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以學生就業率論英雄
2004年9月15日
何必
江西省正致力於建設完善全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監控和就業狀況預警機製……(略。)
狠抓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應該是件值得讚許的事。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學生存在著在就業市場上並不是那麽適銷對路的情況,用人單位對於剛剛走出高校大門的畢業生往往采取冷淡的態度,出現了在招聘活動中所謂的“工作經驗歧視”,要求應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而那些滿懷熱情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們總是被擋在就業行列之外,形成了沒有經驗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經驗這種惡性循環之中。雖然社會對此做過不少呼籲,但情形卻沒有因之而有什麽大的改觀,狀況依舊。表麵上看,這是用人單位在用人條件方麵設置的不平等條款,可從用人單位方麵的實際情況考慮,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對於社會基本上出於懵懂狀態,除了在大學裏被灌輸了的那點子書本知識外,對於職業幾乎沒有任何感覺,而大學帶給這些學生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卻又讓用人單位感到很難合作,用起來非常別扭,而且還要花上不少單位成本來對這些少男少女們進行職業培訓,自然會選擇已經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時間者以尋求最佳人力資源方麵的投入產出比。本質上,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的行為,反映出高等院校教育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合格率太低,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基本狀況。
有鑒於此,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來約束高等院校,也算是讓大學為社會提供有用之材的手段。
不過,這裏麵並不是沒有問題。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沒有與市場對接。現任教育部首領非常反感“教育產業化”的說法和實踐。高等院校在體製上還是屬於事業單位,在辦學方針、人員編製、課程設置、學生管理、後勤服務等各個方麵,還都在行政範圍裏,必須聽命於主管行政部門的安排和旨意,自主權很少。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裏高等院校或者完全屬於企業行為、或者被納入社會福利體係不同,我國高等院校頂著“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旗號,占據了大量的公共資源,享受著國家劃撥的巨額財政經費、大量土地、以及社會保障資金,與此同時,又在市場化名義下,向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越來越高昂的學費。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三家聯合針對中小學亂收費現象,出台了“一費製”規定。但社會上馬上就有了高等院校為什麽不實行一費製的聲音,並列舉出高等教育中學生負擔越來越重、學費遠遠超過了中國居民家庭承受能力、也遠遠超過了國際上高等教育收費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民眾有關亂收費的舉報上,教育領域亂收費獨占鼇頭榮登榜首。從中可以看得出國民對於教育張著血盆大口侵吞社會財富現象的嚴重關切與日趨不滿。
其次,在如此行政體製下,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著很多絕非某個學校就能克服的困難。比如,在全國統一高考上,就是長期存在並越來越為社會各方質疑詬病的老大難問題。一方麵,高考錄取分數線各地不同,在同樣的試卷測試結果上卻有著不一樣的錄取標準,像北京那樣的高校雲集的地方錄取分數線要比諸如浙江、山東等地要低不少,使高考錄取上的公平問題一直縈繞在國人心中。另一方麵,盡管在高考製度改革中嚐試了地方自主命題的做法,但實際上隻是把全國性統一考試權力下放到省市區一級,高校自己無權對試題做出任何選擇,這樣一來,根據學校自身特點與要求招收特定學生也就無從談起。
那麽,既然高校無權根據自身需要定向錄取學生,必須要被動地服從全國或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製定的統一錄取標準,但卻要學校對於也許並不是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育消費者作為產品拿到市場上接受檢驗,並由此反過來決定學校招生規模乃至專業設置,以成敗論英雄,這樣的做法顯然有失公允。要知道,在學校自主權缺失的狀態裏,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不對學生就業率承擔責任,卻一股腦完全推給學校,有逃避責任之嫌。
再有,學生就業率取決於市場。而市場的宏觀環境並不是學校能左右的。例如,在地方政府對於GDP高增長的鍥而不舍的追求當中,在全社會日益彌漫且嚴重的功利、浮躁與短視風氣裏,對於基礎學科的荒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納米技術領域,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同時起步的,但是由於市場的功利性,納米的基礎研究一直處於很尷尬的境地,以至於到現在,與我們同時瞄準納米領域的國家已經將這項技術在諸如航天飛機、軍事、民用等很多領域廣泛應用之際,我國的納米技術也就是停留在製造鞋墊的檔次。如果僅僅按照就業狀況來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就勢必導致基礎學科教學與研究被置於九霄雲外。
最後,在就業率崇拜裏,會出現什麽情況呢?在如今假冒偽劣橫行的環境裏,學校與用人單位在就業率上做手腳,以提高表麵上的比例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那時,弄出什麽異想天開之事,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體製不做根本性調整,光是讓學校為大學生就業率負責,好像並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