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人的腦海裏,兄弟會的形象不是那麽太好。 因為網上會看到美國高校的兄弟會被批評已久,說到兄弟會以狂野派對聞名,欺淩事件不絕,入會儀式甚至不時造成死亡事件。
那麽兄弟會究竟是個什麽團體?
兄弟會,英文是fraternity。與兄弟會相對應,還有姊妹會,英文是sorority, 在此暫且不表。兩者都是一種學生社團。兄弟會通常都會用1~3個希臘字母來代表一個兄弟會的名字(比如說ΓΨΦ)。“fraternity”和“sorority”兩詞是來自拉丁詞frater和soror,分別代表“兄弟”和“姐妹“,可以用來形容許多社會或慈善性質的組織,如“名流俱樂部”等。在美國和加拿大,“兄弟會”和“姐妹會”通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的社團組織。同時,有些兄弟會還有自己單獨的宿舍供兄弟入住。這些宿舍也就分布在學校周圍。兄弟會不是強迫性的,所以學生不一定要參加。但是參加兄弟會是一種擴張人脈的捷徑。所以,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孤單,自主選擇狂歡, 或者自主選擇中庸。
話到此,大家可能對兄弟會有個初步的了解。年輕人之所以鍾情於兄弟會,實際上就是為了合群和擺脫孤獨感。至於擴展人脈,可能當初並不是首選。
鑒於對兄弟會的朦朦朧朧的認識,我以前對兄弟會是負麵的看法。
那一年,兒子進入一所美國的大學。同屋的室友是一個猶太後裔。兩人融洽相處,相互幫助,也是平安無事的渡過了第一年。按規矩,該校對入住學校宿舍的資格比例是逐年遞減的。就是說: 第一年的學生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資格選擇入住學校的宿舍,第二年是百分之七十五,第三年是百分之五十,第四年是百分之二十五。所以,除第一年外,以後的年份都有可能被拒絕入住。所以,兒子的猶太同學很早就決定加入兄弟會,同時就入住兄弟會的宿舍。那時,作為對兄弟會有負麵的看法的我,當然鼓勵兒子繼續留住學校宿舍。
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後不久,兒子告訴我,他的新室友有點吵。原因是這個室友是學計算機科學的,不僅用電腦很多,而且晚上也入睡很晚,同時敲擊鍵盤的聲音讓兒子不能好好休息。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但是還是勸他盡量協調好時間,也勸告室友早些休息。
接著,他又說,某個兄弟會想讓他加入。我一聽大吃一驚,馬上告訴他絕對不可以。因為對兄弟會的成見,我對兒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告訴他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後代,他一定要小心謹慎,千萬不可以輕舉妄動。他說,這個兄弟會的會長是他在健身房認識的,會長和他已經非常熟悉了,並且向他介紹了許多兄弟會的優點。並說,會長知道我有顧慮,想和我談談。
一個周末,會長果然給我打電話,說: 我們兄弟會已經有多年的曆史,口碑一直不錯。你兒子我們認識已久,他很不錯,我們非常歡迎他加入等等。我說,聽說兄弟會有酗酒現象,我兒子還不到21歲,我不想他犯錯誤。 他說,那是誤解,喝酒不是我們的常態,我們還有規則限製不到法定年齡的喝酒。我說,我是想讓他集中精力學習,不想讓他分心。會長說,我們非常鼓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學習態度。而且,根據你兒子的學習成績,他可以有資格單獨住一間房子,不需要和別人合住。聽到這裏,我有點心動。告訴他說:那我考慮考慮。但是,在我兒子到21歲前,是絕對不可以搬入兄弟會的宿舍的。
大學第三年的開始,兒子如願搬入了兄弟會的宿舍。果真如他所願,住進了單間宿舍。美國的大學雖然有良好的學習條件,但是要安靜的休息,在這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的世界,顯然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盡管兒子的新住處雖然是個小鴿子籠般的房間,但在寸土寸金的大學附近,能有這樣的條件學習和休息,已經非常難得。
一年以後,經過認真的複習,兒子準備考MCAT, 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 那是一個金秋十月的好季節,考試的地點就是在北麵的一個城市,離學校有4小時車程。兄弟會有個老美兄弟,他的家正好就在那個城市。得知我兒子要在哪裏考試,這個老美兄弟非常熱情的邀請我兒子住他家裏。在考試的日子裏,該兄弟的父母在他們的兒子不在家的情況下對我兒子是熱情款待,車接車送。在這樣的條件下,考不好都對不起人家的一番熱情。
果然兒子不負眾望,以非常漂亮的成績名列前茅。這個成績,如果僅僅按成績算的話,足以可以讓他任意選擇他認為理想的學校。當然,醫學院的錄取考量相當複雜,暫且不表。
得知兒子考出好成績,這對美國夫婦也非常高興,見到周圍鄰居,逢人就說:看看我家風水多好! 住我家的那個小兄弟的醫學院的入學考試考的非常漂亮。除此以外,因為發榜的日子接近美國的感恩節,這對夫婦還盛情邀請我兒子去他們家過感恩節。當我把我兒子考MCAT的故事告訴我公司的一個實習生,同時也是兩次考MCAT沒有達標的小姑娘時,她情不自禁的說:“這個美國家長的家在哪裏? 風水這麽好! 求你幫我推薦一下,我也要住到他們家去考我的MCAT, 我也要考高分。。。。。。“
在以後實習,科研,申請醫學院等等的日子裏,兒子在許許多多方麵都得益於兄弟會brothers的幫助,無論這些brothers是白發蒼蒼的前輩,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無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還是正在打拚的素人。
這讓我想起當年學過的一篇古老的文章,其中一句話也許可以作為對兄弟會的情況的一個寫照, 那就是:“無論你走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憑借國際歌的歌聲,你都能找到朋友“。
所以,正確認識兄弟會,也是對美國文化和大學的正確了解。 當聽到片麵的負麵評價時,也許這個三言兩語所聊的美國大學裏兄弟會的“黑與白”會對正確認識兄弟會有幫助。兄弟會也是個小社會,但畢竟不是“黑社會“。 然而,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所以,住那片林,愛那種鳥,需要自己做出判斷。已經是大學生了,畢竟不是蹣跚學步的嬰兒。小孩子,總是要自己學著長大。不是嗎?
上大學參加個啥需要會長給父母打電話,一般孩子還不得囧死。
國人是先有個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