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看客殺人

(2022-12-13 13:15:09) 下一個

看客殺人

                                                2004年10月17日

何必

當九個被撞傷的人倒在血泊中的時候,圍觀的人們表現各異……(略。)

這就是在上周,北京市發生的兩件事。一個是個重大交通事故,肇事者無照駕駛車輛,以前隻開過摩托車,在慌忙之中撞上了附近一輛別克車後連續撞倒了在自發的農貿市場買菜溜達的9個市民,造成2死7傷的惡性交通事故。媒體上對於無照駕駛、農貿市場占據道路、事件中兩輛機動車都屬於違章停放、次日事發地點的農產品小販們就都不見了,等細節喋喋不休。其實,針對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條件嚴格且相應的培訓成本大幅度增加、農貿市場本身所謂退路進廳給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停車難問題再一次以如此極端而血腥的凶殘麵孔暴露在所有人麵前,從側麵上也可以理解作停車難問題也部分引發了生命的隕地;事發地點農產品小販的消失,其實更可以看作是城市製度體係對於市民生活以及農產品小販的排擠、輕蔑與藐視。這些細節都很有關注、探討、評論的價值。不過,事故發生後周圍人的表現似乎更耐人尋味。

有的老人拖著也許不那麽矯健靈活甚至可能還帶有些病痛的身體,追著肇事車輛要記下車牌號以防止肇事逃逸,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上還有如此鮮活閃亮的樸素行為,在世風日下事不關己溜之大吉的惡俗氛圍之中,還有這麽質樸而本能的行為選擇,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而該節目中記錄的現場其他人的舉動,就不那麽可歌可泣了。同樣是在這農貿市場裏的老人,在有人追著車記牌號時,卻趁著混亂哄搶小販的熟菜,說這種行為是趁火打劫發災難財恐怕並不為過,在咫尺之間與追車老人的行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鮮明的對照,讓人驚詫於如此狹小的空間內道德水準的差距竟然這樣的大,大到了匪夷所思難於設想的地步。

更讓人怒發衝冠咬牙切齒的是,在事發地點幾十米遠的地方就是一家醫院,雖然說該醫院並不是綜合性醫院而有著專科性質,但畢竟是個專業性的醫療機構。事故發生後,醫院裏的醫護人員忙不迭跑出來看熱鬧,但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手來搭救受害人,任憑9個人橫七豎八躺在路上消耗著生命的能量等待著死亡魔鬼的來臨。最終還是有兩個人因為救治不力而永遠離開了這個他們也許鍾愛也許彷徨也許樂不可支也許痛心疾首的世界。我們沒有證據說,如果這兩個人能得到及時的專業化處置也許會保全生命。但是,從現場那堆袖手旁觀的醫護人員在路人央求之下依然無動於衷號稱是要保護現場,眼睜睜看著生命消失的行徑,就怒不可遏。如果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白衣天使們碰到了這樣的事情都是如此表現,那麽我們還能對生存環境以及公共安全、時代精神、倫理道德、精神文明之類的抽象、遙渺而倍顯虛無的概念說三道四些什麽呢?如果以治病救人為己任、以用專業化知識、經驗、素養和職能作為謀生手段者,在出現必須要求自己伸手也許就能使生命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卻巧舌如簧推三阻四,惡狠狠地眼看著傷痛對人群的吞噬卻心安理得地不為所動,甚至殘忍地目睹生命的孱弱乃至消失過程並從中尋求變態的快感,最終不得不靠遠在幾公裏以外的一家綜合性醫院到場實施救助並將受害人悉數運回幾公裏以為的醫院,附近醫院這些白衣天使們似乎也隻能是高高在上漂浮在空中,遠遠不是我們所依靠或信任的。

另一則消息是在公共場合有老人突然昏倒,周圍人紛紛拿出手機打電話,但卻沒有一個打給急救中心或醫院,而都是給各報刊社的有償新聞熱線報告新聞素材,以領取新聞被采用後的獎金。可想而知的是,現場打電話者們甚至心理陰暗到了不希望有人給醫護機構打電話,因為如果昏倒的老人得到了及時救治,那麽也許就不能構成新聞了。據說,目前北京已經有人靠給報社提供新聞線索而富起來的人,光是靠這個營生每個月可以有上萬元的收入。照此情景看來,這些許收入中不知道是以什麽樣的鮮血甚至生命為代價。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氛圍當中,報刊社采取有償新聞線索的方式加大新聞采集範圍,這本未可厚非。但演變到如此殺人不紮眼的地步,也許是媒體始料未及的。作為社會風尚追逐與引領者,媒體也應該對於這種悍然視生命如草芥的線索提供行為加以遏製,並在媒體上對於如此喪盡天良的行徑予以口誅筆伐。

這兩件事裏,我們都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看客嘴臉,那兩個趁亂搶菜的老太太,那堆麵對血淋淋的傷者若無其事的醫護人員,那撥一個個都爭先恐後利用現代化通訊工具向報刊社提供有人遇到災難卻沒有一個人想著被線索關注人自身死活的線人,就是上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事例,羅列起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什麽樣的醜惡景象?

不錯,曆經26年的努力,中國經濟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發展的絕不僅僅是經濟,更應該是社會文明,更應該是公共環境質量,更應該是文化變遷,更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愛護、維係的水平,更應該是包括人在內的生命的價值,怎麽著也不應該是見死不救的泛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