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剛入大學,已整整十年,畢業之後,同學朋友,或事業漸成,或步入婚姻。希望我們能保持一顆勇敢的心,年輕在路上。
----題記
第一章 報考誌願
2012 年, 河南省有80萬高中生參加了高考。官方說, 大概隻有不到5萬學生可以進入到第一批次錄取中, 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一本。 官方說,大概最終隻有6% 的學生能進入一本。現實是很殘酷的, 河南省總人口超1億,考生數量也是全國最多的,諷刺的是, 卻沒有一所 “985” 高校,隻有唯一的一所“211” 大學。在那個 還沒有“雙一流” 的年代,“985” 和 “211” 是眾多考生和家長衡量大學唯一標準。
馬博鵬也是在這一年考入大學的。 回想過去,我不知道是否應該向蒼天感謝這艱苦的升學壓力鑄就了我堅韌不拔的性格, 還是該詛咒這慘無人道的選拔體係和不公的命運?
依稀記得,高考結束後,我從省城回到了家鄉。
這是一個位於河南中部的小鄉村,大概有3000人左右。有條小河從村裏流過,河水很清澈,小時候常常和小夥伴們在裏麵捉魚捕蝦。順著小河,向西走,會來到一座小學。我在那裏度過了無憂無慮的6年童年生活, 之後便開始將近二十餘載的離家求學生涯。
村裏人們祖祖輩輩以務農為生,村裏以老人孩子居多。 由於周圍沒有大型的工廠,年輕勞動力便遠去江浙沿海一帶謀取生活。隻有在收種季節或過年時節,才回家。比較幸運的是,父母很是支持我和哥哥的學業,我們是在眾多表堂兄弟姐妹中,唯二完成大學本科教育的。
我高考那年,哥哥已經是大二學生了。記得他把大學英語六級證書拿回家中時,父親很是高興。父親一輩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機會學習。他是一個很聰慧的人,在小升初鄉試中,拿到了國文第一名的成績。但是由於家庭成分不夠好,沒有繼續深造的機會。聽伯父講,祖上是大戶人家,鼎盛的時候有上千畝土地,雇有長工短工數十人。 聽母親講,太祖母不會做飯,工人們多有不滿。 有鄉裏兒歌為證 “ 馬家烙饃,很是單薄,大風一吹,刮到漯河, 不追吧,是張烙饃,追吧,肚子叫慌”。 臨近解放的時候,家族裏有人,不識大局,做了沒人願意做的保長。解放後,被劃成了“富農”。 村裏人稱之為 “在階級”。 母親在學時,成績是極好的,尤其是算術。因為姥姥覺得女孩子學習無用,不願意支付學費,導致她未能完成高中學業。大概是因為父母都有遺憾,並且農村子弟能打破階級命運的出路隻有上學吧,父母供養我們可謂是含辛茹苦。
六月的家中,很是悶熱。外麵的樹林中,知了在不停的叫著。 晚飯的時候,媽媽蒸了饃,做了盤雞蛋炒豆角, 還有一份燉雞。我剛坐下,父親停下筷子,一臉嚴肅的問我,自我感覺考的怎麽樣?
我說“ 還行吧?, 分數出來就知道了”。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考的怎麽樣,不想去想也不敢去想。
“你想報考什麽專業?”
“我也不知道”
“醫生,教師怎麽樣?收入穩定又體麵”
“做老師醫生,好無聊,沒什麽意思”
“那就讀機械,電氣自動化吧”
我沒說話,當時我也不清楚自己想學什麽。心裏對爸爸的建議,總有一種自然的抵製。
這種入學前報考專業很不科學, 有多少高中生明白自己以後想做什麽職業。一旦選擇了專業,入學了就很難改了。 多年以後,去了美國後,我
我看看了爸爸,他眉頭上的皺紋更深了。就在此時,“叮叮叮叮”, 爸爸的手機響了。他翻開蓋子,按了下綠色接聽鍵。
“恁們吃飯了嗎” 是哥哥的聲音。
“正在吃”
“博鵬,專業選好了嗎? 要不,學生物吧,施一公說,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這個能出國深造,做院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