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

行走,思考,回憶。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自勉
正文

應對大疫情,從消除自身恐慌做起

(2022-11-01 10:31:38) 下一個

題圖:陳誌傑的佛山版《核酸檢測上河圖》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6日報道,日本神戶大學研究生院臨床病毒學教授森康子領導的研究小組,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3名患者的血液中研發抗體,成功製成了能抑製奧密克戎毒株亞型“BA.5”等迄今發現的所有變異毒株在體內增殖的“廣譜中和抗體”。該抗體有望作為預防感染和防止重症化的治療藥進行應用。

森康子教授在記者會上稱,廣譜中和抗體因為主要是與病毒未發生變異的部分進行結合,因此能對付廣泛的變異毒株,進而確認對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變異毒株有效。

如果科學家能夠用這樣的“通用抗體”,開發出可應對廣泛變異株的預防藥和治療藥,並在不遠的將來進入臨床實用,這無疑是人類的一個福音!

 

森康子教授

 

作為感染過COVID-19病毒的“過來人”,自10月11號出現症狀、到一周後身體逐漸恢複後,許多朋友發來了熱情的關切與良好的祝願,這裏一並感謝!

盡管感染過程不長,但畢竟也經曆了一個完整的周期,親身體驗了症狀從無到有、再到逐漸消失的細微變化,從中獲得了不少“一手”感受。

目前僅有的一點後遺症是:有時還有點咳,就像小時候從母親那遺傳來的支氣管炎。

由於有了這段不尋常經曆,所以最近格外關注疫情。作為身處之地的溫哥華,基本察覺不到疫情的任何變化,一切早已回歸到原本的樣子。反倒是近日鄭州富士康的消息,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個人以為,病毒並沒有人們原來想象得那麽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大疫情下由於信息不透明和缺乏科學的正確引導給人們帶來的恐慌!

科學研究與疫情跟蹤表明:奧密克戎病毒不會離去,其變異株還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變異,它的傳染性在呈不斷增強的同時,病毒的毒性以及帶給人的症狀會持續走弱。

正如我所經曆的,感染過程不過就像一次感冒,症狀既不嚴重,持續時間也不長。其實自今年以來,我們全家先後都已感染過,而且相較周圍的社交圈,我們還算晚的。大家似乎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問候一句,休息一周,就又出現在大家麵前。人們見麵後彼此議論的,已不再是病情怎樣?症狀如何?更多的是與疫情有關或無關的生活花絮而已。

 

科學家與曆史學家認為,當時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約18億人曾感染“西班牙流感”

 

從1918年出現的“所有大流行之母”西班牙流感開始,其實流感疫情從未真正清零,隻是流感病毒株H1N1逐漸隱退到幕後,變成了常規的季節性流感延續至今。每隔一段時間,H1N1的直係後代便會與其它流感病毒遭遇、結合,進而產生強大的新流行毒株,就像1957年、1968年和2009年爆發的疫情一樣。

可以說,如今每年的季節性流感,都有1918年病毒的遺傳密碼,包括2009年在全球爆發的、死亡人數逾30萬的甲型H1N1流感。

那麽,這種傳染性的大流行疫情的結束如何定義呢?

科學家與曆史學家認為,大流行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終結:醫療意義上,發病率和病亡率大幅下降到一定程度即是終結;而在社會意義上的終結,其標誌是公眾對疾病的普遍恐懼消退,安之若素。

如今放眼四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都選擇了在科學的指導下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就像早年曾給人們帶來巨大恐慌的流感一樣。

這不是因為他們傻,置人的生命安危而不顧,也不是因為他們科學的先進程度不如我們,這其中雖然也有經濟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病毒已然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它並不像起初人們認為的那樣可怕,但也不會聽從人的號令——令行禁止。你既無法趕走它,也無法從根本上消滅它。

它不但會傳染,還會不斷變異!

這就是現實。

 

根據流行病的特點,許多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起便創建或改建了衛生部門

 

相比較而言,國內疫情的防控力度大概算是全世界最大的了,廣大百姓的配合程度更是遠超其他發達國家。可遺憾的是,人們還是不斷發現,總有人會感染,而且此起彼伏。此次鄭州的不少居民就發現,自己周圍的鄰居因確診、密接等原因,連夜便會悄無聲息地被拉去隔離,以至於第二天忽然發現,鄰居“消失”了!

如此情形,沒準哪天就會輪到你!難道你不煩惱?你不恐慌?

其實早在10月中旬開始,就陸續看到媒體有關鄭州的報道,比如:

10月8號,鄭州啟動全市1200萬常住人口的核酸檢測,要求必須全員參加,做到不漏一人。

10月15號,鄭州要求中原區三天連續核酸,居民足不出戶,嚴禁聚集。此外金水區、高新區、二七區、東區等也開始施行不同程度的靜默,甚至要求核酸“一天兩檢”!

直到10月29號,各類社交媒體快速傳播著鄭州富士康員工“大遷徙”的圖片和視頻。成群結隊的年輕人拉著行李箱,背著生活用品徒步前行,從城市的水泥道路到鄉村泥路甚至田野。沿途還有疑似當地村民為徒步的年輕人提供礦泉水、饅頭等生活物資的場景。

據說鄭州富士康曾將全部需要隔離的感染和密接人員安置到“恒大未來之光”去隔離,總人數大概在2萬人左右!

 

鄭州富士康廠區大門

 

那麽,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這些天國家衛健委每天發布的疫情通報是這樣的:

10月9日0—24時,河南,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45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10月15日0—24時,河南,報告新增確診病例7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7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10月26日0—24時,河南,報告新增確診病例5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0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10月29日0—24時,河南,報告新增確診病例7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6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10月30日0—24時,河南,報告新增確診病例6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36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從上述報告,人們看不出任何疫情惡化的痕跡。而且這樣的確診病例,相比近日來日本、韓國報道的每日數萬新增病例的情形,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10月26日,富士康對網絡上的傳聞回應稱:“鄭州園區約2萬人確診”是嚴重不實信息,目前園區內生產營運相對穩定,防疫工作穩定推展,對集團影響程度可控。

但在10月30日,來自鄭州航空港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信息則說,本輪疫情傳播速度快,但病毒載量低,截至目前,富士康廠區未發生重症感染現象,疫情總體可控。

麵對混亂且彼此矛盾的信息,還有耳聞目睹相互衝突的現實,人們感到困惑。

直到今天,鄭州富士康和當地政府也沒有透露富士康受感染的工人人數究竟有多少。

 

鄭州富士康園區內的場景

 

個人以為,造成鄭州富士康大量員工選擇逃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兩個字:恐慌。

對未知不確定性的恐慌!

恐慌,來自混亂、矛盾且不透明的疫情信息,人們無法獲得真實的有效信息;

恐慌,來自人們無法判斷,造成嚴重態勢的究竟是疫情本身?還是因疫情所引發的次生災害?亦或是其它不為人們所知的其他原因?

恐慌,更源於人們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病毒缺乏足夠的科學認識。據說這些在疫情防控中受到傷害最大的、毅然選擇徒步回鄉的富士康員工中,大部分都是“動態清零”、嚴格防控政策的積極支持者。他們或許認為:隻有不感染病毒才不會死,所以寧可放棄工作!

恐慌是會積累的。當人們視奧密克戎病毒為洪水猛獸時,當員工認為自己有可能淪為無人重視的測驗品、小白鼠時,逃離發生了。

伴隨著逃離,可能是富士康生產線的崩潰,進而便是對經濟的影響。

早在去年疫情尚未緩解時,北美與歐洲等發達國家就強烈意識到,在疫情管控和經濟複蘇之間,麵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富士康生產線上的年輕人

 

然而,當人們沉浸在“既要......又要......”的脫離現實的想象中時,一場試驗就此開始了。

誰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貧下中農就是不信這個邪!

於是,“一邊嚴格防疫,一邊繼續生產”。萬一運氣好,真能防住呢?

可惜,試驗的結果卻是:疫情沒有防住,生產遭受重創。

富士康的悲劇正在於此。

不知人們是否知道,富士康對鄭州、乃至河南究竟意味著什麽?

富士康是蘋果最大的iPhone製造商,所生產的iPhone占全球出貨量的70%,同時也占了這家台灣公司收入的45%。

 

 

而鄭州富士康,又是富士康為蘋果生產iPhone的主要裝配基地,是世界上生產iPhone最多的工廠,它有著超過90條生產線,大約30萬名工人。特別是此時正是iPhone 14的生產高峰期,產能占全年產能的三分之一。

據鄭州海關2022年1月發布的信息,以手機產業鏈為主的機電產品進出口占河南全省外貿比重超六成。僅手機的出口總額就高達2727.2億元,占到全國的28.9%。對鄭州而言,其90%的出口都依賴富士康。

所以,鄭州富士康生產的任何中斷都有可能使蘋果公司精心策劃的供應鏈陷入困境。

但此次鄭州富士康疫情事件,致使目前富士康的生產能力僅為正常時的15%!而且據測算,該廠11月份的蘋果設備產量將減少30%之多。

不能怪富士康員工的逃離,不能怪像鄭州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也不能怪鄭州政府在兩難中的選擇。

鄭州富士康的悲劇更不僅僅屬於富士康!

沒人知道未來疫情的走向究竟如何?但由此帶來的深刻影響無論人們怎樣評估都不會過分。

或許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是:這場疫情最終將如何收場?套用前述社會意義上的終結標誌,那就是公眾對疾病的普遍恐懼消退。

所以,我們必須從消除自身的恐慌做起。

這也許才是改變的開始。

 

(文中圖片均引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