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要該人才政策了
2004年11月22日
何必
從今年起,上海交大新進教師中,本校直接留校的博士應不多於三分之一……(略。)
高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侵吞兼並本地其他高校,建立綜合性學科體係,爭創世界一流大學,這已經成為本土上風行的一種新的時髦。
實質上,高校在拒絕產業化市場化的麵罩下,早就開始了對國民家庭財富的搜括,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現在,家裏如果有個頑童,那就得從花錢不眨眼的消費群體裏退出來,為孩子為了上大學做準備,攢好了錢等待去喂高等教育這張血盆大口。有調查顯示,醫療與教育是現在人們最擔憂的龐大而不可預期的支出項目。而高校在這同時,又在大興土木搞規模擴張,並使自己在學科設置等方麵重複中國企業這些年來前赴後繼的多元化道路,形成了高校在低水平和原始理念上的跑馬占地。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知識的載體和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傳授者的人,教師自然要被放到首當其衝的位置。現在,上海交大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新進教師方麵,力圖從源頭上就控製質量,確保教師的鮮亮。
最近,也是在上海,複旦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嫖娼之事鬧得沸沸揚揚,而在今年早些時候,上海一所高校裏發生過9個博士生炒掉導師的事情。滬上高校這類高等教育領域裏的醜聞,也算是夠讓人津津樂道的。如此教師現狀,不從存量上解決問題,而隻是將目光盯在增量上,並故弄玄虛搞出點子“全國首創”的措施,也還是做些個花拳秀腿的空泛把式。
“國內學科排名前五名”,這個排名哪兒找去?中國青年報聯合其他單位曾經搞過中國高校排名,結果被廣泛質疑其公信力;其他形形色色的排名到處都是,而在目前的信用環境裏,這種排名的可靠性是很有問題的。在中國,並沒有國際上的輿論環境,並不會出現鄧小平的照片登上了充其量隻不過是一份雜誌封麵上就被我們彈冠相慶、世界500強隻不過也是一個刊物搞的論資排輩就讓中國上上下下都心驚肉跳、富人榜也隻不過是一個雜誌的專欄卻被我們翹首以待之類的媒體權威性,隻不過是湊熱鬧的中國人為此推波助瀾;而官方的排名不是官商勾結設租尋租,就是黨同伐異引來口水紛飛,最終不得不被禁止做這種勾當。因此,到目前還沒有什麽國內學科排名的可靠依據,現存排名大都是欺世盜名的貨色。根據這種排名而決定招募教師範圍幾近荒唐。
取消科研提成、論文獎勵等,規定應有收入封頂的限製,這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把戲,又是一場作秀而已。一方麵,說要實行競爭,另一方麵,又要拉回到大鍋飯體製,這本身就可以反映教育管理智慧的缺乏。當然,其中也自然包含拿現狀沒轍的意味。現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直是高於道,但分什麽整頓治理措施出台,立即就會演變成為新的尋租手段。
特殊貢獻特殊獎勵更是模糊化到了無法免除人治成份的玩意兒。
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這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的舉措。
我在歐洲時注意到,那裏有不少從國內各高校排出的青年教師,他們的身份是訪問學者。而訪問學者與當地留學生住在一起,但卻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集團。訪問學者通常是國外大學與國內高校進行項目人員交流內容的組成部分,是該大學必須接納的,因此到此進行“訪問”是沒有任何學業及其成績要求的,不需要考試,不需要完成作業,不需要得到教師的認可,甚至不需要上課,耗到規定時間批量買回些從來不看的外文書打道回國混個國外學習經曆完事。
這樣,就可以看到訪問學者成天到晚溜溜達達無所適從,一到當地就把所有名勝古跡遊覽個遍,然後就是利用歐盟或者申根身份不用簽證跑遍歐洲大陸走馬觀花。實在玩得膩歪了,隨便到大學裏找個什麽課堂,坐進去聽幾耳朵,但這種空降兵似的學習根本趕不上課程進度,因此常常被同課堂的中國留學生形容作呆頭呆腦東張西望——啥也聽不懂,而其在國內高校裏也許是教商務英語的,到國外就去南轅北轍地聽經濟學課堂,也成為給中國人丟臉的笑話。
於是,他們又回到街頭,到處燈紅酒綠地閑逛,每天都能煞有介事地告知留學生哪個超市什麽東西又打折了,哪個地點又有什麽新鮮事了,遊手好閑吃喝不愁,因為他們享受著的是當地學校的免費住宿和聽課待遇,而這種待遇是要以國內高校向該國外大學提供相應回報為代價的;同時,他們在國內高校的工資照拿,還有出國補貼,說穿了,還是國人花錢供其遊山玩水。
而說到這些訪問學者的來曆時,那可就深了,不是什麽宦官家庭,就是當地富可敵國之輩的夫人,再不就是高校係校領導眼裏的紅人,經常是走馬燈般出入當地高檔消費場所,坐飛機回國也就像周末出遊。在國外這樣的地方,要是想見到什麽國內達官貴人的家人易如反掌,常常能聽到有留學生神秘兮兮地介紹某訪問學者的個人或家庭背景“可不得了”。
中國這訪問學者製度也該引人注目了。
如今,上海交大要努力讓所有“優秀”青年教師“都具有國外學習的經曆”,聽起來怎麽那麽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