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考生被錄取卻不報到顯露誠信困境

(2022-12-11 00:16:51) 下一個

考生被錄取卻不報到顯露誠信困境

                           2004年8月10日

何必

一些考生或“不辭而別”,或“另攀高枝”,或是選擇複讀……(略。)

由於統一招生統一考試統一錄取製度的長期實施,現在發生在四川省的這種現象,從全國範圍看應該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各地高校都會遭遇到同樣的尷尬。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剛剛恢複高考時,也有的考生參加高考後當錄取通知書下來後拿到了國外學校的通知書,不辭而別飛往異國他鄉;還有人同時參加本科與碩士考試最終讀碩士自然也就使本科錄取通知書變成一張廢紙。隻不過,那時考生人數太多,高校所能夠提供的教育機會非常稀缺,供求嚴重不匹配,店大欺客,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高校沒有生源壓力,有的是考生削尖了腦袋要往裏麵擠;同時,能在國內與國外高校之間做比較和選擇、以及本科和碩士一起考畢竟屬於鳳毛麟角,似不足支撐錄取不報到跡象之普遍性;而且還有類似考生被錄取後如果不去報到,將遭受停考一年的處罰。所以絕大多數考生盡管對學校對專業有萬分的不滿意,也不敢不去讀。我還真碰到過一個就是沒去讀的豪傑,直到今天僅有大專學曆的他對此依然耿耿於懷,成為一輩子裏很具有決定性的見仁見智的抉擇,同時也自然使人置疑停考一年規定的合法性。

隨著高考擴招的出現和延伸,錄取不報到就要被停考一年的習慣性規定,在強大的生源爭奪戰的刀光劍影裏逐漸褪去了陰森的強製力,慢慢被束之高閣成了形同虛設的一紙空文,很多高校在招攬考生時自發放鬆了對剛剛有過錄取不報到行為者的行業懲戒,對違規者的違規行為視若無睹。所以,應該說,在錄取與報到之間這場高校與考生(及其家長)的博弈中,是高校方麵率先出位,不按牌理出牌,先行成為規矩的破壞者。盡管上麵提到,這種規矩本身的合法性存在問題,但遵從規矩的習慣卻不因為規矩是否合乎理法而有所差遲。(說到這裏,想起一則很形象的笑話,說在德國有兩個電話亭毗鄰,好事者分別掛上男女廁所標誌,結果人們還真是按照指示在不同亭前排起一男一女兩個長隊,而占歐盟經濟總量1/3的德國能有如今的成就,公民規矩意識是很值得我們思索的。)

現如今,麵對大規模的錄取但卻悄無聲息不報到的情景,媒體將當事高校當作可憐巴巴的受害人,好像是考生及其家長成了傷天害理十惡不赦的惡棍集群,集體采取蹂躪誠信踐踏良知的約定俗成之舉。高校作為具有很強的組織性機構,在自身以及其間產生基於利益需要的對策乃至聯盟的可能性方麵,要遠遠大於處於分散而且信息嚴重不對稱的考生和家長們。之所以會有如今混亂局麵,與我們語境中流行的“個別的”高校為了一己私利首先打破行規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有關。由是,將肇事方劃定在考生方麵顯然是不公平的。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考生在被錄取後不報到的行為是合理而無可指摘的。隻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這件事上也不能以偏概全。

接下來,高校方麵采取了三板斧對策。首先還是弄了個什麽協議,給如今誠信協議泛濫大潮中再增加幾朵並不璀璨奪目的浪花。但報道方也認為,此舉對考生來說隻能是權宜之計。由於是考後填誌願,先簽訂協議,有個“保底”,但考生最後是否“毀約”?因為高校無法拿出震懾考生的做法,故還是很難保證。這還不算,即使高考時780萬考生都簽署協議(得用掉多少紙張油墨?),還是攔不住作弊者橫行,或者說,在如今誠信體係鬆鬆垮垮的狀況裏,這誠信協議也隻不過就自欺欺人的別出心裁而已,除了自我慰籍外於事無補,遑論報到承諾了。

然後,為了保證報到率,部分高校派出精兵強將深入考生家中做工作,從專業設置的新興到將來工作如何搶手等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導之以行。這大概又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創舉,高校精兵強將分赴全國各地走家串戶像保險推銷員那般或唾沫橫飛喋喋不休或哭訴哀求聲淚俱下無所不用其極隻為了能完成任務報銷路費拿到年終獎,可如果把高校精兵強將都用來幹這種事,在當今教育產業化市場化被禁止的環境中,

還又,一些高校印製公函,準備發給招辦和考生所在中學,希望以此阻止考生的“棄檔”行為。姑且不說這種背著當事人的公文傳遞帶有明顯的穿小鞋告黑狀的舉動對社會心智發育不全會帶來什麽影響,如今招辦權力受限難於製約考生相關行為;考生所在中學更是由於考生已經畢業而無法左右其報到選擇,就此看來,這種公函的效力也實在是畫餅充饑一文不值。

由此,想起一件事。前些年在美國一所常春藤大學裏,一個中國學生畢業找工作並與一家公司達成口頭協議,在去報到前又有另一家更具誘惑力的公司對其發出邀請,該公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並前往報到,而前一家公司就此給校方發了質詢函,並聲稱此後不再錄用該校學生,理由是該校學生在社會道德方麵存在瑕疵。此事在校內引起軒然大波,學生在校內遊行張貼大字報表示對該公行為的譴責,並對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給學校聲譽造成的負麵影響表示憤慨;校方也就此向發來質詢函公司公開表示歉意;各地媒體也就此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報道;而該公所就職的公司得知他曾經與其他公司達成過供職協議卻爽約之事,也立即中斷了彼此的合作,最終他不得不悻悻回國。

從中可以看到,誠信絕非單方麵就能一手遮天的,必須形成全社會的誠信氛圍與習慣。隻靠書麵協議、家訪、公函無異於刻舟求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