓人歡欣鼓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