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拋開成王敗寇的曆史描述。
1.經濟
1912-1920年,按總產值計,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6.5%。
頒布和貫徹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因而民族經濟有了比較迅速的發
展。其具體措施為:1.提倡和保護民間興辦企業,鼓勵提倡設立公司,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同時注重引用外資;2 疏通金融,改革幣製,提倡新式銀行;3.製定內容比較詳盡、種類比較齊全的經濟法規和工商、路礦、金融等條例、規則.
現在的“國酒茅台”、“金獎白蘭地”就是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贏
得金獎揚名天下的,至今仍被子孫享用。袁世凱被“二十一條”糾纏中仍不忘組織各地
產品參會,在該次博覽會上,中國展品獲各等獎章1218枚,為各國獲獎之冠。
比較驕人的工業成就是:1920年中國從棉紗的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1
919年福州船政局造出第一架水上飛機,到1931年共生產了11架。中國首批飛機設計師、
技師和飛行員在此時湧現出來。江南造船所1918年獲得美國海軍運輸艦4艘建造訂貨,這
四艘萬噸輪每艘排水量14750噸,1921年交付完畢。
2. 政治和文化
北洋政府領導人都是知書達理。馮國璋在天津武備學堂讀書期間,回家參加科舉考試還中了秀才。同時這些人基本都受過新式教育,對西方持開放態度。這點蔣介石也是一樣的。
除了袁世凱短暫複辟外,基本所有人都支持共和。當時的政治製度和西方基本一樣的。民主自由寬鬆。新文化運動發生於那個時期並非偶然。蔡元培的北大所采取的“兼容並包”的精神,後來跟著北洋一起消失了。
報刊雜誌1921年統計數,僅報刊一項就達1134種,其中日報550種,1927年日報增至628種。中國首家無線電廣播電台於1926年在哈爾濱開業,隨即各類官、私營廣播電
台紛紛出現;1915年頒布圖書館條例,規定“各省治、縣治應設通俗圖書館,儲集各種
通俗圖書,供公眾之閱覽。”到1928年統計,全國已建立圖書館622所。
正是北洋時期,中國完成了從傳統文化教育製度向近現代文化教育製度轉型與過渡,其
範圍涉及思想、教育、文學、宗教、音樂、美術、戲劇、電影、體育、新聞出版、圖書
館、博物館、醫療衛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等方麵。
3 外交
北洋所有首領,無論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馮國璋,曹錕,無一不是耿直的硬漢,對外都是錚錚鐵骨。
北洋政府大膽任命一批歐美留學、熟知國際法律的年輕人擔綱外交事務。如著名外交家哥倫比亞法學博士顧維鈞,尚未畢業就被袁世凱聘用為秘書。正是這批職業外交人才的努力,北洋外交迅速扭轉清廷妥協外交頹勢,轉變為強硬的國權平等外交。其外交方針是開放性的,相對於保守、閉關、排外而言,北洋外交具有曆史性的進步意義,它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尤其是遠東大國的地位彰顯無餘。
在一戰結束的國際會議上,顧維鈞以三十分鍾的精彩發言,致使“全場鼎沸,掌聲如雷”。以美國總統威爾遜為首,五強代表團紛紛離席,擁向前來與顧維鈞握手致賀。甚至日本首席代表西園寺公爵也心服口服前來握手,並鞠躬致意。一時成為當地以及世界許多地方報紙的轟動新聞。法國總理克萊蒙梭事後評論道:“顧維鈞之對付日本,有如貓之弄鼠,盡其擒縱之技能。”
顧維鈞等簽署了對奧和約,不僅成為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之首創,而且因此成為國際聯盟的會員國,後來還挫敗日本的反對壓力,被選為國聯行政院六個非常任會員之一,首次進入就成為國際社會重要成員,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王寵惠還成為入選國際法庭的第一個中國人。此外,中國還簽署了對匈(牙利)、對布加利(保加利亞)和約,第一次以戰勝國姿態出現於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