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生造了一個“非人工智能”的詞匯,主要是覺得現在流行的那啥根本沒有什麽“智能”,想指定一個更高的概念。最近想起一個我進行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探求的東西叫“般若智慧”。這不就是“非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嗎?
現在來回答標題中的問題:因為印度有追求“般若智慧”的文化傳統。這個東西你也許會查到很多解說,但基本的定義我想就是超越普通的聰明才智,更有高度的觀念和突破常規的行動方式。
一個人要在社會上成功,需要基本的技能,這些可以在學校裏學到。所以,華人父母希望子女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個路子非常正確,因為智力發展和學業進步為立足社會的基礎。但智慧、想象、創造性、領導力這種東西,則要慢慢體會、領悟、培養,需要生活閱曆,社會交際的經驗和技巧,許多父母覺得很虛,不容易下手。參與社會活動,在生活和網絡上與公眾互動,在學校上學之外的興趣愛好,都可以開發更高明的智慧,培養把握大局的能力,提升職業和生活的階層,讓人走向成才成功之路。
再回到印度人混得好的問題,第二個答案就是因為印度的修行文化。地球上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我們的祖國,一直處於文明的中心,很早就自稱為“中國”。另一個中國就是印度,因為它為地球上最有靈性的地方,許多的大修行人、大成就的人都投生此地。這樣的土地上成長起來許多精英,在其職業生涯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很正常很符合邏輯。
一個修行盛行之地,必然會產生許多有成就的修行人,這些修行人很多達不到自己的修行目標,如果來到人間,會有極大的福報,具體表現在大家看到的“混得好”,占據有權力的領導地位,或是得到非常大的名和利。這個信息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覺得不夠“科學”,而且現在網上很流行這樣的方法,不能理解對方的觀點就直接標簽為“不科學”。所以我就簡單在此提一下,讓您知道有這麽個觀點,至於有無道理,能否求證,以後再討論。
另外,我並不認同“印度人比中國人混得好”的說法。本來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善於學習吸收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先進文化,博采眾長,很值得尊重。長期受這樣的優秀文化熏陶的華人在海外的生存競爭中具有很強大的文化優越力。
所以,暑假來了,各位家長都會好奇別人家孩子會幹些什麽。我們這個暑假主要修習中華文明和印度般若。再加培訓各種生活技能。讓孩子們從小就有遠大理想,提前讀大學。我指的是《大學》、《中庸》那個《大學》。對於這邊長大的孩子來說,有點難度,不過,學多少隨意,因為《大學》需要學習踐行一生,所以沒關係。
對不起大家,以上寫的不知過於務虛過於嚴肅否? 向下看,輕鬆的來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