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當人類社會進入到文明時代,也就是人類不再把人類當作是食物的時代,隻有通過政治途徑解決不了的矛盾,才會上升到戰爭層麵。
總體來講,無論一戰還是二戰,都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劇烈衝突。一戰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衝突,二戰是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矛盾尖銳不可調和,那就幹脆通過暴力手段解決。
一戰結束以後,戰勝國和戰勝國之間,以及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進行了利益重新分配,在短時間內達成了妥協。但是,一戰的利益分配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平等的、公平的分配方案,這也就為二次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後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所以沒過多久,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衝突不可調解,二戰必然爆發。
因此,二戰其實是一戰的延續。
二戰結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重新對世界格局進行了劃分。這在當時,是一個相對平衡、相對合理、相對穩定的劃分結果。總體上講,兩大陣營各取所需,對於分配方案都比較滿意。也因此,1945年以後世界範圍內雖然戰爭不斷,但都是局部戰爭,沒有形成世界規模的戰爭。
從1945年至2024年的80年間,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最近的一次局部戰爭是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因美、中、蘇等國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二次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導致300多萬名平民死亡,另有約300萬人成為難民。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金日成領導的朝鮮軍隊突然越過北緯38度線,對李承晚的南方軍隊發起閃電戰。
我在上文中說過,二戰後的利益分配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方案。戰勝國之間的平衡,就是犧牲戰敗國的利益。大國之間的平衡,就是犧牲小國的利益。為了實現平衡,美蘇集團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留下了兩個尾巴,一個是將德國一分為二,分裂成為西德、東德兩個國家;一個是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分裂成為韓國、朝鮮兩個國家。美蘇兩大集團,各控製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說,柏林牆和三八線都是兩個集團的強行劃線,根本沒有尊重當事國的同意。
金日成敢於對韓國發動戰爭,很大原因是受了中國的影響。1949年3月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國共兩黨暫時以長江為界。這時候,美蘇兩國就介入調停,希望中國停止內戰,劃江而治。這個劃江而治的方案要是擱在三年前提出來,共產黨肯定樂得合不上嘴,但那時候老蔣肯定不答應。到了這個時候,老蔣巴不得美蘇出麵幫忙調停,讓他喘口氣,這時候毛主席又不幹了,他大手一揮,百萬雄師跨過長江,摧枯拉朽,橫掃江南。
金日成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幹成的事,朝鮮勞動黨一樣幹得成。1950年8月中旬,朝鮮軍隊將美韓聯軍壓縮到釜山一隅。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局勢逆轉。10月,聯合國軍北上越過三八線,推進至中朝邊境。
金日成怎麽也想不明白,中國內戰的時候聯合國軍不出兵,怎麽到了朝鮮內戰,一下子冒出來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
答案很簡單:朝韓之間的38線是二戰結束以後美蘇集團劃分的,得到了聯合國的承認,金日成擅自越界破壞了戰後新秩序。
斯大林心裏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蘇聯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除了從專家、武器方麵給予援助,並沒有向戰場派一兵一卒。
朝鮮戰爭打了三年,從三八線開始,到三八線結束,中朝軍隊投入320萬人,聯合國軍(包括韓國軍隊)投入240萬人,雙方軍隊死傷超過140萬,平均每4人中傷亡1個。
雖然朝鮮戰爭直接或間接參戰的國家有20多個,但是戰爭的範圍僅限於朝鮮半島,所以仍然屬於局部戰爭。
為什麽說朝鮮戰爭最接近於三次大戰呢?第一,中國軍隊是以誌願軍的名義參戰,240萬中國軍隊是“誌願去的”,不代表國家意誌;第二,蘇聯隻在幕後援助,沒有實質性出兵。假如蘇聯出兵,那麽這場戰爭就成為兩大陣營的激烈對抗,很可能演化成為三次大戰。
至於朝鮮戰爭以後的那些戰爭,比如越南戰爭、六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無論從規模還是激烈程度,都無法與朝鮮戰爭相提並論,也都隻是局部戰爭。
爆發世界規模的大戰,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世界形成兩極對抗;二、兩極之間的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
二戰結束之後,實際上產生了兩大軍事集團,一個是北約,一個是華約,兩個集團針鋒相對,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就是說,美蘇兩個集團從熱戰轉為冷戰。冷戰的結果,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獲得勝利。
在北約、華約兩大集團的冷戰對抗中,中國既不屬於北約,也不屬於華約,這就相當於這兩個集團之外,產生了第三極。
我們說,三角形是最穩固的。二戰後,北約、華約和中國形成了一個三極掣肘的形勢。在這個過程中,從1949年到1959年這10年間中國親蘇,與蘇聯是蜜月期,中國稱蘇聯為老大哥,唯蘇聯馬首是瞻。從1960年到1970年之間,中國既不親蘇,也不親美,同時與美蘇兩大集團對抗,完全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極。從1971年到從1989年,中國偏向親美,特別是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2月17日中國頂著兩引作戰的壓力出兵越南,其實是給美國交了一個投名狀。1990年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關係江河日下,中俄再次成為朋友(沒有宣布結盟),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普京出席開幕式並與中國國家元首會談並宣稱“中俄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
事實上,中俄雖然沒有結盟,但比盟友還親。當然,這個時候的中俄好友與1949年不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蘇聯是老大哥,蘇聯可以說是新中國的靠山。現在呢?俄羅斯從前蘇聯分裂出來,其世界的影響力與前蘇聯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東歐的巨變,華約的解體,可以說,今天的俄羅斯就是一隻瘦死的駱駝,中俄兩國目前的實力,誰都無法獨立抗衡美國。
於是,雙方出於共同的利益需求聯合起來對抗美國,這就好比是三國時期的兩個力量相對弱小的吳蜀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事實上,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所謂的“聯盟”“友好條約”“互不侵犯條約”都隻不過是廢紙一張。關羽水淹七軍之時,陸遜搞了個白衣過江,不僅奪了盟友的荊州,還擒殺關羽。緊接著吳蜀兩個盟友互撕,一場夷陵大戰劉備幾乎亡國。
近現代,盟友撕B更是比比皆是。1939 年 8 月 23 日晚,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當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站在身後中,自豪地微笑著。
納粹德國和共產主義蘇聯這兩個看似不可調和的敵人之間,突然地,出人意料地和解了,不僅震驚了整個歐洲和世界各地的領導人,也讓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宣傳部門陷入了沉思,因為他們不得不將被他們妖魔化多年的國家和政治製度,描繪成“友好的朋友”。
除了條約中保證任何一方對第三國開戰時保持中立的主要條款外,該條約還包含將東歐國家(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芬蘭)劃分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
9月1日,即該文件簽署僅9天後,小胡子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根據蘇德這份條約的秘密協議,蘇聯軍隊將在9月17日入侵並占領波蘭東部,與德國再一次瓜分波蘭。
蘇聯人當年玩的這一幕,是不是跟今天有點兒像:普京在得到了“中俄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的承諾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終於於2022年2月24日出兵烏克蘭。
隻可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不到兩年,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就撕毀條約,對蘇聯發起了進攻。
(畢業於軍事院校,軍事學學位,曾在部隊任教員,原創不易,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