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想當然加強民工知識與技能培訓支出

(2022-12-11 00:18:42) 下一個

想當然加強民工知識與技能培訓支出

                         2004年8月11日

何必

為廣東“民工荒”開藥方,認為“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必須注重勞動力成本的支出,除了要增加薪酬外,還有增加員工知識和技能培訓支出。”……(略。)

有關“技工荒”、“民工荒”出現遠非一兩天的事。

早在上個世紀末位於珠三角的廣東省就曾經發生過企業開價年薪10萬元卻招不到一個模具工的事。

而去年鳳凰衛視10月14日有題目為“長三角鬧‘技工荒’”的報道稱,由於缺少技工,擁有日產6萬件皮衣生產能力的浙江海寧市現在每天至少流失100萬美元的訂單,“童裝之都”浙江織裏鎮許多企業老板則幹脆整天守候在車站高價爭搶外地來浙江的擋車工……隨著製造業在“長三角”蓬勃發展,人們發現,“技工荒”正成為比缺電更緊迫的經濟發展新“瓶頸”。即使在裝備製造業實力頗為雄厚的上海市,目前高級技工占技工總數的比例也隻有6.2%,這與發達國家高達30%到40%的比例相去甚遠。尖銳的供需矛盾,使得長三角藍領技工成為炙手可熱的“搶手貨”。“哄搶技工”的事件時有發生。嘉興平湖市職業中專今年畢業的500多名學生成了外資企業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從去年9月開始,日本電產、芝浦等一大批日資企業紛紛到校“預訂”人才,由於“搶人”的企業實在太多,一個企業最終能要到十幾個人就已經算是“豐收”了。

2004年4月18日《北京晚報》報道,2004年一季度北京市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向社會公布這一特殊現象。一季度進入全市勞動力市場招聘的單位又14860家,累計需求各類人員88161人,進入勞動力市場進行求職登記的各類人員為84830人,求人倍率為1.04。但同時,統計顯示勞動力市場最大匹配率為0.66,意味著37%的就業崗位暫無合適人選相匹配,至少34%的求職者在勞動力市場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崗位,由此,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凸現出來,“錯位”、“缺位”現象很嚴重。無底薪營銷類別行業盡管招聘需求大,但求職者退避三舍;高級技工稀缺,市場對高技能工人到了“求賢若渴”程度。

2004年7月21 日《工人日報》報道。閩南地區招工難,特別是非公企業密集的泉州一帶,許多企業都掛出了“緊急招工”的大紅條幅。眾多工廠設點招工,可謂招工的比找工作的還多。統計數字表明,僅泉州私營企業的用工缺口就大約在20萬人左右。勞動力市場本應供需兩旺卻出現“工荒”導致招工難,原因有工資過低還被拖欠、健康安全無保證、老板無視法律法規。

由此可見,“技工荒”、“民工荒”勢頭已經蔓延全國。雖然技工和民工的概念有所不同,但相對於廣闊的勞動力市場來說,產業工人整體性短缺的形勢已經初顯端倪,並且在經濟發達和次發達地區大範圍展現。

經濟發展帶來人工成本的攀升,這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而像開篇專家所言,經濟發展的同時卻是勞動力價格持續走低,這種現象的出現並不正常。雖然這種現象在珠三角地區較為廣泛地存在著,但仍有悖常理。經濟快速增長,勞動力市場價格也會隨之而變化,勞動力成本理應隨之發生提高,並反應在勞動力收入水平上。那種動輒就以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就應該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價格上的說法,在改革開放之初或許還是符合當時的背景,但如果經濟持續發展而勞動力成本卻一成不變,顯然是不正常的;由此而產生的競爭優勢,也是不切實的。按理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最初而且處於產業鏈條最末端的來料加工向世界其他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地區轉移,是大勢所趨,並且也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同時,工人短缺才有了上述那些職位供求嚴重不匹配的情形出現。(由此而產生的10萬年薪招募模具工、以及長三角地區爭搶技術工人造成其價格水漲船高的事態,想必是對保持較低勞動力價格以維護國際競爭力主流思潮的反動。)這在如今就業市場形勢嚴峻、失業人口大量增加的局麵裏,倒是形成了一條獨特而耐人尋味的風景線。

現實情況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警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多地還是依靠投資,而不是來源於消費。人們在分析消費依然低迷的原因時,不約而同把目光聚焦在工資增長幅度低於經濟發展速度、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以及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等上。其中,勞動力市場價格沒有與經濟發展態勢相吻合,不僅僅影響到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且也對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乃至社會安定形成了威脅。所以說,勞動力價格走低絕非是件什麽可資炫耀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緩解技工、民工難求的局麵也就成了各方熱議的話題。

拋開長期為各方詬病但卻依然故我的現行教育體製造就的產品與市場不接軌這個已經被討論得百無聊賴的問題外,“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是否存在?在這種言論發出的珠三角地區,是民營企業大量存在的地方。而民營企業長期以來在國民待遇方麵所受到的連外資企業都不如的禮遇,對民營企業對市場的預期產生了不公平的負麵影響;而投資決策中所必須考慮到的政策變化因素的增加,也對形成所謂“長遠戰略眼光”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比如調查發現,宏觀調控影響最大的還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民營經濟,而依然處於壟斷狀況的國有企業所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而且,在責任-信用體係岌岌可危的環境裏,全社會的短視功利蔚然成風,這時要求民營企業具備“長遠戰略眼光”就顯得揠苗助長要求過高。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最近廣東地區出現了多年未遇的持續高溫天氣,但據《經濟半小時》報道,珠三角地區很多民營企業員工的住宿與工作條件非常惡劣,根本沒有防暑降溫設施與物品,甚至連飲料都不提供。而這種企業行為與《勞動法》裏有關高溫條件下勞動環境的規定相違背。

勞動條件惡劣也是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並帶有普遍性和蔓延的趨勢。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生產過程中被機器切掉的手指頭就有10萬個!在如此違法亂紀企業行為層出不窮的環境中,想當然地以“長遠戰略眼光的企業家”為誘餌吸引民營企業老板們的注意力,太小兒科了;而當民工連基本勞動安全都被忽視之際,要求企業注重民工知識與技能培訓支出,也更像是天方夜潭。無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還是越來越成為時髦詞匯的人力資本,都內涵於在滿足人的最基本生存與安全需求時,才會有諸如創新能力、受教育程度乃至企業家精神的要求。這就好像一個乞丐處於食不裹腹之際卻要求管理部門為其增加體麵服裝以顯示生機勃勃一樣不切實際。

當社會主流價值觀還在熱衷於認知接受國際分工而把中國變成世界加工廠、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獲取並維持國際競爭優勢之際,當雖然將占中國2/3的農村人口排除在外、但畢竟還是對企業勞動環境標準有所規定的《勞動法》也被置若罔聞之際,當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主們把民工住宿條件設定為8個人擠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且密不透風夏不避暑冬不遮鳳的小窩棚中時,當福建泉州企業家們張燈結彩招募民工但卻事與願違的背景原因被解釋作“工資過低還被拖欠、健康安全無保證、老板無視法律法規”時,再來看專家振臂高呼的“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必須注重勞動力成本的支出,除了要增加薪酬外,還有增加員工知識和技能培訓支出”這類激動人心得令人亢奮的口號時,就更加引起人們意味深長的默不作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