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賀綠汀與《牧童短笛》

(2006-04-17 20:47:12) 下一個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鋼琴獨奏:石叔誠

綠汀 (1903-1997) 湖南邵陽縣人。1923年入長沙嶽雲學校藝術專修科,隨陳嘯空等學習音樂。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

1928年創作的《暴動歌》曾在海陸豐一帶流傳。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專,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學習鋼琴。1934年所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在亞曆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中獲第一獎。此後進入電影界,參加歌曲作者協會,為左翼進步影片《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寫音樂,其中《春天裏》、《天涯歌女》等插曲廣為傳唱。“八·一三”事件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後到重慶,任教於育才學校音樂組。這時創作了《遊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風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軍,1943年到延安,創建了中央管弦樂隊。解放戰爭期間,繼續教學和創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劇《劉德順歸隊》,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解放後,賀綠汀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人才,但仍堅持創作,寫有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

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鋼琴界最早享譽世界的“東方之美”
——感悟《牧童短笛》
穆珍 李勁

作為藝術精品,大都具備以下兩點:一是內涵豐滿,形式講究,精雕細刻,不露刀痕,仿佛是自然流露,渾然天成。二是經得起藝術的品味,美學的推敲,時間的考驗。作為中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作品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就是以“中國風味鋼琴曲”的成功寫作,一舉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史上由早期的探索階段進入真正藝術創作階段的裏程碑。它也始終作為中國鋼琴曲的代表佳作流傳使用至今。

一、《牧童短笛》的誕生

19世紀上半葉,當西歐的鋼琴音樂已經進入浪漫主義黃金時代時,中國開始傳入歐洲的現代鋼琴,隨著教堂和新學堂在中國的興起,鋼琴逐漸被中國人接受並在中國得到推廣和應用。在當時還沒有出現能獨立舉辦鋼琴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之前,一些音樂家們卻已開始寫作中國自己的鋼琴音樂作品了。從趙元任所作的第一首鋼琴小曲《和平進行曲》到之後的《偶成》、《小朋友進行曲》、《鋸大缸》(李榮壽曲)等,這些構思簡單、曲式短小、專業技巧相當於兒童鋼琴初級教材程度的小曲均在民間音調因素的基礎上對歐洲傳統和聲嚐試性地進行了結合運用,為後來中國鋼琴曲的專業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之後的1927年蕭友梅在上海創辦的“上海國立音樂院”為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他以校長名義高薪特聘俄籍鋼琴家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皮得羅娃等教授主持音專鋼琴教學工作,更是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深遠影響。正是查哈羅夫等外籍鋼琴教授的到來,使得中國當時唯一的高等音樂學府——國立上海音專的鋼琴水平,由當初彈小奏鳴曲、鋼琴小品的初級、中級程度,迅速向高水準的演奏藝術發展。而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專的賀綠汀也正是邊從黃自學作曲,邊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學鋼琴。在名師的指導下,經過不斷的努力刻苦學習,賀綠汀在作曲和鋼琴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終於在1934年由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曆山大·車列浦寧(中國名:齊爾品,彼得堡人,1934—1937年在中國居住,從事鋼琴演奏和創作。作為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於1934年4月在上海音專舉行了自己作品的鋼琴演奏音樂會,當即被該校聘為名譽教授)個人出資創辦的中國音樂史上首次“征求中國風格鋼琴曲”的創作評獎活動中,賀綠汀創作的《牧童短笛》以其美妙的旋律、新穎的手法一舉奪得引人矚目的一等獎。以《牧童短笛》為首的六首中國鋼琴風味作品的誕生,立刻引起世人關注,成為人們研究、借鑒的成功典範。這次比賽對於當時尚處於起步狀態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和後來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牧童短笛》的創作特點

1、中國藝術情趣的體現

《牧童短笛》的創作,典型地代表了當時中國作曲家們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線條和簡潔明了的曲式結構的創作特征。它從來不出現大段沉重的和弦連接傾向,它的音樂形象能使人聯想到中國畫的那種詩情畫意般的“寫意”手法,真正體現了以簡潔的藝術手法描繪大自然的律動,揭示人類深刻的心靈感受和情趣。它的上下兩個單線條,蜿蜒曲折,相映生輝,貌似簡單,但細膩多姿的小腔潤飾,音色、力度的起伏多變,會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中國水墨畫的淡雅,江南水鄉的清秀,絲繡牙雕的精致玲瓏,兩個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漫遊於田野,在一高一低兩條清晰透徹的旋律線中,一種特有的東方美豁然呈現於人們的眼前,給人一種心靈上的美化陶冶。

以五聲調式為主體的和聲音程的替換,使樂曲顯得和諧明朗,而又充滿清新淡雅的鄉土氣息。中段是歡快的民間舞蹈,以一個小樂句發展而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加花變奏”。“加花變奏”是中國笛子曲的主要變奏手法,它使音樂更為婉轉動人,更加深入而富於動感。這一傳神的畫麵,深刻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世界觀:走進大自然的那種怡然自得之態。

2、在中國民族和聲中融匯西洋作曲理論知識的複調寫作

賀綠汀曾在他的《音樂藝術的時代性》一文中指出:“我們雖然用不著刻板地模仿西洋音樂,但是有許多極有價值的西洋音樂理論我們必須采取,作為建設新中國的借鑒。我們的音樂雖然可以發揮東方民族的精神,但決不為狹義的民族意識所束縛”。這些話在他的鋼琴作品《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賀綠汀很少寫專門的複調體裁作品,而《牧童短笛》卻主要是用複調手法寫成。它既不完全是民間音樂中的支聲複調,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複調或對比複調,他在創作中自由地編織純樸動聽的複調織體,用行雲流水般的五聲化旋律做成的各種自由對位,既體現了歐洲複調技術的規格與精神,又融進了中國式的旋律思維,從而成功地顯示了西方對位法與我們的民族音樂語匯相結合的巨大潛力。

這部作品的主體部分是用自由的對比二聲部寫成的。兩條旋律的分句交錯,節奏互相照顧,音程結合很講究。除此之外,它並未用什麽複雜的對位技術,甚至八度二重對位也沒有。然而,這兩條旋律本身的完美給它們的對位結合賦予了一種天然的魅力。另外,從僅有的兩聲部中,仍可清楚地辨別出隱伏著的和聲因素(主要是宮、徵、以及羽、角等和弦)。也可說是隱藏著對音樂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的一些和聲功能。這種巧妙的“中西融匯”,更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從下麵的譜例可以看出,高聲部的旋律分為長度相同的四句。A1重複A,B1是B的同頭變尾。低聲部的旋律分為長度相同的八個短句,與高聲部的四句形成了兩句對一句的對比結合。值得稱道的是,在這種句式嚴謹的對位中,民族風格的旋律既體現了發展的邏輯性,又好似行雲流水般的隨意。這種對位是自然流出來而非做出來的。總之,《牧童短笛》複調手法十分自由,完全符合樂曲所提示的的意境。

三、《牧童短笛》的跨世影響

《牧童短笛》在當年參加完比賽後,倡辦及參加評審的齊爾品隨即將此曲在日本出版,並在世界各地演奏它,很快使之成為第一首享譽世界樂壇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而《牧童短笛》之所以成為最早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作品,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紮根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同時又吸收和借鑒外來的西方先進的作曲技法,但又不拘泥於西方規範,產生出真正的新的中國風格,不僅從實踐上確立了中國鋼琴曲這一新形式,而且也對整個中國現代專業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很重要的寶貴經驗。它那經久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所帶來的跨世影響將一直延續到世世代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