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七月》,我家鄉的歌

(2025-06-30 10:07:06) 下一個

《七月》,我家鄉的歌

 

萬沐

 

我的家鄉在陝西豳地,周部族發祥的中期階段就是在這裏度過的,公劉的墓離我老家僅二十多裏地。現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古豳四方百姓仍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華夏農耕文化的偉大曆史創造者。周部族在文王以前有三個標誌性的領袖,即後稷,公劉,古公亶父。後稷時代周部族在武功一帶。之後,周族北上豳地建國,公劉時代是豳國的全盛時代,而古公亶父生長於豳地,是公劉的第八世孫。後來,為回避戎狄的侵擾,古公亶父率部族沿著漆水、沮水往西南一帶遷移,經過麟遊,到了岐山,而我們這一支就留了下來,在前線上與侵略者對抗,守衛疆土。根據地方誌記載,我們萬姓是古公亶父的後人,本姓姬,後來以萬為氏,長期定居在今天旬邑北部,西接彬縣、北鄰正寧一個小平原上。

250、公劉之先祖遷豳地《我吟詩經》 ——二十五、大雅·生民之什 __鳳凰網

(公劉)

周部族在我的家鄉創建了輝煌的農業文明,也奠定了後來周文化的堅實基礎,而以“豳”命名邦國,據考證,應該與當地發達的養殖業有關。由於經濟的發展,三千多年前,我的家鄉就有以《詩經-豳風》為代表的大量成熟的詩歌作品出現,其思想高度、情感深度、敘事描寫之精當,物象之豐富,都具裏程碑意義,其中的《豳風-七月》在《詩經》中堪稱壓卷之作。這裏,姑且浪費一點篇幅,錄下《七月》全詩,以展示我的故鄉三千多年前詩歌藝術的輝煌與高度!

詩經七月 的圖像結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七月》反映了豳地某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全詩從不同側麵展示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通過對比研究,也可以看出豳地文明在同時代的領先程度。正如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所說,該詩“鳥語蟲鳴,革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風俗書》;流火寒風,似《五行誌》;養老慈幼,躋堂稱觥,似庠序禮;田官染職,狩獵藏冰,祭獻執宮,似國家典製書。其中又有似采桑圖、田家樂圖、食譜、穀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洵天下之至文也!”但凡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無不涉及;采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祭祀,皆有描述。

台灣學者吳宏一在《詩經與楚辭》專著中評價該詩:“勞苦中有閑逸,疏落中有風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敘事詩。”

而清人方玉潤的《詩經原始》更是對這首詩從文學發展史的高度給出了定位:“今玩其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致處,有淒婉處,有山野處,有真誠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晉唐後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臻此境界。”將此詩看作中國田園詩一座空前絕後的文學豐碑,可見敝鄉那個時代的文化高度,以及對中國文學發展的貢獻。

《七月》被多家認定是公劉時期的作品,為一位詩人所作。而我根據這首詩的內容判斷,認為應該是多位詩人的合唱集,因為從詩中周曆“月“和夏曆“日“計時的交錯運用中,可以看出,《七月》不會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應該是多位詩人對一年農耕生活從不同角度的吟詠,最後經整理組成的一個多重詠唱的大詩。

這首詩出現於周部族定居豳地的中期,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此時我的家鄉已經進入了比較繁榮的農業文明時代,在《詩經》三百零五首裏,僅《豳風》就被錄有七首,從這些詩裏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當時豳地社會文化的文明程度,也可以看出豳地文學的發達。

比如:《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燿宵行。”“倉庚於飛,熠燿其羽;之子於歸,皇駁其馬。”這首詩寫了一位豳地戰士參加周公東征返家時沿路的情景和聯翩的心理活動。其描寫的精致,回憶的深情,想象的豐富,文辭的優美,意境的雅致淒美,高處絕不輸《古詩十九首》。但也請諸位不要忘記,這可是在三千多年前的一首詩啊!

而從另一首《豳風-伐柯》詩則可以看出,當時的豳人在婚戀方麵已經具備了嚴格的禮儀。“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這首詩以砍柴起興,寫了婚戀方麵應有的規矩,即男女結合,應該有媒人的介紹,雙方家族的介入。這在當時社會蒙昧、男女關係普遍比較混亂的時代,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文明發展。還有學者認為,當時中國是西部發達、東部落後,天下奔周為商末之風尚,此詩是在周朝代商成功後,周政權用這首詩以西部先進禮樂文明對東人進行的規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即,請注意了,從現在開始,就不要搶婚,也不要逼婚,更不要私奔了。還有,《東山》詩中也寫到了豳人結婚禮儀的繁華:“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通過東征戰士對當年結婚時光的回想,可以看出豳地婚嫁禮儀的繁多,和場麵的隆重,也從側麵反映出我的家鄉其實早就有禮儀之邦的風範。再結合《詩經-秦風》其它的作品分析,可以看出關中一帶周前期的文明高度。所以,後來許多人將秦地當成落後之邦是一種很大的誤解,那不過是因為野蠻落後的秦政權對文明的周發祥地造成破壞後的一種暫時現象,曆史上周文明其實一直是關中的主流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正脈。我曾有兩篇文章專門述及此事,此處不贅。

周朝奠基人「周太王」——古公亶父 - 每日頭條

前麵講的是我的家鄉豳地三千多年前的農耕生活、禮儀文明。其實,最可貴的一點,還有豳地先人們正確的“國家觀“。這從《豳風-破斧》一詩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堅定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誌和犧牲精神:“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從這首詩裏的一唱三歎,可以感受到周公東征戰鬥的激烈,也可以看出豳地戰士們戰後餘生的慶幸和驚魂未定,從而折射平叛戰爭的殘酷,和新生的周政權對山東統治的不易。豳地本來就是周公的故鄉,豳地的百姓對偉大的周公充滿了敬愛之情,對豳文明轉化為周文明並不斷向中原一帶發展充滿了自豪,所以他們願意以自己的身家生命,全力支持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並維護周的國家統一。

我的家鄉豳地,在渭北高原上,毗鄰黃帝陵寢之地。這裏平原山川相間,黃土深達兩千米,三千多年前誕生的豳地文明源遠流長,直接孵化了後來關中平原的周文明。古公亶父自從離開我的家鄉,前往岐山,周部族便一路開掛。其兩個兒子泰伯仲雍前往太湖流域,教化吳地人民。經過季曆,再到文王武王周公這兩代人,鳳鳴岐山,天下歸心,最終能夠以周代商,建立起了八百年基業的大周王朝,不僅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也進而化及了東亞地區。豳地,實際就是東亞文明的起點。

詩經七月 的圖像結果

縱觀中國詩歌史,我家鄉的詩歌早在豳國中期,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它記錄下了我的祖先多彩的生活風貌,生動的喜怒哀樂,超前的文明高度,崇高的精神境界------《豳風》,我的祖先三千多年前的歌謠,《七月》,我故鄉燦爛奪目的文明高峰,她是我們豳人永遠的文化驕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