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壺酒

花間酒氣春風,竹裏棋聲暮雨
正文

【轉載】中國的河流,為何南方多叫江,華北中原多叫河,到了東北又叫江

(2023-07-09 03:54:51) 下一個

英文裏江河不分,皆稱“River”。而中文裏河流的稱謂,經曆了曆史朝代的演變,從最初文字記載的一字三點水,逐漸形成了南江北河,關外稱江的約定俗成。

一、一字三點水。如泗,渭,江,河。

二、兩字加上水。如泗水,渭水,江水,河水。

三、江河普遍稱。南江北河,長江支流皆稱江,黃河支流皆稱河。

四、關外又稱江。如黑龍江,烏蘇裏江,等等。

最近有幸拜讀了一篇搜狐好文,詳細描述了江河稱謂的曆史淵源,轉載在此,希望有讀者會喜歡。原文出處:https://www.sohu.com/a/469716174_121065343

【轉載】中國的河流,為何南方多叫江,華北中原多叫河,到了東北又叫江

“億萬斯年,亞東大帝國,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蔓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揚我黃龍愛國旗,唱我愛國歌”。這是19世紀末的一首歌曲《愛國歌》,歌詞慷慨激昂,洋溢愛國情感。在那民族危亡的歲月,激勵過不少熱血男兒,投筆從戎,奮發圖強,力挽狂瀾。

正如其中歌詞所說:“江河蔓延文明波”,我國山河大地,的確水網縱橫。打開地圖,縱覽全國,無數大江大河縱貫其中。若是再仔細觀察,注意這些水係名稱,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先看中國的南部,大多數大型河流都以“XX江”冠名。珠江、湘江、贛江、閩江、重嘉陵江、岷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漢江、錢塘江。最有名者,還是橫貫中國十餘省的長江。隻有小的水道才稱之為河,如蘇州河、萬泉河、秦淮河。

可過了長江以北,“XX”江卻幾乎不見了,無論大小,水流卻多叫“XX河”,如南橘北枳的淮河、山西汾河、天津河北的海河、涇渭分明的涇河渭河、盧溝橋下的永定河,更別提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但是再往北,到了東北,“XX江”又成了主流,大河大都稱江,如鬆花江、鴨綠江、圖門江、烏蘇裏江、嫩江、黑龍江。

所以,這江河又有什麽區別?為何在我國,南稱江北稱河,關外又稱江呢?

我們先從古人對河流的稱呼演變開始。

一、江原為長江、河原是黃河

在上古的時候,對於水流,一般都以單字稱名。《尚書-禹貢》為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其中提到了52條河,47條都是單言其名。《詩經》中有35條河,單名者31條。這些河的名字,都是三點水加個聲旁,如沱、漢、洛、沔、涇、渭、滻、灞、濟、湘、沅、汾、泗。那時就有了江、河這兩個稱呼。不過江河意義於今不同,是特有所指。

《說文解字-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入海、從水,工聲”,《孟子-騰文公上:“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顯然,這裏的江是特指長江。

《說文解字-水部》:“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注海,從水,可聲,”《尚書-禹貢》:“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顯然這裏河是特指黃河。

大約是到了戰國,人們對河流的稱呼也發生了改變,一般在單名後麵加個水字,叫X水,成書於戰國的《山海經》中間記載了311條河,其中290條稱為XX水,《穆天子傳》中有26條河,14條稱為X水。如汾水、漢水、淮水、泗水、渭水。長江黃河,也稱為江水、河水。一直延續到了南北朝還是基本如此。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提到了1252條河流,其中“X水”就有119條。

二、“南江北河”隋唐定型

至於不是黃河也稱河,不是長江也稱江,用X江、X河指代水流的稱呼,最遲不晚於東漢。開始用的不很普遍,《漢書》中,有9條江, 10條河,但是絕大多數還是X水。《水經注》裏麵有38條河流稱為“江”,如湘江、墊江、岷江、浙江,有71條河流稱為河,有海河、渭河、沙河、延河、桑幹河。這些江河稱呼基本都延續至今,且都是南方叫做江,北方叫做河。

南江北河的稱呼開始大行其道是在隋唐,隋以後基本南方稱XX江,北方稱XX河。唐代孔穎達說:“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顏師古說:“南方無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宋代宋祁說:“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人謂水皆曰河,蓋從其俗也。”

那其俗從何而來呢?可能有如下原因:

三、黃河支流統稱“河”,長江支流也是“江”

在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範圍內,北方之水黃河支流為多,汴河、洮河、汾河、洛河都是。南方之水長江支流多,漢江、湘江、烏江、岷江皆是。古人視支流同幹流,稱黃河為河,也把黃河支流認作河。《尚書-禹貢》,其中說,大禹治水成功,“九河既導”,就是挖通了黃河的九個支流。反正水都是流到黃河去的,就算黃河一部分吧,也叫它“河”好了。到了後麵,老百姓叫上口了,不再講究了,也不管是不是黃河支流了,都渾叫河了。

江也是同樣道理,先秦上古,人們也把流入長江的水流視為長江一部分,也稱為江。《尚書-禹貢》中說在荊州,“九江孔殷”,江水由九條匯聚成一條。把匯入長江的八條支流也稱呼江。屈原《湘君》裏說“鼉朝馳騖兮江皋”,湘江流入長江,也可稱呼為江。後來時間久遠,南方人也不再分水流是不是流到長江去,統統叫作江好了。

四、“江”直且寬,“河”則有彎曲之意

另外, “江”和“河”兩個字的字源中也暗含著“江河”之別,從中可窺南江北河之玄機。江字,左邊三點水,右邊是個工。三點示形為水,工字代表讀音。古代江和工同音,現在不少方言裏還是這樣。但是有學者認為,這個工的成分,不僅僅隻是表音,也有一定的表意作用。我們舉幾個帶著“工”字邊兒的字,說明一下。

“杠”,又粗又直的橫木。“仜”,《說文解字》曰:“大腹人也”,肚大而挺,也有直和大的意思。再說“項”,脖子的意思,清代段玉載注釋《說文解字》說:“此當曰項而曰頸者,渾言則不別。。。傳曰:項,大也”這個項也有直和大的意思。我們從工字本身上看,“工規矩也,象手持之”,工字最早的意思,就是手,拿著一大把做木工的曲尺。曲尺給人的感覺,也有“直”和“寬”。

這樣就好說明問題了,江就是給人感覺“大且寬闊”的水流。長江東去,水光接天,即“直”又“寬”。南方的雨水豐沛,水流充足,河流大都也寬、直。故而皆名之以江。

再說河,河旁的可字,可本有彎曲之意。“河”即能表示曲流水。君不見,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不正是“曲水”麽?北方河流多曲折,故而也可叫“河”,所以南方曲折的,較小的內河,也被稱為“河”,轉過了九道灣的瀏陽河,不也是稱為河麽?

五、“江”或來自南亞語,“河”或來自遊牧民族

還一些語言學家,從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提出了觀點。“江”,“河”兩個詞,都是外來語,“南江北河”的根源,是因為這兩個詞來自於南北不同民族的語言。

“江”可能來源於南亞語係—孟棉語族。現在南亞、東南亞的民族,仍然把河流讀作工(江古音工)的諧音。如越南語,河流讀作“song”,高棉語讀作“stung”,古孟語讀作“krung”,佤語讀作“klong”。在上古時期,我國的南方是百越苗蠻之地,居住著南亞語係的民族,他們本來就把河川稱作“江”。後來中原民族南下,吸收了當地的傳統,南方也就都是各種“江”了。

“河”的來源則可能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和蒙古語中河流“rool”同源。一說來自於“東夷”。也和“江”字一樣,被吸收融合進了漢語,成了北方對河流的統稱。

但是這些說法,雖有參考價值,但也有問題,孟棉語族中把河流讀作“江”,反倒可能是受漢語影響的,畢竟中華自古為天朝上國,臣服戎羌,周邊民族吸收漢語詞匯的可能性更大。至於黃河流域,自古就是華夏文明繁衍發展之地。怎麽還會用外來詞匯稱呼自己的母親河呢?

六、東北“江”的由來

說完了“南江北河”,我們再來看看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遼寧靠近關內的地區,遼河流域先秦就是燕國封地,受中原文化影響深厚。命名規則也同於中原。遼河在《山海經》中叫潦水,《呂氏春秋》中稱之為遼水,唐代以後成為遼河。遼河流域的支流也都叫河,如大淩河、小淩河、老哈河。和華北中原的情況相同。

和中原華北迥異的,是遼寧更北的地區,這些地方在古代,屬於少數民族地區,居住著肅慎、東胡等族。河流名稱,大多是少數民族語言命名的。嫩江,一說來自女真語,為妹妹河,一說來自蒙古語,青色的河。鬆花江,鬆花譯自女真語 “速末”,白色之意。烏蘇裏江,則為自女真語天王之河。牡丹江則是女真語彎曲之河。

最早漢語文書中對這些河流采取的是音譯+水的名稱。嫩江稱為那水,黑龍江為黑水,鬆花江為速末水,鴨綠江為馬訾水。

轉而叫江,是在遼金以後開始的,遼金鬆花江稱為混同江,鴨綠江有了現代的名字。嫩江到了元代開始稱為那兀江。烏蘇裏江在明代開始被稱為阿速江。到了清代,基本上東北的河流的名字就和現在差不多了。

為何在遼金時,東北江河會出現改成這麽“南方”的名字呢?

首先是遼金之後,東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遼金作為崛起於東北的少數民族封建王朝,積極學習漢文化,大量的漢民進入東北。此時,把漢族把河流稱為X水的習慣已經消失了,引進了新的稱江道河的習慣。

第二,“南江北河”給人江大河小的印象。早在隋唐時期,關內北方稱河,南方稱江的習俗已經存在。南方的江江水清澈,流量大,北方的河,河水渾濁,流量小。久而久之,到了宋遼金時代,就給了人江大河小的印象。

第三,東北水流清澈,水流大,如南方之江。帶著“江大河小”印象的漢族移民,和受漢語言影響的契丹人、女真人,看見了清波萬裏的滔滔大川,自然想到了用江字命名。東北出現了一票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1】《漢語“江”詞源考》 張洪明 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5.1

【2】《我國河流名稱變遷的規律及成因》 李小平雲夢學刊 2005.7

【3】《漢語“河”的詞源辨考》 布占廷 莊會彬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 2010.6

【4】《關於東北地區河流名稱及成因的幾點看法》 劉玉靜 朱宏斌 王然 中國農學通報 201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