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績廣告大肆泛濫
2004年12月29日
何必
江蘇部分廳局級機關排隊刊登“政績廣告”,……(略。)
如此,疑惑有四:
首先,從形式上看,萬餘群眾平議政府政績,好像是個不錯的創舉,把政府置於社會監督之下,讓民眾對行政過程享有某種程度上的知情權,也算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了,並且在臨近平議時通過大眾媒體對自身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進行公示,相比起以往政府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完全對民眾封閉的狀況而言,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了。可是,這種公眾平議最終卻演化成為政府部門爭先恐後花錢在地方媒體上大肆做形象宣傳、搞軟廣告的群體性活動,而且一發不可收。想想看,82個省級機關廳局級單位,接二連三地利用媒體版麵刊登人嫌狗不待見的自我標榜內容,這種在媒體內通常稱之為“關係稿”的破玩意兒是從事媒體者也非常反感的業務,因為這本身就是沒有受眾能接受的垃圾。
中央電視台《央視論壇》不久前曾經就此題目進行過討論,其主旨還是將這類現象歸結為行政進步的命題,充其量政府公共宣傳不應該僅僅在年底而充斥全年。但依我看來,情況卻遠非如此樂觀。
從這種地方政府接受群眾平議活動所觸發的社會效果上說,正是應了那句話,再好的創意到了基層也會被蛻變成蠅營狗苟不可告人的勾當。你要反腐?好,反腐敗機構隨之成立,可卻成為大搞裙帶關係黨同伐異的血腥特務機關,借著反腐的名義拉幫結夥大興排斥傾軋權錢交易;你要堅持黨的領導?行,把紀委置於地方黨的管理之下,而行政上的審計監察更不在話下,統統成為黨(準確地說是一把手)一手遮天的附庸工具;你要行政公開?這不,就有了動用財政資金往自己臉上貼金並被其內部人號稱是“人之常情”、“習慣做法”的把戲。
其次,作為理論上接受民間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地方政府,用了大量的財政經費來作“自吹自擂、自我表揚、嘩眾取寵”,這究竟經過誰的認可?想必,除了該單位黨政(而通常僅僅是黨)一把手一支筆簽個字搞定:黨政一把手為了保全自己的烏紗帽,不惜拿民脂民膏當作犧牲品和鋪路石,形成表麵上部門內部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保駕救主的陣勢,但實際上就是那麽幾個頭麵人物將全部門玩乎於股掌之間無法無天為所欲為。在管轄領域內其權力受不到任何製約,而老生常談的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的命題,在地方上成為屢試不爽的金科玉律——既然沒製約何不腐敗。雖然有地方兩會上對於本地政府財政開支的說明,但眾所周知那不過是木已成舟的先斬後奏,麵對著那些更多隻是貢獻歌功頌德本事的老眼昏花且近乎老年癡呆的代表委員們走過場罷了。納稅人的血汗錢被如此輕而易舉地揮金如土,誰又能奈何得了?
還有,在各種法律法規不斷出台的情況下,對於地方政府財政開支的節製並非沒有限製,剛剛被評為2004年中國經濟人物裏獨占鼇頭並獲得特別人物稱號的國家審計局長李金華的當選也算是眾望所歸,而其背後則是最高黨政當局以及社會對於反腐倡廉的殷切期待與水漲船高的熱望,反映出全社會對腐敗眾口一詞的義憤填膺。可是,動用大眾媒體進行地方政府自我表揚的行為還是要省委書記發號施令才能製止,依然不得不靠人治,黨紀國法必須要排到書記威權的後麵;而且,如果不是新華社記者將此事公開披露並借助網路廣為流傳,也許此事也不會引起省委書記的關注,那麽可能的情形是,大眾媒體被當作是政府衙門的禦用工具的特性原形畢露得淋漓盡致,成天到晚自始至終都是政府的宣傳稿,形成特有的輿論環境,隻能服從省委書記的諭旨。這種情狀未免也夠令人膽戰心驚的。
此外,在西方被稱之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外第四權力的媒體,原本其職能之一就是要利用其特有的職業優勢和新聞資源對政府活動進行監督。但如今江蘇媒體卻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起到了與心懷叵測的地方政府部門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共同欺世盜名蠱惑人心的惡劣作用。
一方麵,實際上,在中國的特定體製條件下,媒體在權力排位的名次還要靠前,換句話說,媒體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力要更大,而且有別於西方將媒體當作信息產品的是,中國將公共媒體列入意識形態範疇,這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之際寧肯開放作為經濟命脈的金融也不開放媒體的原因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媒體肩負著特有教化風尚引領潮流分辨良莠的功能,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將黨政部門的執政宗旨通過新聞語言廣而告之於社會的內容。但於今,由習慣於黨八股官場行文而對新聞樣式純屬門外漢的政府部門提供宣傳稿而媒體照單全收,不知道這是給政府增光添彩還是成心給其抹黑還是心悅誠服地給媒體受眾添堵。
另一方麵,媒體掌握著公眾輿論的主要資源,而拿出這種資源與行政權力進行幕後交易(從本事件雙方都對究竟交椅額的數量諱莫如深裏就可以讓全社會心知肚明),政府部門出錢,媒體讓出可以在此看作是公共權力的地盤,新的權錢交易又在大庭廣眾當中噴薄而出並風起雲湧,而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正是公共權力把握者的身份,那麽則是兩個具有公共權力者勾搭成奸共同愚弄輿論,向社會傳遞垃圾信息。而這種媒體向行政投懷送報的情勢、以及兩種公共權力在與公眾利益博弈中的惡劣合作,將是非常可怕的,這不僅僅會損害政府和媒體兩個公共權力主體的公信力,而且勢必形成公共權力與社會的進一步對立與衝突,最終隻能給社會動蕩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