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沒變 除了過去的這許多日子 ...

無論今天如何 明早天空還會有新的雲彩
正文

(ZT)健康,生死 by 南山碧竹 .-.-.(號外) 未雨綢繆: 預防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應該從啥時候開始

(2023-06-19 08:14:24) 下一個

                         微笑

*-*-*-*-*-*- (再見也是朋友 - 何婉盈 ) ...... 隻有粵語版,將就著聽吧,算獻給YYMM老師的 - 不謝 嘻嘻-*-*-*-*-*-*-*

健康,生死》 by 南山碧竹 

又是一片無厘頭的自說自話,先聲明。
其實,我不怎麽怕消亡,也不是啥勇敢,我的理解中那不就是什麽都不知道嗎?和沉睡沒什麽兩樣,隻是你不再醒來罷了。你真的就那麽渴望醒來嗎?我覺得,都可以,不醒來就不醒來,又怎樣?反正人人都要走這一回的,早早晚晚。我怕的是清醒著,但卻被病痛所折磨,那是時時刻刻的挨著,喘著氣,有氣無力的忍耐,在潮汐中殘喘著,等待那病魔繼續著力量,再來一份更大的浪潮,被淹沒,被蹂躪。而你,又是那麽的被動,無可奈何。
所以,我的目標就變得很渺小,很具體,甚至很功利:一點也不難受的活著。這對於很多人來講,會噗嗤一下笑出來,這算啥呀?不是本來就這樣的嗎?是的,對很多人來講,這是個本來如此的事情。就像腳下一定會有堅實的大地,明早一定會有朝陽升起,深呼吸就一定會有充足的空氣進到你的鼻孔裏一樣。但是,每個人的世界是不同的,盡管我們能感受到很多的相同,就像我們抬頭都可以看到天空。但這天空給你的感覺是那麽的不同。身體好時,心情好時,那天空就是燦爛的,新鮮的,充滿著無數美好的可能。而身體不好,心情不好時,那天空就是冷漠的,無情的,和你毫不相關的,甚至你還能感覺到那一絲絲的憂鬱和壓迫。其實,都說世界是客觀的,我去感到更多的主觀性,哪來的真實?那全是映射,你心裏的映射,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心。
所以,健康,這個對別人不是事兒的事兒,對我,便是個大工程。認真地,花時間地去對付,還居然有些成效。打坐,便是一部分的努力。左顧右盼一下,居然在同齡人中,
已經不是那個最差的了。
從小的瘦弱和多病,我很自然地接受下來。好像從來都沒問過“憑什麽是我”這一類的問話,可能是我比較一根筋,也可能是光著想該怎麽辦了,或者,是性格所致,上帝發
的牌,你隻有拿著。況且,我有很多好東西啊,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哥哥姐姐,還有老天爺給我的不算太笨的一副手。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應該是一個很棒手工勞動者。記得在
工廠的時候,當別的學徒苦著臉和師傅找借口地抱怨,從來在家裏都是不幹活的,老師傅從鼻子裏輕蔑哼一聲:“你看人家小J!” 我心裏一緊,老師傅咋知道我在家裏也是
個不幹活的?我可是像一隻灰老鼠一樣悄悄的在車間裏的一個角落生存著,從不敢提到我的那個資產階級的家庭的。莫非,莫非他能一眼看穿?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就是那樣
的,在對視的幾秒鍾內,你就被宣判了,剛深吸一口氣準備去申辯,你已經知道那都是徒勞的,隻好輕輕的把那口氣放掉,啥也不說了。
不過,我活的並不是那麽的慘淡,再陰天下雨的,也會有放晴的日子,對吧?對於那些難得的晴天,那些一點也不難受的日子,因珍惜而就變得膨脹起來,就像好不容易得到
一塊糖一樣,把它切成小塊,用舌頭上的所有味蕾去體驗它,那份甜蜜就是巨大的,時間也拉長了。我說吧,世界是主觀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我是在很極端的兩種評價中長大的。我在家裏被父母甚至哥哥姐姐溺愛著,就是怎麽做,都被他們看到好的一麵,差的地方被寬容著。我心知肚明的知道它是偏的,心
裏在矯正著。但在外麵,我感到自己的弱項,被暴露的淋漓盡致。瞧你那點雞爪子勁!靠邊,站這兒還不夠愛事兒的。下鄉勞動,我是老弱病殘,甚至大學同學一起騎車去香
山,都被我們小組長把一根地上撿的麻繩的一頭遞給我,麵無表情地說,拴在車把上,有勁就自己蹬,沒勁了有我拉著你。我就默默的照做了,很老實,一句話沒有。我在生
命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騎車上香山的狀態,不是費勁巴力的拚了命的蹬,就是大口大口的喘,來不及想。至少,我得跟上大家,對吧?但是不論你怎麽努力,在別人眼
裏,還是那樣,是一個擺設,不經用的一個薄瓷花瓶。在我工作了十多年的時候,在party上不經意的被鄰座側頭一句問話,哎,你會開車嗎?我居然就傻在那裏沒回答,我來美國,沒上學之前,時差還沒倒過來就開車去打工了好嗎!

讀書也是這德行,上學總得考個A吧,咱數學係畢業的,和那些工科畢業的男生們一起學微分方程,考不過人家,臉往哪擱?唉,人家怎麽都不怎麽複習啊?我剛開始複習,人
家說看完了?沒啥可看的了?我覺得我的皮在笑,但裏邊的肉很沉。好歹拿了全A畢業了,那精算考試又是一圈的馬拉鬆啊,還是上氣不接下氣的。考試季一過,連你上廁所的
路上人家的問候都是“過了沒有?” 你要是沒考過,連上廁所都有狹路相逢的感覺啊。之後轉戰去寫軟件,看著那些代碼,那麽陌生,它們在笑我,笑我來回地翻騰,幾次都
把該揪出來的地方錯過了。腦仁疼!我覺得我隻有六尺的腸子,卻硬要做十尺腸子的事兒。怪不得我家老遊說我,努力努力,把腸子都吐出來拉直了,喲,一看,沒夠著:)
啥時候想起他的評論來都覺得太好玩,太形象了。其實,也沒人逼我,自己逼自己,性格。永遠是那句話,我就不信我不行!你說上班掙錢也就算了,你唱歌跳舞的業餘愛好
拚啥命啊?老遊老提醒我,別跟自己過不去,別忘了你是在玩兒!都說女人不能像火,要像水,要迷糊著,傻著,才養人呢。我呢,像隻迷宮裏的老鼠,屁股後頭還捆著一個
炸藥包....
生命是啥?是一個時刻和一個時刻的鏈接。如果,你每個時刻都是在折磨和打仗,那你的一生是什麽?何談質量?那種祥和與安好,我是近幾年才體會到的。至少,感覺到了
就好,就算沒白活,如此地安慰自己,不然怎麽著?這輩子都快過完了才想明白?那不是惡心自己嘛。覺,應該是不嫌遲的。

好朋友說我是個我行我素的人,我有點意外。是嗎?但有一點趨向我是肯定的,就是越來越不靠外在評價係統,而是靠內在評價係統來做決定。別人怎麽評價,不太有所謂。
當然不能給別人帶來傷害,這是肯定。我最低限也是個人畜無害的,這還是自知的。至於你覺得我怎樣,那便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了。我相信人以群分,物以類
聚。而越來越不相信黑白分明,一維意義上的好與壞了。
活到了這個階段,就覺得年齡和經曆沒有什麽不好,當你隨著年齡的增長,讓你不感覺到悲哀的是你內心的豐盛。那是一個那麽多年裏精心培育的花園,各色的植物,繁茂,
豔麗,精彩,你的各種體驗,在豐富著你的靈魂。在這裏,即便是你一個人,也可以在此流連忘返,盡情玩耍。你隔空與你的朋友交流,甚至可以隔時空與前人在書上神會。
那是一片自在的天空,廣袤無垠,繁星閃爍。哪來的寂寞?尚諾,在這片花園裏安睡,永久的不醒來,我也是願意的,真心話。
和一個好朋友閑扯,我感歎,我怎麽醒悟得這麽晚啊?她說,我也是就這五年吧,才覺得自己“熟”了。讓咱們兒子現在就有咱這樣的感悟?不能~。她說的的”不能”帶著
拐彎和重音,讓我覺得踏實,也心裏鬆了一口氣。或許,這種醒悟是一輩子的過程,一點點的精進著,也許就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兒。如果活的夠長,還早呢,且有的精進
呢。也許,世上所有的領悟都是如此,向前看,雲裏霧裏的看不清,等過去了,回頭看,咳,這不就是一張窗戶紙嗎,一點就破,這麽簡單的道理,怎麽就不明白呢!嗬嗬,
都是這樣兒的。
青春都變成皺皺皮了?沒事兒的,想象中自己變成一個銀發智慧的老太太,不是指揮著家裏的機器人到處忙乎,就是看清了事情,一切都心知肚明,挺好!人生活的質量,一
個是健康,一個是內心的一份安逸,隻要有了它,粗茶淡飯也好,土階茅屋也好,都一樣的自在。

*** *** *** ***

預防老年癡呆是從小就應該開始的事  (來源: 藍天白雲915LQB 於 2016-10-18

      朋友的媽媽去世了,不是在她家的豪宅中,是在精神病院,她在那裏住了五年,圍繞她的親人沒有哀痛,她早已不認識他們了,他們都有一種大家都解脫的輕鬆,看著她每天被綁在椅子上,身上的皮都被磨破出血了,死,現在對她來說,也許才是享福去了。

      她是上海一個大亨的小老婆生的獨生女,長得漂亮,她是個有福之人,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說中年沒有大富大貴,嫁給了一個作家,但她職業光鮮,是穿白大褂的醫生。改革開放後,她的兒女出國的,在國內發大財的,她真是有福氣。可惜的是,這一切,她都無福消受了,六年前,七十多一點就得了老年癡呆,不但動不動發神經,還打人,家人隻好把她送到精神病院。

      現在,人的年齡越活越長,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也愈來愈高,老年癡呆就是精神上的癌症,得上不可逆轉,沒有有效藥物治療。前年,哈爾濱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發隨身攜帶的名片,以備走失,別人可以送她回家,我們知道,不會說話的動物需要脖子上掛名片,得了老年癡呆,就形同動物一樣,基本喪失了人的尊嚴。

      所以老年癡呆是很可怕的病,不但嚴重影響壽命,對家人更是災難。老年癡呆就是大腦神經生了病,導致生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腦受了損傷,大腦是非常嬌貴的,物理損傷,比如碰撞,擠壓等是致病的誘因之一。

     癡呆顧名思義,癡即傻也,呆就是不動,大腦作為人最重要的器官,用進廢退,越用越靈活,不斷給它良性刺激,促進它積極思考,腦細胞才能不斷更新,更加健康。我們看到中國的教育,主要是灌輸知識,死記硬背,被動學習,將來也就成為執行別人指令的機器,隻能從事簡單重複的工作,而長時間固定到一個點上,很容易造成大腦疲勞。大腦需要勞逸結合,變換工作就是最好的休息,所以,我們看到工人農民比知識分子顯老,裏根,撒切爾夫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退休以後的老年癡呆。

      那麽必須要做的簡單重複的事情怎麽辦呢?不斷的重複這一動作,讓它成下意識的習慣動作,完全不用思考就能準確無誤的完成,這時大腦可以發呆休息,也可以思考,學習新東西,就可以避免大腦長時間疲勞,受到傷害。

      手腦並用的工作是最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比如:廚師,發明家,畫家,指揮家,邊動手,邊動腦。成功的企業家,都是肯學習,愛動腦,肯實踐的典範,比如台灣的王永慶,香港的李嘉誠,邵逸夫,澳門的賭王何鴻燊都是高壽,雖然年紀大了,但依然精神矍鑠,照樣工作,因為他們的事業是不受年齡限製,人越退休晚,老得越慢。香港是個自由競爭的地方,生存壓力大,人人都不斷學習,積極進取,智商明顯領先,香港人的預期人均壽命也是全球最高的,

      大腦需要快樂,成功的鼓勵,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是大腦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把學習變成苦事, 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方為人上人,當了人上人還是苦,為多賺錢多攢錢辛苦,幹著並不喜歡的工作,大部分人做的工作完全是為了錢,好為了退休作準備,活在當下,大家都會說,可是有幾個人真正活在當下了呢?沒有一個快樂的當下,怎麽會有健康的心理呢?

       我自己的親身經曆,高中畢業下鄉勞動一年,到學校教書再看物理數學書,腦袋好像不太好使一樣,經過好長時間才緩過勁。出國以後在點心店打工,需要不斷的用腦袋記住waitress喊的幾十種點心,然後一樣樣做出來,十年的鍛煉,我感覺雖然年齡增大,但腦力並沒退化,學習能力仍然很強,反應靈敏,這都拜那些年受的苦。

     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不學習就會癡,現代社會科學日新月異,人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活到老學到老,我六十歲才開始學英語,外人看是不可能的,這個年紀別人會開車都不想開了,我才開始學,還是手動,現在不是會了?一件事,一次沒做好,第一不能打退堂鼓,第二要開動腦筋,想辦法改變,要學習,要敢於嚐試,及時調整策略。不是有一句話:老頑固,老頑固就是這個意思。一件事做錯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錯,不肯改變,就是心理衰老,思想方法改變困難,會導致生理的衰老,表現就是動作遲緩,步履蹣跚,當你的身體挪個地方都困難了,這就是呆。

     活動活動,活著必須動,身體不動會得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思想不動會得老年癡呆,這就是“身”和“心”兩方麵的癌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