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中學生抗議補課之背後
2004年10月31日
何必
江北建新中學初三年級的近200名學生拒絕進校,他們集體抗議學校要求他們周末補課……(略。)
想想看那個場景,清晨凜冽的寒風中,200個中學生黑壓壓地站在距離學校不遠處,或者默不作聲,或者嘰嘰喳喳,用不進校門的方式,抗議學校在周末還要把他們拖來,在完全違背他們自己意願的情況下進行補課。這200個學生的聚集,也算是蔚為壯觀了。
看了這樣的新聞,有幾點感觸。
首先,從也許很招人煩的大道理上說,學校是為誰服務的?很顯然,是為學生服務,是要向學生灌輸知識、技能乃至“做人”的道理。既然如此,學生就是學校教育的接受者,學校的所作所為就應該以學生的需要為要義。學生對於校方安排的補課“心裏一百個不願意”,如此敵對與抵抗的情形當中,學校怎麽能無視學生的要求與心願,強行把學生在周末的大清早就拽到學校來補課?按照我國法律,這些已經上到初三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部分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可以對自己的行為部分地承擔責任,而且已經可以對自己生存狀態進行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進行判斷取舍,對於是否要到校補課這種教育方式具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並不需要他人越俎代庖。
其實,當地的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已經在此之前下達了有關禁止任何年級任何形式的補課行為的通知,這種通知之所以能夠出台,也是在社會上對於如今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各類形式的補課、培訓、學習班壓得弱小的身心不看重負,嚴重影響其正常發育的背景當中才有的。孩子正在處於長身體和智力發育階段,需要一個輕鬆寬容和睦友愛的成長氛圍與環境。從我國情況而言,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狀況卻非常不容樂觀。據稱,我國中小學生視力存在問題的人數在全球高居前列,平均下來,小學生近視眼占比達約40%,初中生約為50%,高中生則為60%,而且由於學生運動缺乏,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更為嚴重的是,中小學生的心理衛生狀況很令人擔憂,孤獨、焦慮、抑鬱、強迫等心理症候的存在相當普遍,致使自閉與攻擊傾向比比皆是。自此也有著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的發生。因此,還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至少與成年人擁有同樣的休養生息時間,而不是比成年人還要艱苦地每周勞作6~7天,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來調整學習、生活和娛樂狀態。
其次,學校在召開家長會後就與家長們就在周末給學生補課達成了共識。不知道這是校方針對上級主管部門禁令而采取的迂回措施,還是麵對氣勢洶洶的家長勢力的妥協與讓步,但結果卻是在作為教育主體的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作出了有關的決定,而將此中最主要的角色拋在了一邊。在獨生子女政策、高考一考定終身、以及傳統裏望子成龍心理的驅使下,家長蔑視孩子權利與心境而悍然替其做主的事情屢見不鮮,這與其說是家長對孩子的殷切之心的確切表達,毋寧視作在家庭中權力濫用的典型表現,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生養孩子的事實而將孩子及其權利當作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身心現狀與前程具有完全的所有、處分的決定權。而從暢行的法治社會時髦詞匯裏,家庭成員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的權利也必須受到法定的尊重與維護,家長肆意踐踏孩子權利的行徑也是要受到道義譴責乃至法律責任追究的。
而學校與家長結盟侵害孩子權利,則有了共同侵權之嫌。假如學校是想借家長之手逃避有關補課禁令,那麽就更是策劃陰謀來達到學校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之行為了。
再有,從這200個學生集體以不進校門的方式抗議學校補課的行為本身,我們能將這種行為定義作什麽?集體罷課!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想想,剛剛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就已經被逼迫不得不采取如此極端的與家長和學校在補課之事上誓不兩立的態度與行為選擇,這對我們的社會意味著什麽?如果他們的年齡再長大些,對於集體反抗的方式與效果的認同,將會形成正麵心理反饋,使得依靠集體力量進行利益角逐成為習慣。聯想起最近有中學教師也是因為周末補課而集體不上課(罷教)、深圳3000名員工因為薪水問題而拒集體絕工作(罷工)、北京一市場由於大房東與二房東發生糾紛而造成商場裏停水停電最終導致商戶集體不開門(罷市)並封鎖市場通道、北京國安罷賽、深圳健力寶球員罷練等等事件,這種集體反抗的方式不僅僅存在於乳臭未幹稚氣淋漓的孩子們身上,而且廣泛地存在於各色成年人群體當中。而越來越廣泛的以集體不作為的方式來抗議侵權方的行徑,也給了我們以警醒。
這種方式在西方是廣泛存在的,經常能聽到國外來的消息說因為什麽部門又罷工了所以生活受到了影響,人們借這種集體抗議示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意願,發泄心中的不滿。
盡管我們的憲法裏取消了對這類行為的法律保護,但卻阻止不了這類行為的發生與蔓延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當權利意識普遍覺醒之際,這種行為的出現就會越來越普遍,並由於權力的威風凜凜而使這種弱勢群體的反抗獲得社會廣泛的同情、默許乃至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