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Chit 用於軍人在敵占區遇險,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求助,一戰以前就有應用。二戰太平洋戰爭把各種亞洲語言刻畫在了美軍尤其是飛行員的血幅上。之所以被稱為血幅,血表示生命,幅表示報酬或者獎金的承諾憑證,也可稱之為識別救助旗。
最近參觀了一個私人二戰博物館,在轟炸東京主題的展品中,看到了如附圖的血幅。
回到1942年初,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被襲後對日本海軍處於明顯劣勢。為了提升盟軍士氣,羅斯福總統指示美軍盡快組織對日反擊,空襲日本本土。當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雙引擎轟炸機B25受航距所限,不足以從陸基突襲到日本本土。而海軍的艦載轟炸機是單引擎的,作戰範圍更小。美軍的航空母艦也難以在沒有製海權的情況下,過於遊弋到日本近海。
海軍作戰部的參謀佛朗西斯·洛中校提出陸軍的雙引擎轟炸機,經改造後能從航空母艦起飛,經過多番測試得以證實。首次轟炸日本本土計劃由吉米·杜立德中校製定,首要目標東京,其它城市包括橫濱、名古屋、大阪和神戶。計劃由新服役的大黃蜂號航母,在企業號航母艦隊的護航下,逼近距離日本本土約450海裏的海域,讓改裝的B25轟炸機升空。這些B-25減除了多餘負重,加了副油箱。計劃轟炸任務完成後,飛往中國沿海國控區機場,如浙江衢州機場,然後加入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
1942年四月十八日清晨,艦隊在距離日本650海裏處被敵方預警漁船發現,於是決定提早放飛16架B25。 航母艦隊在收拾了附近海域的日本武裝漁船後,為了防止被強敵轟炸,遂即返航。這些B25在日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順利轟炸了目標,改飛中國南部沿海降落。由於軍事保密,事前並沒有通知中國的相應機場指引降落。其中15架轟炸機墜毀在浙江、江蘇、江西和湖南等地。飛行員或迫降或跳傘,大多數落在國軍和日軍交錯的統治區。全部75名飛行員中,3人喪生,64名獲救生還,8名被駐華日軍俘獲。領頭的杜立德跳傘落在浙江臨安縣的水田裏,被當地農民救起。另一架因油料不足,降落在蘇聯控製的海參崴。血幅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為大部分美軍飛行員生還立了大功。
展品中有一件皮夾克,是民國政府慰問飛虎隊飛行員的。背後縫有一血幅:“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 另一件皮夾克的前麵,可能是飛虎隊飛行員名字的創意。
血幅記錄的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曆史。最後再多說幾句杜立德中校。此君在東京空襲報廢所有戰機後,一度以為自己會被送上軍事法庭。結果卻是一戰成名,回美見總統升準將,最後名列上將,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