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破除文化市場割據遠非輕而易舉

(2022-12-11 00:55:49) 下一個

破除文化市場割據遠非輕而易舉

                             2004年8月29日

何必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級文化行政部門不得通過明文規定或者隱性規則,排斥外地文化經營單位進入本地文化市場……(略。)

要求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拆除本地文化市場壁壘,采取公平公開公正原則進行文化市場競爭,這本身應該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思路。

不過,應該看到,文化市場絕非孤立而單一地存在著的。無論就目前社會狀況而言,還是從產品的屬性上說,文化都是人們精神生活方麵的訴求,是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才能顧及的領域。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文化產品應該是屬於上層建築領域,是要服從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狀況,並受後者及其所對應的生產關係製約的。在這個層麵上,上層建築隻是生產力狀況的客觀反映。換句話說,從來沒有脫離生產力而超然存在的文化產品市場,文化市場一定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產物。

特別是,在我們社會裏,經濟學一直處於獨占鼇頭的地位,在增長就是一切的口號與傳統引導下,經濟拜物教長期統治著社會生活,因此經濟學家也比其他社會科學工作者有著更高的社會地位,並取得了更好的待遇,同時也製造著更火暴的社會新聞。從今年德隆事件中擔任該公司獨立董事的經濟學家不負責任地拂袖而去、並對媒體振振有辭地行為方式裏,也能看出在如今社會道德淪喪的大環境之中,經濟學家作為改革最大受益者的人格狀況與水平,(其實,筆者早在2000年就針對剛剛推出的獨立董事製度撰寫過“獨立董事能獨立嗎?”的評論文章見諸報端,很烏鴉嘴地懷疑這個看上去挺好的玩意兒實際上到底能扮演什麽角色,不幸的是,一直被認為是悲觀主義者的我的很多悲觀議論與推測,接長不短地都很令人絕望地被驗證或實現了,讓我那些樂觀主義的狐朋狗友們很煞風景地憋了一肚子又一肚子的氣得不著發泄。)反過來也能映襯出我們的上市公司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令人放心。

現實情況是,GDP政績觀揮之不去,形象工程屢禁不止,地方政府為了追求較高經濟增長速度,不惜與黨中央國務院唱對台戲。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謀求經濟高增長就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深入人心,在GDP那幾個數字唯上唯大的普遍觀念與行為裏,地方政府理性已經蛻變到了這種地步,為了地方利益不惜違背市場規則,在本地築起太高的地方保護主義障礙。人所共知的是,目前中國內地各省份之間的貿易成本要高過歐美國家之間,做外貿比做內貿要劃算,也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景觀,並成為如今全世界少有的特例。

其實不僅僅是省份之間貿易壁壘狀況嚴重。在《中國改革》今年第5期有關長三角的報道裏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長三角16個城市之間惡性競爭、行政壁壘的問題日益嚴重。在相距不遠的15個城市中,有11座城市選擇汽車零配件製造業,有8座城市選擇石化業,12座城市選擇通信產業。產業結構趨同、重複建設現象十分嚴重。結果進一步導致相互之間的行政壁壘。於是,江蘇免檢產品到了長三角區域內的其他省市還要再接受一輪輪當地檢驗,甚至在同一個省內,這種免檢商品進入其他城市同樣不能避免檢驗之手。生產力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動受到了行政區域壁壘的嚴重阻礙。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已經修建好從太湖引入飲用水到盛澤的全程管道,距離浙江嘉興市僅僅十裏之遙,嘉興卻不能接過水去;同樣,嘉興已經修建好直通海洋的排汙管,盛澤業隻能望之興歎,仍須自己單修一條。如果說,以上報道尚停留在對地方割據的披露上,還留有中央出麵協調的希冀,但被民間成為“零點行動”的炸麻溪河時間徹底打消了眾人的祈望。該事件雖有中央最高領導的親自批示,業有國務院相關部委出麵協調,但問題拖至今日依然未果。(《中國改革》2004年第6期)

如今,行政區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當作是權力的分界線,這種本應該是公共權力的行政產品,卻被地方當局用來中飽私囊,為了地方名副其實的“一小撮”勢力所用,遠非“權為民所用”,成為地方割據的利器。以鄰為壑造成了地區間經濟發展嚴重的不平衡,這雖然與新一屆領導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背道而馳,而且越來越僵化頑固的行政區域割據對國家統一與安定形成了巨大的現實威脅,但卻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日趨令人目瞪口呆地發生著,並在發端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分權的行政慣性中愈演愈烈。

財富上,讓一部分先富了起來,卻衍生了如今社會道德與生態環境方麵的問題,並以地方割據方式詮釋著增長的意義。至此,文化上的地方保護主義能被一紙文件所破除,好像也太異想天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