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華語論壇》報短評:鄭麗文的當選與台灣“第三條道路”的終結
——台灣政治格局重塑的曆史拐點
幾天前,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發表了就職演說。這場被譽為“百年老店最鼓舞人心的一次講話”,在台灣社會與兩岸輿論場上引發熱烈回響。鄭麗文以堅定的語氣宣示“國民黨永遠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她要致力於“實現兩岸的和平”,這點燃了民眾久違的信心,也標誌著島內政治風向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在台灣政壇上,鄭麗文並無強大派係或財團支持,卻以超過半數高票當選國民黨主席,並在短短兩周內促使數以千計的失聯黨員歸隊。這說明了什麽?它說明,鄭麗文這一政治黑馬的“草根逆襲”不僅象征黨內權力結構的重組,更揭示了台灣政治生態的深層變化——被壓抑的潛流正轉化為社會真正主流民意的“人心思變、人心思和、人心思統”的大勢。
長期以來,台灣政治生態被綠營“台獨”頑固派所毒害,社會空間被民進黨操控的“抗中敘事”所扭曲。民進黨通過教育、媒體與輿論長期推動“去中國化”,利用公權力在兩岸不斷製造“敵我對立”,讓理性討論兩岸關係成為政治禁區。對於任何反“台獨”的主張,他們動輒扣上“親中”、”紅統”的標簽,甚至施加“綠色恐怖”。
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下,國民黨內外一些自稱“中道”“務實”的所謂“第三條道路”擁躉者的“不統不獨”、“長期維持現狀”、“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延續”等主張不斷出籠,它看似理性平衡,實則已經成為“台獨”勢力的緩衝區與掩護。它以模糊立場迷惑民眾,使社會在“虛假中庸”的幻覺中漸行漸遠。這條路不僅背離曆史和現實,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台獨”的幫凶。
鄭麗文的當選正是對這種“虛偽中道”的全麵否定。她代表了越來越多民眾對這種模糊路線的厭倦與反感,也標誌著台灣社會在政治認知上的覺醒。她旗幟鮮明地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毫不含糊地宣示:“我是中國人”,“兩岸同屬一中”,“目標是統一”。她敢於正視現實、直麵真相,在被民進黨誤導和國民黨某些人誤判的政治氛圍中,以清醒與勇氣贏得了信任。
鄭麗文贏得支持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她對民進黨“倚美謀獨”“抗中保台”的毫不留情的尖銳批判,這擊中了問題的要害,也讓沉默的大多數重新看見國民黨的存在意義。鄭麗文曾經是綠營的一份子,正如魯迅所言:“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製強敵的死命。”鄭麗文正以深刻的政治洞察,成為台灣政壇久違的“清醒者”。
鄭麗文的勝選受到各方麵的關注,也讓綠營陣營感到惶惶不安。賴清德等人深知,一旦國民黨擺脫“第三條道路”的束縛、重建路線自信,民進黨賴以維係的政治壟斷將受到動搖。很明顯,國民黨和鄭麗文未來的道路並不會平坦。她必須在黨內派係整合、青年認同重建、政策創新與外部壓力中尋找平衡。
當前,國民黨有識之士越來越懂得,要讓國民黨重新贏得民意信任,必須從“選舉機器”轉變為“價值政黨”,堅定回歸民族複興與兩岸和平的曆史使命。鄭麗文的當選,不隻是個人的勝利,更是台灣社會深層思潮的顯現,也是國民黨浴火重生的契機。它標誌著“第三條道路”的破產,也宣告了台灣政治話語的回歸——從模糊走向清晰,從逃避回到曆史的正途。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唯有順應民族大義、勇於自我革新的政治力量,才能引領台灣走出困局。緊緊抓住“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原則,旗幟鮮明且始終不動搖,國民黨必將能在鄭麗文勝選的基礎上,不僅為這個黨注入新生命,也將讓越來越多台灣民眾重新思考:台灣的未來,終將在民族複興的大道上找到答案,隻有推進統一,台灣才有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