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快樂

(2022-12-15 01:13:07) 下一個

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快樂

                                     2004年12月9日

何必

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9%或略高一些……(略。)

到了歲末,媒體上各種溫故知新繼往開來的內容比比皆是,其中很多都是很振奮人心的。

同日《中國經濟時報》報道,8日,來自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14年,中國消費市場很可能取代美國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4年,中國的消費總值折合為美元分別占全美及全球消費總值的9%及3%,預計10年後,將分別增長至37%及11%。這家國際性的投資銀行預計,2004年中國家庭消費總值將達7040億美元,到2014年很可能上升至37260億美元。這意味著到2014年,年收入一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城市家庭將達到1.51億戶,而截至2003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00萬戶。

同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分析,2004年即將過去,百姓生活的步伐正在邁向2005年。在即將過去的2004年裏,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展望2005年,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給百姓帶來什麽影響呢?該報認為大致有三大關鍵詞:收入、物價、就業。

今年初,最高黨政當局將增長目標定在8%上,就是為了抑製過熱。到現在看來,依然還是9%,比去年9.3%的增速相差無幾。不管怎麽說,中國經濟還是維持了連續的高增長。按照馬凱透露的信息,幾乎全線飄紅,一派歌舞升平。而瑞士投行的報告,更是讓國內媒體樂不可支,說中國將取代美國而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是何等令人望眼欲穿的事情,不想卻經過了這麽多年的努力與奮鬥,指日可待了,在我們這輩子還真就能看到中國也邁進了超級大國行列,再度重現昔日成吉思汗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帝國威風。即使熱鬧中冷靜觀察明年國民經濟中事關國民關鍵詞,也是在收入、物價、就業之類的領域。

增長就是發展,增長就是硬道理。隻要經濟增長了,所有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手段異化為目的,階段達成了永世,勞動工具把勞動者給治了。經濟決定論乃至拜物教造就了全民族的一葉障目。

經濟增長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是全社會總福利的增加,而不是增長率的居高不下。新華社評論員指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不隻是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其最終目的是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翻看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執政目標,對於社會福利鍥而不舍的追求是選民看中的基本要素,而增長率隻不過是服務於該項追求中一個等而下之的附庸。而社會福利的增加又是為了什麽?是為了能夠使國民得到快樂。

最新調查顯示,美國、丹麥和澳大利亞在“全球快樂指針”上名列前茅。調查中,46% 的美國人47%的澳大利亞人及49%的丹麥人表示,他們對整體生活覺得“非常快樂”。反之,俄羅斯人(67%)及烏克蘭人(54%)對整體生活品質感覺“最不快樂”。負責這項調查的是羅帕史塔奇(Roper Starch Worldwide)全球調查機構,有21個國家的22,500名18歲以上成年人接受了調查訪問。全球前十個“最快樂的國家”排名依次是:丹麥((49%) 、澳大利亞(47%)、美國 (46%)、委內瑞拉(44%)、科威特(41%)、印度(37%)、英國(36%)、馬來西亞(34%)、墨西哥 (30%)、阿根廷(29%)。就全球而言,有三件事與人們對整體生活品質感到非常快樂息息相關,即金錢、物質享受以及工作。不過,美國的情況則稍有不同。對美國人來說,決定整體快樂的最重要因素是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而且美國人在擁有金錢的數量和對工作滿意方麵均大幅領先全球。

這項最新調查裏沒有涉及到中國,而據此前的調查,美國人和印度人的快樂指數最高;中國人和俄羅斯人的快樂指數最低,全世界最憂鬱的民族是俄羅斯人,其次就是我們中國人。該項調查在22個國家總共2萬多人中進行,分別從金錢,物質生活,工作,空餘時間,宗教,家人朋友關係和性生活等方麵評估每個民族的人民快樂指數。“國別自認為快樂的人”調查的部分結果如下:俄羅斯3%、中國9%、英國36%、印度37%、美國46%。有趣的是,相鄰的兩個大國,一個是曾經引發全球冷戰的超級大國,一個是虎視眈眈要趕超發達國家的未來超級大國,可卻都在最不快樂上不分伯仲。前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滿目瘡痍,盜匪橫行,民不聊生,被休克療法摧毀了的意識形態以及超級大國的自豪感一夜之間蕩然無存,自然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和心理反差,曾經不可一世的彼得大帝後裔們如今卻淪落到全世界最不快樂之輩,想必是個曆史的絕妙諷刺。

而中國呢?十有八九的人不快樂,這高速經濟增長又意義何在?如此,就算中國能夠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甚至到2014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又怎麽樣呢?是否在自信、擁有金錢數量以及工作滿意方麵與美國人比較?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比起毗鄰的大國印度的不到500美元簡直不在一個數量級,可中國人卻遠遠沒有印度人快樂,也不如馬來西亞人活得心滿意足。

這項調查結果告訴人們,擁有財富並不等於擁有快樂。在亞洲,新加坡與緬甸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不可同日而語,但二者在快樂指數上卻是相同的。這個指數最新排名前列裏,沒有新加坡、日本這樣物質充裕國家的名字,也是東亞經濟模式遭詬病的理由之一,也成為世人發出要財富還是要快樂這種似是而非質疑的源泉。

與我們相鄰的小國不丹也有著驚人之舉。10月28日《新民晚報》報道,小國不丹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放門戶之初,就以“全國快樂指數”衡量國家的發展,重視國民的快樂,真正體現了以民為本。在世界各國都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衡量國家的成就與財富的潮流中,顯得卓爾不群,體現了不丹人的大智慧、大抱負。“全國快樂指數”涵蓋四大原則: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並公平分配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促進文化發展及創立良好的治國之道。政府寧願少賺遊客外匯,也要確保國人快樂。我們能不能比不丹更有出息、走出自己的從而也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路?

不丹國民快樂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簡稱GNH)算得上人類又一創新,引得聯合國派專人對其經驗進行專項分析。不丹政府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的”,而且強調“我們必須要知道,推動新世紀前進的這些劇烈變革(信息技術的發展、生物多樣化與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的萎縮、急速發展的社會與經濟自動化)將對未來的幸福產生怎樣的影響”。

對照下來,不丹人有如此自覺,對於人類福祉具備這等透徹的認知,而在中國人動輒就以增長率惹人耳目之際,是否也該有些什麽羞慚或自愧弗如?

GNC,Gross National Cool,國民“酷”總值,又稱國民生活快樂指數,斯坦福大學日裔教授青木昌彥的新概念。他認為,GNC可以替代GDP,成為衡量一國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茲維•博迪(Zvi Bodie)和羅伯特•C•莫頓(Robert CMerton,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被稱為“現代金融界的牛頓”)寫的《金融學》(Finance)第一章第一節開宗明義:“金融的一個基本信條是,金融係統的最終功能是滿足人們的消費偏好……,公司和政府這類經濟組織的存在,正是為了有利於實現這一目標。”

“活著以及勞作到底為了什麽”,這是當今人們問得越來越多的題目。如果高增長帶來的是對不快樂的高速趨近,那麽這種增長方式本身就是很成問題的,是必須要得到懷疑、重估、批判乃至拋棄的。在傻乎乎樂不可支手舞足蹈與板著臉不苟言笑一本正經未老先衰之間,恐怕沒有人會崇尚或期待後者。可問題就在於我們該怎麽辦。

在全球性的將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定位於每個人的快樂或幸福時,我們在關乎社會與經濟運行指標量度方麵,是否也該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把增長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這類抽象陰冷而距離每個人生活虛無飄渺神乎其神的概念化形式化的勞什子,兌換成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比如滿意度、快樂之類的測量?進而將發端於“先生產後生活”的強調生產性側麵的那些標準,置換為與人們衣食住行觸手可及寒熱相知的規範?

還是快樂些的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