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還可信嗎?
2004年10月29日
何必
目前在統計上仍存在著嚴重的弄虛作假現象……(略。)
按照這位統計局長的說法,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是不少企事業單位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按需報數”,或者按照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意圖報數。有的為爭取投資、申請貸款、評優爭先、提升形象,虛報產值、產量、投資、效益等統計數據;有的為逃避稅賦、少繳社會保險金,又瞞報銷售收入、利潤、工資總額等統計數據;也有部分企業主動迎合上級要求,或者為了完成任務被迫上報虛假統計數據。二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和經濟利益,有的要求按計劃上報統計數據,有的憑空編造統計數據,有的授意、指使下級虛報、瞞報、統計數據,有的甚至直接篡改基層上報的統計數據,有的還規定上報統計數據必須由黨政領導研究決定。這種情況較多反映在基層,但個別省一級政府也存在人為幹預統計數據的現象。分析其原因,李德水說,有些地方和部門領導盲目追求高指標,搞不切實際的目標考核,迫使下級弄虛作假;有的黨性原則不強,法製觀念淡薄,利用虛假數據爭名牟利;有的工作漂浮,對弄虛作假者不檢查、不追究,甚至袒護縱容。李德水表示,在統計上弄虛作假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也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腐敗行為,必須嚴肅查處。他要求全國統計係統以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統計法》執法檢查為契機,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執行力度,進一步推進統計改革,確保統計數字真實可靠,不出假數。
光是把這位局長的話完整的記錄下來,就夠觸目驚心的。雖然,出於政治利益平衡、社會安定、輿論宣傳等多方麵的需要,在這次介紹中,並沒有涉及這些被立案查處的統計違法案件所造成的統計數字錯誤到底有多少、以及占到統計違法案件60%的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案件給最終向社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可畢竟還是捂不住必須要對此進行哪怕標題式的介紹,而僅從這寥寥幾百字的新聞當中,就讓人體會到了一番多麽齷齪肮髒的場景。以國人所處的特殊政治環境和社會狀況裏擅長對官方表態進行想象與猜測的特殊能力,這種介紹的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麽就是很需要煞費苦心的智力遊戲了。
從社會(民間)角度看,在中國所獲取的有關社會運行情況的全部信息,都有賴於官方認為是否可以公開的各個領域的情況通報,或者說,所謂公民的知情權還是來自官方的賜予,遠非與生俱來。當下,君權神授的合法性早已被荒棄,而君權民授的概念卻被諱莫如深。如是,官方所提供的公開通報就成了社會得知自己存在環境狀況的唯一渠道。
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組織形態氛圍當中,全部社會組織形態基本上隻有政府、企業與家庭三類,而西方人所謂正常社會組織形態應該是在國家與個人之間還存在著廣泛密集的非政府組織以及黨派,在我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也一直沒有形成氣候,最終,整個中國社會形成了政府、企業、個人三者為主要構成的三足鼎立,而由於組織化程度、信息掌控水平等多方麵的不同,個人往往處於最無力最容易受侵害的位置。
在如此情況下,政府和企業不謀而合地在統計數字上弄虛作假,表麵上看是國家利益受損,但最終還是國民遭殃。
坊間早就對官方發布的統計數據不屑一顧,認為其中的水份或者泡沫太多,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而事實上,國際上也彷佛與國內民間流行的風尚彼此呼應。2002年筆者在中央電視台2套供職時,曾經做過對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的電視訪談節目。針對當時美國一個大學教授通過自己的測算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中國官方所宣稱的那麽高速度,中國經濟學家挺身而出,以“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到底有多高”為題,在節目中對那個不招國人待見的美國佬的惡語論調逐一駁得“體無完膚”。按說這種純正得不能再純正的愛國主義很值得讚賞吧,但恐怕誰也想象不到的是,這個節目被槍斃了!為什麽?因為“社會上誰也不知道官方數據被懷疑,一旦播出去反而引起猜疑和混亂”!
而最近,有媒體聲稱,每年教育亂收費達2000億元,教育部長馬上站出來辟謠說,雖然亂收費現象存在,但卻根本沒有那麽多,可到底有多少卻又成了機密;有關10年淮河治理汙染花了國家600億元,但至今淮河卻依然是臭氣熏天,許多河道還處於五類水質根本無法派上任何用場,有關部門也跳將出來,說治理費用根本沒有那麽多,可到底花了多少錢、以及淮河的現狀究竟如何卻又被別有用心地避而不談;有關房地產泡沫、保險泡沫等等,相關部門都出來捍衛政府部門自身利益(連帶著也就是維護國家利益),在統計數字上做文章,卻還是攔不住央行從28日其不得不動用利息這個“最後的晚餐”來平抑居高不下的投資熱潮。可如果基礎數據就是值得懷疑的,無論泡沫是否存在,各種在這種根源上就存在弄虛作假成份的統計數據所推導出的說辭馬上也充其量就是海市蜃樓的飄渺幻象,對真實存在卻一文不名。
從開篇介紹中無法判斷,現如今的統計到底還有沒有可靠性、以及到底還有沒有政府部門和企業不弄虛作假,隻是領略到,透過這種種統計數據之爭,背後是作為合法公民的個人在統計黑幕麵前的無能為力與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