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位博主談及到上海的西餐飯館,聯想到解放前有關我們家鄉西餐廳的一些往事。山東煙台很早就被列為對外的通商口岸,過往的外國商船絡繹不絕,許多的外國領事舘和辦事機構就設立在景色宜人突入到渤海灣的煙台山的景區中。近海邊處,洋行、商號遍佈,除了商人還有神父、修女,傳教士們興建的醫院、教堂。應運而生了許多的西餐廳、舞廳及酒巴,酒巴門前招牌上的“BAR”是我第一個認識的英文字。
解放前,姑姑在北京大學求學,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深,每逢寒暑假總會帯來我們所喜愛的糖果,點心,特別有一種酒心的巧克力使大家很感興趣。加上姨夫又在洋行裏做事,免不了經常光顧西餐廳,那時我年幼,母親總把打理得幹淨整潔,加之我也靈琍乖巧,又很聽話,很討大人的喜愛,他們外出就餐,免不了總要把我帶上。
給我印象最深的三家餐廳是煙台山腳下郵政總局對門的“高爾頓“,顧名思義就是英文的G0lden的譯音,它是一幢被塗成金黃色二層樓的建築,內部設施高貴典雅,樓上是套間,樓後是一花園。天氣清爽時可在園中太陽傘下就歺。供應的食品也較傳統,不外乎烤牛排、漢堡包、沙拉、薯條之類,喝的是羅宋湯。這與在國外的品種和口味相差無幾。
另一間是座落在海邊的“歪克套利”,這是一家由十月革命從蘇維埃紅色政權迫害下逃逸到了中國的所謂“白俄”開設的一 家餐廳。取名Victory也許是紀念成功地逃亡得以勝利之意,這也隻能是一種猜測了。也是我家大人們最常光顧的一家餐舘。它的菜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特色,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道上桌的純白色稍帶些濃稠的“俄羅斯湯”,其中漂浮著幾粒碧綠的碗豆十分別緻。來美後在Stanford shopping Center的一家連鎖Buffet 店 ,也有十幾種Soup,品嚐後總也找不回俄羅斯湯那種鮮美的味道。此外提供的牛排也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它不是烤好的一塊牛肉,而是用牛肉末加上許多配料做成形似被削成半個橄欖球梭狀的肉餅烤製而成。肉質不但鮮嫩可口,且易消化,而且用了一些有特殊色彩的配料點輟,恰似一尊工藝品。那五光十色的蛋炒飯加上些甜中略帶酸味的蕃茄醬是我最愛,隻是這種醬市麵上買不到,隻能在餐廳裏享用了。
餐後的冰淇淋全靠手工製做,在一個大木桶中的中心有一個可以旋轉的鐵罐,將液體的配料倒入鐵罐內,周圍放滿冰塊,用手柄轉動鐵罐,其中的配料漸々成了鬆軟固體時,即成可口的冰淇淋了。
一九四五年,煙台第一次解放,外國人被驅走,西餐廳全被關閉,據說這家餐廳的女店主也被遣送回了蘇聯,此後的命運如何,隻有天知道了。
還有一家是煙台市交際處,處於煙台山山腳下,麵臨大海,它是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築,對那裏的飯食印象不深,隻有姑媽常到此處和朋友喝午茶。每當夏日的傍晚,海麵上徐徐吹來的清涼的海風,頗感愜意。在花園用草頂樹幹築起的涼亭下,喝上一杯咖啡和一口美酒,也是談情說愛的好去處,溝通情誼的好地方。此處的地下室築建了一座地球(保齡球)運動?,在那時也是山東大地出指可數為數不多的保齡球?了。
解放後,洋人被驅走,西餐廳也隨之煙消雲散,再不見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