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從糧食
(2006-09-02 14:23:39)
下一個
看了這篇文章,感慨萬分。我是被調回國幫助建起了這個代表處。WFP的曆史檔案有我份。去年WFP請了BBC的駐京記者寫了曆史,我們都被采訪了,但不知什麽原因,文章還沒出世,就被打入了冷宮,也許是不符合政治的要求。
今天看見這篇文章,很是奇怪,沒有著名作者是誰。暫時把文章先收下。為此,我專門寫了“曾經的我”,貼上了朱丕榮的照片。看看是否有人有反應。
ZT: 近日,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以下簡稱WFP)的一則公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報告稱,中國在停止接受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2005年,就以57.7萬噸的援助總量,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
26年後角色轉換
WFP近日發布的這份公告稱,2006年1月1日,聯合國宣布不再對中國進行糧食援助;2005年12月31日,WFP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停止對華糧食援助的期限,其理由是: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麵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聯合國的援助了。
“中國的糧食援助翻開了新的一頁。”原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朱丕榮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評價說。
據他介紹,中國是從1978年安置越南華僑難民時開始接受WFP的國際糧食援助的,而在2005年12月31日,WFP全麵停止了對華糧食援助,前後正好26年。
他還介紹說,26年間,WFP已經在中國實施了近70個無償糧食援助項目,總金額達9.25億美元,中國有400多個縣的3500萬貧困人口因此受益。援助項目遍及中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覆蓋214個市縣。
作為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原司長,朱丕榮對這些數字了如指掌,即使卸任後也依然十分關心中國的糧食援助問題。
“我們既是受援國,也是受表揚最多的國家。”回憶起當年作為世界糧農組織委員和中國代表的身份在總部羅馬開會時的情景,朱丕榮仍然十分激動。當時的捐助國常常要到中國參觀援助項目,並將情況寫成報告在國際性會議上討論,而中國總是出色地完成與WFP的合作。
今年年初,現任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副總幹事約翰·鮑威爾來華訪問時也曾表示:“我們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裏與中國政府一起與饑餓貧窮作鬥爭,在堅定的政治意願、良好的政策支持方麵,中國政府顯示了一個優秀合作夥伴所能做到的最佳程度。中國作為受援國的成功經驗應該廣為傳頌,與全世界分享。”
如今,中國糧食基本能夠達到自給,再加上中國持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加強,所以中國可以不再接受糧食援助。
特別是由於糧食捐贈國的減少,中國在告別受助國角色的同時,還被WFP寄希望於成為援助國。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幹事詹姆斯·莫裏斯就曾表示,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貧困的國家需要援助,希望中國在這方麵成為WFP的一個重要夥伴,幫助WFP解決這些貧困和饑餓的人口、營養不良的人口,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婦女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和貧困問題。“在這方麵,中國的經驗可以與其他國家分享,促進這些國家的發展和扶貧工作。”
據WFP下屬的國際糧食援助信息網統計顯示,在連續多年下滑的情況下,2005年全球的糧食援助增長了10%,總數達到820萬噸。
這是在糧食援助量全麵下降趨勢之中一個小小的回升。WFP認為,在這10%的升幅中,中國的捐助占了一半以上。與上一年相比,中國對該署的捐助增加了260%,總數達到57.7萬噸,其中大部分用於對朝鮮的援助。
中國正在承擔大國責任
當記者撥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中國辦公室主任李淼的電話時,他卻出人意料的告訴記者,“其實我隻是比你早幾天知道這個消息,當時世界糧食計劃署羅馬總部給我發來一份相關英文資料,而在此之前,我對此毫不知情”。
“因為糧食援助分為多邊援助和雙邊援助兩種方式,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是多邊援助,而中國政府這次大部分用於對朝鮮的雙邊援助,還有一些用於對利比裏亞、幾內亞比紹、斯裏蘭卡和十餘個其它國家的援助。”李淼解釋說。
據李淼介紹,他們北京辦事處的工作是幫助中國政府了解在世界範圍內存在的饑餓、貧困等問題,以此來尋找恰當的方式與中方開展合作 。
“而像這樣的國家還有很多。中國政府是個有責任心的政府,我們也希望能有一些多邊援助。”李淼說。
對此,中國社科院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中國應該增加多邊援助,直接向WFP捐贈,而不是這種不透明的雙邊援助。中國從受助國向援助國轉變就應該更徹底一些,至少不應該比印度少,印度每年向WFP捐贈大概3000萬美元。”
在李成貴看來,糧食援助不僅是大國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應該成為國家戰略上的考慮,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期望很高,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捐贈也逐漸越來越多。
對於國內一些學者提出的“我們自己還有2600萬的貧困人口要解決”、要考慮“糧食安全問題”等質疑,李成貴坦言,不能說這些問題不重要,但這是道義上的援助,就像不能隻考慮自家的生活,而不顧及別人的困難一樣。中國一直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現在的對外糧食援助跟以往相比,要更有思想性和原則性”,長期關注中國糧援的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在上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曾經把自己財政支出的6.9%用於對外援助(1975年)。
一些學者指出,中國的對外援助,以前大多是出於意識形態上的考慮,是為了提高國際威望;現在的援助更多是對整個第三世界的援助,這更進一步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感,當然,這在客觀上也擴大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