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奇奇怪怪的航班延誤險

(2022-12-12 13:11:26) 下一個

奇奇怪怪的航班延誤險

                                     2004年9月25日

何必

這就是最近被吵得熱熱鬧鬧的“航班延續險”……(略。)

7月1日,民航總局出台了《航班延誤經濟補償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設計背景是國際上航班延誤基本上都要對被延誤者進行經濟補償,而且國內航空公司的正點率水平太低,屢屢遭到乘客、特別是那些有實力有影響不可小覷乘客的抱怨乃至投訴,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同時在當今的行政機製裏也作為行業利益的代言人,民航總局方麵才硬著頭皮推出了這麽一項“與國際接軌”的文稿公諸於眾。可至今國內航空公司方麵對於這個指導意見做出反應者寥寥無幾,隻是像深圳航空公司那樣總共才有6條國內航線的小公司及時發布了以該指導意見為基礎而製定的具體規定,而像國航、東航、南航這樣的國內航空公司裏的老大們則默默無聞不為所動。國航隻是在諸如增加空中食品花樣上動腦筋,名目繁多的空中膳食雖然隻針對頭等艙而給外界以嫌貧愛富之感,但也算從側麵回應了航班延誤補償意見。國航老總直截了當地對外界宣稱目前沒有補償計劃。

很難猜測,在航班延誤方麵民航總局與國內各大航空公司之間是否形成了什麽默契,你指導你的,我照幹我的,表麵上井水不犯河水,背地裏卻早已就此達成共識。畢竟,在如今的行業壟斷局麵之中,像石油、電力、水務、電信、郵政、新聞、民航等領域,行政主管部門都站在所轄企業立場上一致對外,在共同利益麵前沆瀣一氣狼狽為奸。設想一下,如果供電部門未經用和同意和事先通知擅自拉閘現象如果被屢屢告上法庭,大概國家電網方麵也會出台什麽經濟補償指導意見來做些個表麵化文章糊弄用和混淆視聽,隻是目前電力這個事關千家萬戶的基本品供應方麵一直還為電老虎把持、用戶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罷了。

可糊弄歸糊弄,隨著坊間權利意識的增強,以及國民對於民航總局有關補償意見的法律效力與強製程度了解尚少,因此隨著該意見頒行,默契中航空公司航班晚點情況一如既往,乘客頻繁出行日益強烈的對抗行為,占機、罷航,甚至過激到了以身試法闖機場安檢關口,民航總局方麵不得不就此在媒體上公開勸告乘客不要采取過激行為。實際上,這應該是航空服務供求雙方矛盾激化的典型表現,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看來,指望著航空公司能主動掏腰包為自己專業化水平低、服務意識差、惟利是圖利令智昏素質高強、社會責任感意識淡薄等買單,還需要好一段時日。

可這讓同樣為企業、同樣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保險公司看到了機會。這不,如今就有這家保險公司在其推出了已經有5個月之久的保險產品裏的一個條款中,就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弄出了這麽個匪夷所思的內容。

雖然看上去,該公司的“航班延誤險”比民航總局有關指導意見問世要早近3個月,但考慮到民航總局在該意見正式麵世前就早已向社會公開征詢意見(雖然從目前實施情況看很難說這種征詢不是在做秀),因此在延誤險推出時,民航總局在補償條款具體內容中,把航班延誤“4小時”、“8小時”定為航空公司賠償的時間標準,也是人所共知的內容。但該保險公司還是把賠償起始標準定在了6小時,這不僅在國際上沒有先例,與民航總局方麵所設定的時間標準也直接不符乃至衝突,由此可見該保險公司方麵的別有用心。

如果航班延誤必須要達到6小時以上才能進行賠償,那麽現今大多數航班延誤從時間上看都不在此例。在國內航線上,出行延誤6小時以上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做這樣的規定,還不如直接告訴投保人把錢老老實實無償送給保險公司萬事大吉。

而且,這個險種麵向乘客,但眾所周知,航班延誤基本上沒有是由於乘客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航空公司、機場或不可抗力等因素使然。從這個層麵上看,這種“航班延誤險”更應該麵對航班延誤主要肇事者的航空公司,如果航班發生延誤則由於該保險產品的存在,乘客不需與航空公司打交道而直接向保險公司索賠,而不能是航空公司方麵的過錯卻讓本身就是受害者的乘客買單。

還有,規定國內航班乘客必須要達到保險公司規定人數才能集體購買這個“航班延誤險”,更是有些胡攪蠻纏。這不僅違反了民法通則裏消費自願原則,更是顯現出保險公司在出售該保險產品時的霸道作風。作為投保人,是否購買某種保險產品完全是其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作為商業性保險,不能強製投保人的個人投保行為必須與他人集體行動。在這方麵,保險公司的做法實在很欺負人。

至於保險公司方麵的免責範圍包括航班計劃、運輸服務等方麵,在前麵的大背景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之所以避而不談該保險公司的名稱,隻是因為這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推出這麽個奇怪的玩意兒,並在當下航班延誤逐引起廣泛關注之際,筆者很懷疑如今普遍的輿論對該險種規定的討論,是中了該保險公司的圈套,實際上就是該公司自我炒作的一個噱頭,打心眼裏它從來就沒有打算為此向乘客付出一分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