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運動不堪承受之重

(2022-12-11 00:58:11) 下一個

運動不堪承受之重

                             2004年8月

何必

昨天淩晨,第28屆奧運會在一派歡天喜地的氣氛裏結束了。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把奧運會會旗交給了北京市市長王歧山時,意味著全世界奧運進入北京時間。本次雅典奧運會的十幾天時間裏,凝聚了多少悲喜交集的淚水,也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運動的魅力。

大概,能被國人記住的,有中國跳水隊的低級失誤,中國體操隊的全麵失守,中國乒乓球男單的失利,中國羽毛球男單從林丹第一輪被淘汰開始就厄運不斷、鮑春來和陳宏先後被殺出局、以及男子雙打的無緣出線,可更為人們欣喜的是,在網球項目上,李婷-孫甜甜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出人意料地站到了最高領獎台上獲取金牌,劉翔不負眾望以絕對優勢戰勝各路好手摘得110米欄桂冠並打破奧運會記錄平了這個項目的世界記錄,實現了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在短距離跑項目上的曆史性突破,然後可能就是中國女排在賽事剛剛開始就失去了主力副攻趙蕊蕊損兵折將而且在決賽裏先失兩局的情況下團結一心穩紮穩打反敗為勝,多少電視機前的觀眾為了女排精神而熱淚盈眶歡欣鼓舞。

其實,所有這些,都很好地展現了運動自身令人驚心動魄的誘人之處。要是再想想看,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威廉姆斯姐妹裏的老大在奧運會網球女子雙打賽場上甫一亮相就被兩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女孩幹掉,挨蒙斯在最後一槍隻要打出8環就可以穩獲金牌卻鬼使神差般地把子彈打到了別人的靶子上隻得了0環的成績、讓落後三環的中國河南選手賈占波撈了個大大且不可思議的便宜,阿蘭•約翰遜在分組賽中莫名其妙地跌到在跑道上使劉翔失去了最大並且是很少贏過的競爭對手,很多中國人在為給中國選手造成威脅或麻煩的外國選手失利或出局幸災樂禍的時候,也彰顯了運動不可預料屬性對公眾的吸引力。

中國代表團最終獲得了32塊金牌,僅次於美國而曆史性地列到了獎牌榜次席,實現了新的跨越,把老牌運動強國俄羅斯和德國甩在了身後。

舉國歡騰。人們喜極而泣,特別是在女排姑娘們麵對世界第一主攻手所在的俄羅斯隊的強力攻擊下不畏失敗奮勇拚搏一分一分咬上去最後掀翻北極熊後,中國集體項目終於拿到了本次賽會上第一枚金牌時,運動本身所蘊涵的公眾爆發力再度宣泄在中華大地上,人們奔走相告,要學習女排精神,繼續把這種在雅典奧運會上的運動精神與我們時代精神完美結合起來,為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發努力。

其實,在這歡笑與喜悅的背後,有人是偷著樂的。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在賽會期間幹脆不經什麽行政許可就直接叫上的奧運頻道,而且在賽會期間收視率穩穩高居全國所有電視節目首位,甚至在北京地區收視率前50名的節目裏該頻道就有44個節目上榜,廣告收入一下子達到了7億元。

物質極大豐富,也沒忘了要回饋社會。該台新聞30分也許是接到了指示,凡是本次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獲得金牌升國旗奏國歌時,全部展現在節目當中,而由於奧運新聞是集中在一個板塊裏,這樣就形成國歌過於集中的情況,在中國運動員一天獲得5枚金牌之際,在短短幾分鍾的節目裏要連續播放5次國歌,不知道這是對國歌的尊重還是什麽,如此高密度地播放同一首曲目,所帶來的聽覺疲勞甚至厭煩是生理自然反應,盡管出於宣傳上的各種考慮,但這樣不負責任地製造國歌疲勞,恐怕還是有違傳播基本原理,結果適得其反。

如果再從奧運攬金奪銀的狂熱情緒氛圍裏走出來,想想相關的其他事,也許就有另一番感受。今年審計署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遞交了審計報告,人說掀起了“審計風暴”,其中就牽涉到了國家體育總局。在麵對媒體就此的追尋時,國家體育總局有關人士在“坦然”承認確實動用了中國奧委會資金之後,閉口不談如何糾正問題,反而講了一大堆動用的理由,還不忘告誡媒體“不要炒作”,因為中國奧運體育代表團馬上就要出征雅典為國爭光了,仿佛錯的不是他們,反倒是審計署和媒體。在如此狀況裏,作為國家運動項目直接主管的行政單位,麵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反倒要求社會為奧運鳴鑼開道,將審計出來的問題擱置一旁,大概也是很有中國特色。而在審計問題懸而未決時,中國代表團的金牌又能令人想起些什麽呢?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在洛杉磯普拉多射擊場擊發的最後一槍,以總成績566環獲該屆奧運會的首枚金牌,這是中國獲得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由此,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或者說,金牌強國夢時代。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一直被西方和東方列強欺壓掠奪,中國人強國心願持續了幾代人未能實現。新中國誕生,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這也包括要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接下來,為了實現強國夢想,中國人做出了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大躍進時代砸自己家裏的鍋煉鐵以超英趕美,為了國家強盛不惜家庭勒緊褲帶,結果在緊接著的自然災害時期餓死了3000多萬人,鋼鐵強國夢就此偃旗息鼓。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舉跨入核大國行列,軍事強國夢又開始彌漫在華夏,但又是緊接著的文化大革命破壞了整個進程,形成了十年浩劫,雖然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人造衛星上天,可到鄧小平複出時他對全國人民說到了這樣的事實:中蘇對峙中中國的炮彈打到蘇聯的坦克上能彈回來!軍事上的差距有目共睹。於是,軍事強國再次夢斷途中。

但是,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結總是揮之不去,而且隨著中國打開國門使國人看到了與西方生活水平、物質產品、工業化城市化乃至社會風氣上的差距,這種民族主義就更演變成了異常強烈甚至帶有些扭曲了的情感。這種情感必定要尋求宣泄的渠道,在假冒偽劣愈演愈烈、貪汙腐敗層出不窮、道德淪喪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金牌夢應運而生,並從許海峰那一槍至今整整20年。

其實,應該看到,運動本身並不天然地具有民族凝聚力,而隻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形式。在英語裏,sport就是運動的意思,而我們所謂“體育”,完全是帶有很強的教化色彩的詞匯。《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體育”的解釋為: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運動來實現。這個詞匯本身是建國後才有的,與當時的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並因此帶有濃重的政治色調,把運動本身賦予了太多的負擔,加上了教化乃至整合的功利含義。於是,運動向體育的過渡過程中也就產生了太多的民族主義要義。

袁偉民在雅典奧運會上的記者招待會上,曾經用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詞匯,那就是我們能在本次奧運會上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舉國體製”之功。這倒是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舉國為金牌,金牌強國夢竟然被哄抬到了如此的高度,金牌已經涵蓋了過重的社會價值。

也難說,像本次奧運會上中國體操和跳水隊的那些二十歲上下的少男少女們不堪這社會價值的重負,紛紛出現失誤。原因之一恐怕也就在我們對奧運金牌的祈望壓得這些孩子們難以輕鬆地以平常心態麵對奧運會。說穿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英語裏為Olympic Game,就是一場遊戲,一種人們比試體力的賽事,就其通過比賽較量出勝負的意義而言,並不比教室裏兩個學生掰手腕更有價值。從古代奧運會時起一直到現在,在西方人看來,奧運會並不具有強國聚民的功用,而僅僅是在一定規則當中人類向自身體力極限挑戰的公共表演。

再說,中國代表團這次獲得了32塊金牌,超過俄羅斯、德國等運動強國緊隨美國位居第二,就說明中國已經是運動大國了?中國人的體質就已經到了我們可以彈冠相慶的時候了?

今年3月23日《武漢晨報》報道,武漢市學生在小學、初中和高中每上升一個學段就增加兩成近視,到高中階段達到了72.80%,學生視力下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據了解,近視眼作為學生“六病”(齲齒、近視眼、沙眼、營養不良、腸道寄生蟲、脊椎側彎)之一,其發病情況越來越突出,而此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和手段,隻能提早保護。2000年,武漢市小學、初中、高中視力不良率分別為20.60%、41.32%、67.38%。2002年,該市再次對學生視力進行檢測,此次小學、初中、高中的近視分別為:26.96%、53.43%、72.80%,情況比兩年前更為嚴重。其實,武漢高中生中近視眼病患者比例數據並不新鮮。2003年9月7日《中國青年報》就曾經披露,一項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遍及61個市、縣的調查顯示,現在每100個小學生中就有20多個人近視,初中生近視近一半,高中生高達71.29%,大學生達到了73.01%。另據統計,我國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人戴眼鏡。而事實上,患程度較低的近視病者往往可以在非閱讀或觀看電視電影現場比賽時不戴眼鏡,甚至根本不能榮幸地成為眼鏡的消費者。而四川《家庭與生活報》認為,城裏人特別是學生的近視眼發病率高得驚人,而農村人及孩子們很少有人配戴眼鏡。近幾年來,西方營養專家深入研究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底。原來近視的發生與一種名為“葉黃素”的營養物質攝入過少大有關係。姑且不說西方營養專家的這項研究可靠程度如何,按照這個數據推算,13億中國人中如果約占總人口的70%的9億農民裏患近視眼病的人數並不是很多,那麽我國1/4的近視病人就應該都集中在約占全國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之中,換句話說,大體上,每6個城市人口中就有5個人患近視。

中國人戴眼鏡者眾,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無論是領導人,還是普遍民眾,眼鏡王國的稱謂倒是令人悲哀地率先實現了強國夢想。

這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個署名“湯煒”的文章中提到,前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退任後回到他的湖南老家,在家鄉說了這樣一番感歎的話:“我當政最大的遺憾是人民的體質改善得還不夠快,日本人的體質提高得比我們快,二戰後他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2厘米,而我們還不到4厘米。我這個1.68米的個頭,回到家鄉居然算是個大個子,太不像話了。”搞體育出身的伍紹祖的這番話,應該讓“金牌第一”的國家體委當政者,有一點反思和清醒。我們的體育,已經忘記增強大眾體質的本來宗旨,變成一部爭奪奧運金牌的機器。

筆者在挪威時看到,那裏的男女老少在冰天雪地裏都扛著滑雪用具或獨自一人或三兩成群到郊區運動,運動在他們來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構成其生活方式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那裏,有著全民運動的習俗與傳統。這也是這個區區400萬人口的小國何以讓中國女足多次蒙羞、舉辦過兩次冬奧會並在冰雪項目上稱雄世界的原因所在。交流中,挪威人並沒有覺得舉辦過冬季奧運會就是挪威的驕傲,挪威人在冰雪項目上獲得世界冠軍就是挪威的驕傲,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挪威人奪冠而舉國歡騰悲喜交加的場麵,理由很簡單,運動就是運動,並不能以此來說明國力興衰。

歐洲其他國家情形與此也差不多。那裏的全民運動場景,與我們國民體質全麵下滑、體育成了精英教育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形之下,我們就太有動用舉國體製為了這幾十塊金牌而奮鬥的意味了。

舉國體製裏,自然會舉國動員資源,甚至不顧中國國情。國家體委(現體育總局)提出了一個“119工程”,就是在田徑、遊泳、水上等119個枚金牌的奧運亮點項目上重點投入,與歐美國家展開“高端體育”的全麵競爭。但國家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中國人的肌肉結構並不適於搞這幾個項目。奧林匹克原本就是發源於歐洲的運動賽事,其構成勢必要以適合歐洲人長於力量與速度體質特點來量身裁定,很多運動項目是身材矮小適合靈活與技術類型運動的東方人的劣勢。如果非要讓東方人在這樣的運動項目上與西方人比拚,那將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而為此依靠“舉國體製”動員社會資源,則勢必勞民傷財。雖然劉翔、邢慧娜取得了田徑項目上的金牌,但如果考慮到金牌的性價比,大概就會有別樣的韻味了。

湯煒文章也說到,體育總局科研所的研究員李力研透露了這樣一個數字: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每年10億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漲到每年30億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體育總局事業費又漲到每年50億元。按這個數據計算,雅典奧運會備戰4年,中國就要花費200億元。這次中國隊獲得32枚金牌,那麽每枚金牌的成本就是6.25億元,真可謂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據報道,俄國為了備戰雅典奧運會,2004年的體育經費增加了三倍達到33億盧布,合計人民幣約4億元,而以前俄國的體育經費每年隻相當於1億多人民幣,俄國備戰雅典奧運會4年的體育開支不超過8億人民幣。俄國這次奪得30枚以上的金牌應該沒有問題,這樣俄國每枚金牌的成本差不多是2500萬人民幣,而中國奪得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為俄國的25倍。(其中金牌與開銷實際數字經過奧運會結束時結果的調整。下同)如果田徑設置一些靈巧型比賽項目,比如爬杆(以前曾是奧運項目,後被取消)、跳繩、秋千、武術等,歐美人的身體比較笨重,必難於取勝。所以中國應該聯合印度、印尼、日本等亞洲人口大國,向奧運會提出修改比賽項目,多設置一些有利於亞洲人種的比賽項目。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可是亞洲的奧運金牌數卻遠遠落在歐美後麵,這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湯煒文章繼續認為,最近在《陝西日報》上看到一篇題為“省體育事業成果豐碩”的報道,文中說:“借西部大開發及四城會的東風,我省擴建、改建了一批體育場館,全省各級政府共投資近20億元,擴大體育用地6000餘畝,其中省體育場等設施建設達到亞洲一流。”陝西是中國的貧困省,陝西是全國失學兒童比較嚴重的地區,而陝西省卻在沒有錢修建小學的同時,花20億元來修建亞洲一流的體育場館。為了使中國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上學,海內外的華人發起了“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幫助貧困地區修建“希望小學”。為失學兒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費用不過20萬元左右,而奪取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則要6.25億元,用這筆錢可建造3125所希望小學。如果按每所小學100人計算,建造3125所希望小學,就能挽救31.25萬兒童避免成為文盲。打個不恰當比方:中國隊每拿一枚奧運金牌,就要付出30萬兒童失去受教育機會的代價。如果把備戰雅典奧運會的200億元用來辦教育,能夠修建10萬所希望小學,可以讓1000萬失學兒童上學讀書。2000年悉尼奧運會,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投資3.2億美元,用於體育場館建設和城市改造。希臘是50年來承辦奧運會的最小國家,但希臘是奧運會的故鄉,希臘政府為了辦好這屆奧運會,提出了33億美元的預算,為悉尼奧運會投資的10倍以上。由於希臘的計劃過於宏偉龐大,在實際修建過程中不斷超支,現在已超過70億美元,據預測雅典奧運會的最終花費可能高達120億美元,這筆開銷將使希臘人20年喘不過氣。不過好在希臘已從歐盟獲得了經費補助。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之後,中國的氣魄更大,北京奧運會的投資預算額為350億美元,是奧運史上破紀錄的最大規模投資。但我們也應該知道這樣一個常識:把中國比作一個金字塔的話,科技、教育、國防就是金字塔的基底,而競技體育則是修建在基底之上的金字塔頂尖。奧運的狂熱正使我們作出非理智的行動,我們正在抽取金字塔基底的磚瓦,去修造它的頂尖。這樣持續下去的話,中國這座金字塔總有一天要失去平衡而崩塌。

姑且不說湯煒這篇文章所援引數據的準確性、以及推論的正當性與否,隻是,其文章標題為“冷眼看奧運”,這種在一片狂躁與喧囂之中能有這般冷靜、理智而不乏科學的態度,也正是我們時代精神裏所欠缺的。而文章中所提到的問題,哪個又不是我們靜下心來應該切切實實麵對的呢?

金牌拜物教已經如火如荼,信息不對稱中的民意也發出了對金牌數量越來越高的怒吼,而這背後的民族主義情結更是令人望而生畏。這次奧運會上,日本人破天荒地在這些年的沉寂後把韓國甩到了連味兒都聞不到的程度,曾經在獎牌榜上緊隨中國,讓很多周邊的人提到小日本兒就氣不打一處來。而但凡碰到與日本有關的事情,就屢試不爽地能看到民族主義的盛況,特別是到了網上,如果客觀地說兩句中日實力差距或是與日本相比中國在社會環境上的不足,就立即會招致一痛祖宗八輩的辱罵,汙言穢語直至惡毒的人身攻擊,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無疑,這種狂熱是把雙刃劍,隨時可能招致毀滅性的災難。今年北京亞洲杯中日對決後球迷的過激反應,就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種。

如果我們還是任憑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在國民體質普遍孱弱、有限資源在“舉國體製”的名義下用來實施精英教育,那麽,即使中國的金牌總數超過美國而躍居全世界首位,又有什麽實際意義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