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政府雇員風靡全國

(2022-12-15 00:36:57) 下一個

政府雇員風靡全國

                                        2004年11月20日

何必

安徽省蕪湖市將麵向海內外公開招聘8名政府雇員,其中最高年薪18萬元,最低3.6萬元……(略。)

自2002年吉林省政府率先出台並實施了《雇員管理試行辦法》後,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紛紛出台類似製度,政府雇員製度逐漸成為繼國家公務員製、事業單位職員製後又一用人製度。

事業單位被稱作是人事製度改革的最後堡壘,這原本就是非常中國特色的地帶。140萬個事業單位盤踞著3200萬人並占有著3000億國有資產,實際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怪胎,吸納了大量來不來就精兵簡政運動下來的冗員,而有些單位則至今還肩負著不少的行政職能,成為任何政治體製改革都要麵臨的令人頭疼的麻煩。不說也罷。

通常情況下,公務員是有用人指標限製的,這個指標盡管是在機構精簡人員數量嚴格控製的原則下加以數量上的限定,而且隨著政府各部門之間利益的權衡博弈到頭來這種控製在數量上還是一再被突破,但如果貿然增加公務員數量,畢竟還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而且像蕪湖這麽個原本經濟就不是很發達市場也並非很開闊的地區,比起除吉林外的其他實施此種政府雇員製度的地方來,更容易受到各方非議。

可是,也應該看到,各地每年還是要招收公務員來填補因為原有崗位人員因為退休、傷亡、調離和辭職等原因離開所造成的空缺。在如今越來越惹人耳目的公務員例行考試當中,由於就業市場整體形勢嚴峻,加之宏觀調控在實施緊縮政策之際雖然目標直指通貨膨脹,但根據菲利普斯法則,勢必會影響到就業崗位數量,而且調控的領域主要是在房地產、電解鋁、水泥等勞動力密集型區域,勞動力市場形勢惡化的跡象已經出現,而這種惡化會形成“倒逼效應”,逐步從單純簡單勞動向複雜勞動、從“藍領”向“白領”崗位進行全方位擴散,形成勞動力市場整體性供求失衡,增大就業壓力,進而把大量具備資格者擠壓到公務員的崗位競爭當中,成就千軍萬馬過考公務員的獨木橋的景象。而公務員職位的穩定性與權力傾向更是對很多人有著無法抗拒的誘惑。今年公務員考試報名者是去年的兩倍現象本身應該已經對此佐證。

既然公務員每年都在招考,為什麽還要“根據特殊部門的特殊需要”來采用政府雇員方法呢?“法律、金融、經貿、規劃、信息、招商、高新技術等方麵”是個什麽範圍?幾乎囊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不管是吉林,還是上海、廣州、深圳,抑或這次的名不見經傳但邯鄲學步卻很起勁的蕪湖,從政府機構建製方麵都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怎麽還是成了“特殊部門的特殊需要”了?為什麽在公務員招考時不以這種“特殊需要”為標準進行測試檢測?新招收進去的公務員為什麽不能達到如此“特殊需要”?在公務員編製外再行雇用雇員來幹原本就應該是公務員所幹的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11月22日《新京報》用了一個整版說一件事,那就是北京街頭井蓋經常害人,造成路人一不留神就掉進去,輕者弄得旁人圍觀側目臉紅得發紫卻不知道該向誰發泄,再不就是磕碰成血淋淋的需要療養,重者則有掉到汙水井裏淹死的。這也算是北京乃至全國的老大難問題了——井蓋時不常就被盜。而如何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卻難以解決,因為其中牽涉到了市政、房地產、電力、電信等多達19個政府部門!到頭來誰都看著別的部門,形成了井蓋丟失並因此造成對人們無時不刻的傷害乃至殺戮現實的無人問津。想來那些因為掉進井裏而害羞受傷乃至隕命者要就此討個說法追究什麽地方的責任是難上加難,如果比警方還高明逮著偷井蓋者恐怕也很難洗脫自己不留神的主觀過錯;而要向追究井蓋作為所有者與管理者的相關部門的責任幾近癡心妄想。

該報給出的政策建議是再成立一個專門的市政設施管理部門,統一對井蓋這類事關百姓生活的設施進行管理。按照這種思路,政府部門不作為的解決辦法就是新設部門,結果呢?一方麵機構越來越臃腫,人員越來越多,甚至要專門為井蓋成立類似“井蓋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等等作為常設機構,導致公務員隊伍滾雪球般;另一方麵,更會鼓勵政府部門不作為的行政作風,既然不管事也無人問責,隻是把自己的工作轉移出去,那麽現在還做的工作也同樣可以如法炮製,撒手不管到最後還是會有人來收拾越來越破碎的山河。

連個區區井蓋這麽點屁大的小事都是如此,遑論其他國計民生的宏偉大業了。北京還沒實行政府雇員製度,恐怕由於井蓋丟失傷人之類的問題,也應該考慮是否該東施效顰推行如此這般被各地用得越來越廣泛而熟練且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舉措了。

這下明白了,原來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的出現,並不是因為現實需要,而隻是由於現有政府部門不幹事。這不是,北京作為首都,還時不常有無辜的人們掉進大街上的井裏受傷甚至喪命,到現在除了設立新的部門統一管理外還沒有更好的製度安排,更甭提像蕪湖那麽個小地方存在的法律、金融、經貿、規劃、信息、招商、高新技術等方麵的特殊部門的特殊需要了。

所以,怎麽看這政府雇員製度也無非是巧立名目擴大權力範圍的勾當。

到最後,還是納稅人不得不為了這些行政創舉掏更多的錢,而且會越來越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