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代價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思考人性,展望未來
正文

新西蘭自駕遊(十)

(2025-10-11 10:41:36) 下一個

9. Queenstown

皇後鎮位於新西蘭南島中部的奧塔哥地區,四麵群山環繞,瀕臨碧藍如鏡的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是新西蘭最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這裏四季皆景:夏日陽光明媚、湖水湛藍;冬季白雪皚皚,是滑雪愛好者的天堂。

皇後鎮原本是一個寧靜的淘金小鎮,如今已發展為享譽全球的度假勝地。它以壯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戶外活動和浪漫的氛圍著稱,被譽為“世界探險之都”。無論是乘坐纜車俯瞰全城,還是體驗高空跳傘、噴射快艇、滑翔傘、蹦極等極限運動,皇後鎮都能讓人感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與大自然的震撼。

除了冒險刺激,這裏也不乏寧靜與詩意。傍晚時分,漫步湖畔、遠眺雪山,或在餐廳享受一頓精致的晚餐,都是難忘的體驗。皇後鎮不僅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小城,更像是新西蘭南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讓人流連忘返。

以上是ChatGPT對皇後鎮的簡介。

昨天傍晚抵達皇後鎮用晚餐時,天色已黑。次日清晨來到湖畔鬧市區時,許多早餐店還未開門。路邊立著一座威廉·吉爾伯特·裏斯(William Gilbert Rees)的雕像,說明牌上寫著他是皇後鎮的創立者。

吃過早飯後,我們沿路慢行,前往乘坐纜車的地方。快到入口時,看到一個心形的“LUMA”廣告標誌。據我了解,新西蘭偏左。比如一些環保措施就略顯極端——餐廳裏的一次性刀叉勺幾乎都是竹製的。若論資源消耗,把竹子加工成餐具所耗費的能源和材料恐怕並不比塑料少。其實,塑料若能妥善回收,才是更合理的做法。扯遠了。從北島到南島,我幾乎沒見過什麽彩虹標誌。看到LUMA那鮮豔的色彩,不免聯想到是否與彩虹文化有關。但打開他們的網站瀏覽一番,也沒發現類似信息,大概是我想多了。

纜車山頂設有免費的遊客自動拍照項目,不過我用他們提供的二維碼或代碼登錄網站,都沒能看到照片。

除了俯瞰皇後鎮全景,山頂還有雪橇車滑行(luge ride)活動,參加的人不少。我們對此興趣不大。山頂還修有幾條步道,最長的有數公裏。可惜那天我穿的襪子太短,踝關節被登山靴磨破了,隻能回旅店換上長襪再繼續走。

從纜車處返回旅店的路上,看到不少樹上掛著鳥食罐,前來啄食的主要是圖伊鳥(Tūī),間或也有幾隻黃色的鈴鳥(Bellbird),它們都是新西蘭的本地鳥。後來在湖邊徒步時,還拍到一隻可愛的銀眼鳥(Silvereye)——這是一種從澳大利亞遷居過來的鳥類。

回到旅店換好鞋襪後,我們又沿湖漫步。湖邊有幾株加利福尼亞巨杉,其中一棵種於1874年,1992年時的高度為31米,如今至少已有40米高,依然枝葉蔥蘢,氣勢非凡。

沿著河邊的步道繼續前行,我看到一隻棲息在樹上的鴿子。幾位遊人見我舉起相機對著樹,也停下來張望。等他們發現那隻鴿子後,還向我致謝。這種鴿子名叫新西蘭林鴿,毛利語稱Kererū(克魯魯),是新西蘭特有的大型鴿類。它體型比普通鴿子更大,以水果和漿果為食,是唯一能吞下大顆果實並吐出種子的鳥類,在新西蘭森林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的種子傳播者角色。

我們沿著步道繞著小半島走了一圈,隨後進入半島中央的花園。花園裏花木繁盛,種植著不同品種的山茶花、馬纓丹、水仙、杜鵑、木蘭等。其中有一種遠看像花、近看卻是粉紅色的卷心菜狀植物(圖四),名叫觀賞甘藍(ornamental cabbage)。雖然也可食用,但比普通卷心菜更苦,纖維也更粗。花園中還有一座玫瑰園,隻是此時尚未到花季。

花園裏立有一座紀念碑,用以紀念幾位去南極探險未能生還的探險者。園中還陳列著其他藝術作品。那個雕塑名為《芙蓉》(Fleur),作者是伊麗莎白·霍爾(Elizabeth Hall)。在我這個藝術外行看來,那蜷坐的姿態並不優美,甚至還不如那根支撐樹幹的叉子來得自然。右下角的景致是噴泉與小橋。

立於水中的雕像是一隻毛利犬(Kuri),岸邊的說明牌上寫著“Kuri”。它是毛利人早期帶入新西蘭的古老犬種,如今已滅絕。

顏色鮮豔的雀類叫蒼頭燕雀(Common Chaffinch),新西蘭比較常見的鳥類。公園內外還有不少其他鳥類,如麻雀、烏鴉、鴨子和海鷗,就不一一附圖了。順帶一提,根據資料,這裏的“烏鴉”其實是澳大利亞喜鵲。

走出花園時,前方是一座拱門式紀念門廊,上方刻著“Service Above Self”(服務超越自我)的字樣,用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戰士。拱門兩側刻著陣亡者的名字。

走完小半島和花園後,我們穿過熱鬧的市區,在路邊攤買了幾個餃子當午餐,然後沿著湖的另一側繼續前行。不久,路邊立著一塊告示牌,表麵的薄膜已經開始風化,但字跡依然清晰。牌子上方寫著大字——St Omer Park(聖歐默公園)。下麵是一段簡短的介紹:

“弗朗索瓦·聖歐默是一位麵包師、鎮議員、市長,同時也是一位熱愛樹木的人。他於1827年出生在法國馬賽,曾遊曆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最終於1863年來到皇後鎮。此後,他買下了一家麵包店,積極參與市政事務,先後擔任鎮議員11年、市長14年,並熱心支持多家社會組織。
1863年的皇後鎮荒蕪貧瘠、幾乎沒有樹木,弗朗索瓦·聖歐默率先發起植樹活動,包括在皇後鎮灣湖畔種植垂柳。他的兒子弗蘭克和化學家路易斯·霍托普也參與其中。弗朗索瓦去世後,弗蘭克延續了父親的事業,並通過自治市議會持續推動皇後鎮的綠化與美化。”

從這塊牌子開始,湖岸與公路之間的地帶,正是聖歐默公園。我們注意到另一端也有一塊相同的牌子,隻是那邊的薄膜完好如初。

走出聖歐默公園的另一端時,我看到路邊的一個路牌,指向Glenorchy(格倫諾基)。路牌下方的小字寫著:“Glenorchy, Gateway to Paradise(格倫諾基,通往天堂之門)”。這一天我走了兩萬多步,是在新西蘭行走最多的一天。本還想保持另一記錄:汽車行駛0公裏,卻終究沒能如願。

時間尚早,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格倫諾基是未曾去過的首選之地。它還是電影《魔戒》的取景地之一,距離皇後鎮四十多公裏,往返不過兩個小時。既然那裏被稱作“通往天堂之門”,那就去走一趟吧。

從皇後鎮到格倫諾基的路幾乎全程沿著瓦卡蒂普湖,山路蜿蜒,路麵較窄,有兩段近一公裏的路段是單行線(沒有分道線,設有會車提示)。一路上湖光山色本該迷人,但這幾天看多了——尤其是在來皇後鎮途中已經欣賞過瓦納卡湖與哈威亞湖——加上當日無陽光,沿途停留不多。

抵達格倫諾基後,我並未找到那扇“通往天堂的門”究竟在哪裏。這一趟,不過是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