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加強農民在兩會中的話語力量
2005年3月10日
何必
“中國農村不是遠離汙染的世外桃源,農村有3.6億多人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每年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略。)
中國官方公開數據是,現在中國有9億農村人口,而按照陳英旭的說法,那麽中國農村人口中就有43.3%、或者說接近一半的人們喝不到符合衛生標準的水!
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公共衛生標準別說比起發達國家來,即使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上,也是偏低的。很多國家實施的衛生標準,在中國卻根本得不到應用。
其中,當然有曆史形成的原因。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采取漠視重國家輕個人的基本政策,無論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災害中動輒就能餓死幾千萬人的大規模慘劇,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死亡幾十萬人的事件裏,存留在人們記憶當中的就是對生命的漠視。
就算進入法治軌道,這不過是近幾年才被政府掛在嘴上、寫到文件裏、貼到大街小巷的橫幅上,但距離真正實施還是相去甚遠。
比如,被樂不可支地當作2003年法院係統亮點的是,當年8月份的一次座談會上,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第一次提出了“司法為民”的工作要求!而1939年2月,毛澤東致信張聞天,首先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著人民大眾的”;1943年,他又在一次黨內指示中提出了“為群眾服務”的思想;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衛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演,10天後,發表了《堅持為人民服務》的講話,指出“我們的每一個指戰員以至每一個炊事員、飼養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
如此說來,司法為民作為表麵上的概念,也是在毛澤東提出“指戰員、炊事員、飼養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的60年之後,也是在社會主義中國建立的54年之後。60年或54年,一個人都已經或行將退休了,在其幾乎完整的一生中都沒有真正體會過什麽是為自己的切實服務,即使是連個口號都沒有,也真是夠可悲的。
9億農村人口被排除在環保法律調整範圍之外,其中3.6億這種狀況即使不是在社會主義的中國,而是在任何一個還想繼續穩定發展的人類群體當中,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大多數人口被檔在了社會關係規範的射程之外,法律作為剛性救濟手段,隻保護一小部分人,而將大部分合法公民擯除在權力意誌視野,這也算是天下奇聞了。
同日光明網消息,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李森愷介紹,我國每年新生兒總數約在2600萬-2800萬,而其中“先天性缺陷”患兒比率高達5%,而25%的患兒又因家庭貧困而得不到醫治,按此計算無力醫治的患兒每年近40萬。他認為,導致這些孩子患有唇裂、尿道下裂等“先天性缺陷”的“罪魁禍首”,正是十分猖獗的食品汙染,那些飼料廠商在飼料生產過程中添加雌激素,根本沒考慮食物鏈的最終受害者是新生兒,國家有責任為這些無辜的孩子提供救助。雖然國家民政部已經啟動了“明天計劃”,但各地執行情況並不樂觀,仍有許多家庭將新生缺陷兒童遺棄在各地福利院門口,反而增加了政府部門的負擔,這種情況正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看上去,本屆兩會上,人們還是提出了不少貨真價實的內容,也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廣泛而深切的關注。其中,對於環境造成的破壞與災難,更是由於其血腥與曠日持久而備加矚目。而自從被坊間稱作是“溫三農”的溫鐵軍等一幹關注中國最弱勢群體的人們堅持不屑甚至帶有些舍生取義意味的長期努力後,三農問題終於成為了全黨、全國乃至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國特色是,隻要有了重中之中,隨著權力的介入與資源的傾斜,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逐利之輩趨之若騖欺世盜名搜刮錢財。當然,這比沒人關注似乎還是要好些。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這些都是名聲顯赫的人物。本來嘛,能夠成為全國政協委員,自然絕非等閑輩分。可是,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站在什麽位置說什麽話。既然拿了官方的錢,當然自然而然地要替官方說話,充其量也就是少說點言不由衷的廢話假話瞎話而已。筆者無意說這幾位專家委員就是有城裏滿懷正義人居高臨下惻隱溢出,而是以為,即便在法律上,也是誰的權利誰主張,其基本原理就是自己是捍衛自己權利的最佳人選。其他人代勞,再怎麽著也是隔岸觀火。
實在地,要是想切實反映農民的心聲,必須還是要由農民來自己行使發言權。
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兩會上提出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事項的,都是城市裏具有某種行政官員身份的專家,而真正來自農民的代表委員少之又少,在熙熙攘攘浩浩5000多個代表委員當中,能夠代表9億農村人口者才區區10幾個人,而且還都是在農村裏有頭有臉早就進入中國特定的政治生態係統並熟諳官場運行規則,那些權益時刻被侵害者卻根本沒有途徑表達自己的意願與呼聲。
這種狀況,與三農問題日益突出的情勢,也顯得越來越不協調。在中國政治生活當中,農村、農業、農民有與自身人口數量相稱並能夠切實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力量,並取得相應的話語權,已經日益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