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客

莫道穹天無路到,此山便是碧雲梯。微信公眾號:無為客
正文

袁崇煥與東林黨(上)

(2022-02-22 23:44:46) 下一個

袁崇煥在現代人眼中一直是忠君愛國的形象,特別是金庸的《碧血劍》把袁崇煥“袁督師”的形象塑造地無比高大,相反,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則被塑造成不辨忠奸的昏君。

但曆史往往並不像小說那麽簡單分明。曆史上真正的袁崇煥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尤其是近些年來,原本在教科書中享有清名的東林黨人,現在卻開始飽受批判:黨同伐異、空談誤國。。。而袁崇煥又與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那麽,他的死放在明末的大政治背景下應如何看待?這都是我想與各位讀者一起探討的話題。

一、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1584年,也就是萬曆十二年,祖籍是廣東東莞,自幼在廣西藤縣西江邊長大。盡管很多廣東人推崇袁崇煥,但實際上袁崇煥的祖父袁世祥早在正德元年(1506年)就已經舉家徙居廣西了。

袁崇煥的祖父是商人,父親也是商人,但袁崇煥從小就立誌要考取功名。明朝的科舉, 分童子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科舉必由學校。童子試就是官學的入門考試,是讀書人的第一步。考上了即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已經有一定的特殊地位,不僅可以免兩個丁、兩石糧,朝廷每個月還會發一些米。

袁崇煥13歲考童子試,他的學籍在廣西藤縣。由於袁家在平南縣開有商號,於是袁父便讓兒子去平南縣考試。在明代這叫“冒籍”,有點像現在“高考移民”。為何當時袁崇煥去平南縣考試,原因並不清楚。有的說是為了方便,有的說是為了討個好彩頭,還有的說是兩地競爭難度有差別。總之,這件事引起平南當地鄉紳不滿,於是就有人檢舉揭發。冒籍是科舉舞弊,事情並不小,袁父花了一大筆銀子上下打點,才將事情平息。這件事對袁崇煥傷害很大,但也更堅定了他發奮考取功名的決心。好在童子試是一年一次。第二年,他便在廣西藤縣考取了童子試。

秀才再往上考,是鄉試,三年一次,在各省省會舉行,考試合格就是舉人。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煥22歲在廣西桂林鄉試中舉。這個年齡不算早也不算晚。所以,袁崇煥心情很好,躊躇滿誌。當時,他還寫了一首詩,叫《獨秀山》:

玉筍瑤簪裏,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把桂林獨秀峰寫的卓然不凡,也表達了詩人豪邁的胸襟和氣魄。其上有青雲,很有伸手就要夠著天的意思。

客觀講,袁崇煥雖喜歡寫詩,但詩才一般。同樣寫獨秀山,唐代詩人張固的詩明顯更高一籌:

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雲勢未休。

曾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在明代,雖然考中舉人已經有了任官資格,但在明中期以後,舉人如果考不中進士,政治上沒什麽大的前途,能補缺基層已是幸運。

對於這一現象,穆宗時期的內閣首輔高拱就說過“進士偏重而舉人甚輕,至於今則極矣”。進士平步青雲,被稱為清流,舉人前途較差,被稱為濁流。清流、濁流分野日漸鮮明,不僅造成吏治腐敗,也使得科舉舞弊時有發生。萬曆一朝,科舉舞弊之事尤為多發,著名的有張居正的兩個兒子都涉嫌科舉舞弊中了進士。

進士也分三六九等,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都是授翰林院編修,正六品,二甲三甲進士經考選,才能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滿考核,優異者可以成為翰林院編修,其餘則可能外派地方做知縣。

由於科舉在選官任官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不成文的習慣和潛規則。比如同榜進士舉人,彼此稱作同年,同年就應該互相照顧;每次會試所錄取的進士,稱主考官為“座師”或“座主”,自稱“門生”,座主和門生的關係道義上封建家長式隸屬關係,老師對門生有推薦、提拔、獎掖之責,門生在道義上也有支持老師的政治主張、服從老師教誨的義務。而且延伸下去,同年的兒子就是年侄,老師的兒子就是世兄,門生的門生就是門孫。按費孝通對中國傳統社會人際關係的研究,這也是一圈圈水波紋形成的差序格局。

講清楚這一點,對理解袁崇煥在晚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很重要。

袁崇煥中了舉人後,接下來的會試並不順利,考一次落榜一次,三年一考,光陰易逝,到了三十歲也沒考中進士。於是他又寫了一首詩: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鈾雲應懶,還枝鳥亦安。

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

三十歲了,還是個儒生,沒有官帽戴,袁崇煥也心生懶意,想想不如安心回家釣魚算了。而且從此詩第一句也可以看出,袁崇煥是感歎自己未遇明主,每次進京趕考,從南到北,八千裏路辛苦,結果幾次都空手而還,消極低落、灰心喪氣也在所難免。

二、時來天地皆同力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三十五歲,終於會試及第,名列己未科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明朝與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打了一場曆史性的戰役——薩爾滸之戰。這一戰被視為是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一戰,徹底改變了晚明的遼東格局。此戰明軍大敗,整個遼東防禦係統麵臨崩潰的危機,從此,明軍不得不由攻轉守,後金轉守為攻。京城聞此消息,從宮裏宮外到街頭巷尾,議論紛紜。

這一年也是明朝科舉的大年,己未科這一榜可謂響榜、龍虎榜。名震一時的,除了袁崇煥,孫傳庭,還有被人唾罵為奸臣但對晚明忠心耿耿拒降身死的馬士英,以及崇禎時內閣首輔範複粹和薛國觀、薊遼總督吳阿衡、四川巡撫邵捷春、川陝總督樊一蘅、禮部尚書陳子壯、孔子62代孫官至首輔的孔貞運、宣大總督白貽清、陝西巡撫蔡官治、兵部尚書丁啟睿、刑部尚書張承詔、禮部尚書何吾騶、山西巡撫蔡懋德、兵部尚書梁廷棟、陝西布政使陸之祺、浙江巡撫董象恒、廣東布政使吳時亮、湖廣巡撫宋景雲、山東巡撫顏繼祖、陝西巡撫甘學闊、南京禮部尚書朱繼祚、南京兵部尚書仇維禎、資助宋應星出版《天工開物》的雲南巡撫塗紹煃、弘光朝禮部尚書薑曰廣、湖廣巡撫王夢尹,順治朝三部尚書金之俊,魏忠賢的“十孩兒”石三畏、“五虎”倪文煥、“十狗”曹欽程、工部尚書李養德,以及袁枚的五世祖袁弘勳。

袁崇煥能考中,得益於禮部右侍郎韓爌的賞識和提拔。己未科會試,韓爌是主考官,是他選中了袁崇煥的卷子。按前述明代科舉的潛規則,韓爌就是袁崇煥的座主。韓爌對袁崇煥有舉薦提拔之恩,當然袁崇煥也有效忠報恩的義務。而韓爌在魏忠賢編的《東林點將錄》中,是天微星九紋龍大學士,是所謂“天馬軍八個驃騎大將之一。

可以說,中進士的那一刻起,袁崇煥就與東林黨一派聯係在一起了。韓爌,是袁崇煥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此後他一生所遇到的貴人,都是東林黨的核心力量。

由於袁崇煥中進士的年齡偏大,在當時庶吉士選拔年輕化的趨勢下(據有學者對《獻征錄》所載150位庶吉士的統計,庶吉士平均入選年齡為30.1歲),已經沒有作為內閣輔臣的培養價值,最好是外派知縣。於是,在短暫的觀政之後,1620年,袁崇煥便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

這時的袁崇煥已經感到十分春風得意。古代官員到福建這麽遠的邊疆任職,往往是感到不得意的。但袁崇煥不然,上任的一路遊山玩水,好不愜意。比如他路過浙江剡溪時,寫了一首詩:

雪夜飄然訪戴遊,到門興盡又回舟。

人生適意應如此,雲去雲來任自由。

還有一首到廣州遊玩的詩:

春風十裏五羊城,拾翠洲前綠草生。

君若來時須並馬,一樽同去聽流鶯。

袁崇煥說的拾翠洲就是現在廣州的沙麵。雖然不知道廣東人常講的“流鶯”是不是源出於此,但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定是十分輕鬆愉快的。

到了邵武之後,袁崇煥的知縣生活也比較愜意。有詩為證,詩名《邵武署中閑坐》:

閑坐了無事,安排去作詩。

最嫌吟未穩,鸚鵡已先知。

還有一首《初至邵武》:

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

山川今若此,風俗更何如?

訟少容調鶴,身閑即讀書。

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

一個邊遠的窮山區,山高皇帝遠,經常處於無事狀態,看書逗鳥,寫一首打油詩,自己還沒念熟,鸚鵡都會接下句了。

這時,雖然袁崇清閑,但京城卻掀起一番大風暴。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是大明的失敗,但卻是東林黨人的機會。因為薩爾滸之戰明軍的主帥楊鎬是齊楚浙黨推薦的,在明軍兵力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將帥不和、用人不當、師期泄露、叛將通敵、大敗而歸。政治的天平便開始向東林黨人傾斜。順勢,東林黨人就以熊廷弼熟邊事,舉薦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禦史,宣慰遼東,不久又升為兵部右侍郎,代楊鎬任遼東經略一職。

更為重要的是,1620年萬曆皇帝去世,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在萬曆年間,圍繞立太子的國本之爭,是東林黨和齊楚浙黨鬥爭的焦點,也是起點,曾先後引爆兩次妖書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杠案,以及著名的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而東林黨人是朱常洛的最重要支持者。因此,朱常洛繼位,東林黨人紛紛上位,一時間被稱為“眾正盈朝”。

經過幾十年的鬥爭,東林黨人和齊楚浙黨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雙方隻要自己得勢,必定嚴厲打擊對手,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貶對方的人、提自己的人。

首先,東林黨的“天魁星及時雨”葉向高,已經在家賦閑六年,光宗將其召回內閣,任內閣首輔。其次,楊漣、左光鬥等人擁立有功,成為光宗身邊最親近的人,位卑權重。再次,趙南星、高攀龍、顧大章、夏嘉遇、周宗建等一幹東林黨人重新啟用。對袁崇煥來說,最關鍵的是,光宗即位後,他的“韓爌成為顧命大臣之一,擢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不過,光宗命苦,做太子時謹小慎微,親生母親被幽禁不得相見。直到母親臨終前才見上一麵,卻發現他的母親早已雙目失明。隱忍多年,好容易當上皇帝,正想幹一番事業,上來就廢除礦稅,但僅僅在位不到三十天,就被一顆紅丸給搞死了。匆匆忙忙,14歲的兒子朱由校繼位,是為天啟帝。

天啟初年,由於慣性延續,東林黨人依舊春風得意,迅速掌控各重要職位。但對於齊楚浙黨來說,這時,就是風雨飄搖、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了。同樣對此不滿的還有宮中的閹黨,東林黨人高舉“道德大旗”動不動就正義凜然把持朝政的樣子,也嚇壞了閹黨及其代表的宮廷皇室

在移宮案中,李選侍是明光宗的妃子,是太子朱由校的養母,但同時也是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的人馬,而鄭貴妃一直要求立自己的兒子福王為太子,在政治上是東林黨的敵人。光宗即位不久病逝,很可能就是鄭貴妃一黨下的手,朱由校繼位,鄭貴妃一黨又謀劃垂簾聽政,熹宗的養母李選侍又和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宮。這在東林黨看來是一種威脅,畢竟朱由校隻有14歲,也沒受過正規教育。因此以李選侍無德,又非生母、嫡母,硬逼著李選侍搬到當時給宮女住的噦鸞宮。雖然表麵上看東林黨人也有理由,但在皇帝和李選侍以及宮中太監看來,這會不會是一種欺負人呢。

當時,有禦史上疏指責東林黨人,說:皇帝即位之初,就逼著違忤先帝,羅織罪名,驅逐庶母,一是讓皇帝背上不孝罵名,斷養育親情,二是光宗屍骨未寒,就不能保妻妾兒女。設想,假如你是明熹宗,你心裏會怎麽想?

這些事到了魏忠賢專權時,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也就都成了東林黨人濫權的罪狀。

所以,政治上,得勢的一方往往隻看到手中的權力,看不到權力背後的怨念。隻顧向前廝殺,攻城獵地,但往往忽略了被權力傷害的人,也許正在背後慢慢集結,伺機反撲。而這時,對方一旦盯準弱點、找準時機,一出手便可能直擊要害,格局天翻地覆。

轉回遼東戰局。

前文說,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代遼東經略一職。其實,熊廷弼並非東林黨人,相反,他還與東林黨人有過節。熊廷弼此人剛正不阿,有膽知兵,擔任遼東經略不過一年,卻能將遼東瓦解之危局轉變珠聯璧合之勢,以“守中帶攻”、“穩中求進”與努爾哈赤棋逢對手,相持不下。所以也有人認為,若明帝對其任之獨專、用之獨久,則遼事可平。乾隆就曾評價說“明之曉軍事者,當以熊廷弼為巨擘”。

但熊廷弼性剛負氣,入與天子爭是非,出與大臣辯可否,貶人之爵、奪人之官,得罪人是常態。他曾任南直隸提學禦史,督學江南14府,而當時江南風氣不正,士風惡薄。對官府稍有不滿,便群聚而侮辱之,還經常造謠,編各種段子歌謠故事任意嘲諷朝廷,頗類時下公知。甚至有富豪人家專門雇傭這些中不了進士的文人當打手,斯文掃地之事亦頗為常見。

熊廷弼是帶兵打仗的,素有威名,治下尤嚴,對這些生員文人,發現犯錯或心術不正者,就杖責一番。還黜退了大批生員,其中大多都是東林子弟,包括東林領袖顧憲成的大兒子顧與渟,歲試考核被列為末等。這些文人哪受得了這個,而且一個生員還被一頓杖責給打死了。因此,一些東林黨人與熊廷弼結怨甚深,動不動就彈劾他。

可能有讀者會有疑惑:你前文不是說東林黨人舉薦熊廷弼嗎?怎麽這會又說反了。其實很簡單,盡管熊廷弼並非東林黨人,他的兒女親家郭正域還是齊楚浙黨,但東林黨人領袖葉向高一向持調和立場,他很欣賞熊廷弼的雄才大略,數次舉薦,而下層的東林黨小政客才是伺機出來咬人的。

也是這個緣故,當遼東局勢稍一緩和,楊鎬的叔父楊淵就怪罪熊廷弼不肯保奏楊鎬,導致楊鎬被殺,聯合一幹人等彈劾熊廷弼,說他欺君誤國,結果導致熊廷弼下獄革職。不過接替熊廷弼的袁應泰是個不會打仗的人,上任不久,1621年3月,沈陽、遼陽相繼淪陷,袁應泰自殺殉國。

無奈之下,東林黨人隻能再度起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但同時任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王化貞是葉向高的門生,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在布兵上麵與熊廷弼分歧很大,矛盾日益尖銳,而首輔葉向高又偏袒維護自己的學生,造成王化貞有恃無恐,搞的經、撫不合,朝野皆知。不僅如此,時任兵部尚書的張鶴鳴也與熊廷弼不和。也就是說,熊廷弼,既與東林黨領袖葉向高的門生王化貞不和,也與閹黨人物兵部尚書張鶴鳴不和。

熊廷弼縱有雄才大略,這仗怎麽能打得贏呢?

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5萬,渡過遼河,分三路向河西進攻。王化貞出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王化貞棄城逃走。熊廷弼看勢不可守,遂率軍退至山海關。消息傳至京師,上下大震。二月,兩人被逮下獄,擬判死刑。這裏插一句話,明末朝政敗壞就敗在黨爭之下毫無是非對錯觀念,明明是王化貞的錯,結果熊廷弼卻先被斬首棄市、傳首九邊,而王化貞有人護佑,過了七年,直到崇禎五年,東林稍失勢,朝中非議此事,王化貞才被補斬,以平公論。

1622年,也正是袁崇煥進京述職的那一年。

朝野上下都在談遼事,因為袁應泰、王化貞這些前車之鑒尚曆曆在目,誰也不敢擔當大任。但袁崇煥不怕,他本就喜談遼事,又想建功立業。這時,侯恂便上書奏請破格重用袁崇煥,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侯恂是世家弟子,也是東林黨人,在《東林點將錄》中他的名號是地遂星通臂猿。同時,侯恂還是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的父親。他算是袁崇煥遇到的第二個貴人。

於是,袁崇煥從一個知縣被破格提拔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從此開啟了他九年升十級,從知縣到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從一品)的傳奇經曆。

據明史記載,袁崇煥任職兵部後,單騎出關,察視邊防,回來後放話:

“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一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拒絕注冊 回複 悄悄話 一丘之貉而已
話說的過一點,魏忠賢若在,明也許不會這麽快滅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