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誠可貴 - 比較1918大流感和COVID19的感想

(2022-01-04 13:44:14) 下一個

昨天和朋友討論1918年大流感和COVID19的比較,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很有意思。Wiki上說1918年大流感當中和之後也有很多人認為病毒的發源地是中國,另外中國也是死亡率比較低的地區之一。對於為什麽1918年大流感中國死亡率低的解釋,網上比較多的是該病毒發源地在中國,大多數中國人已經得過了,身體裏已經有抗體了,所以後來死亡率就低了。我不太理解這個解釋,如果因為是發源地的緣故,大多數中國人都感染過了,那在中國因為該病毒的死亡發生時間應該隻是比其它地區早,死亡率應該和其它地區類似吧?記載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死亡率低也許隻是因為早期死亡的人沒有被記錄在冊而已吧?

COVID19都已經發生了2年多了,這2年多,各種媒體和期刊有各種不同的報告和研究,但是這麽長時間以來,總體感覺還是片片段段、模模糊糊,沒有一個完整有體係的研究結論,各個國家的防疫抗疫政策不但在2年不斷變化,各國之間的差異也很大。這不由得讓我發問:科學界從100年以來的各種病毒疫情中到底學到了什麽?病毒學研究要攻克的難題到底是什麽?病毒學研究的發展比起其它學科的研究的主要阻礙在哪裏?

網上的資料(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the-united-states-grisly-milestone-more-covid-19-deaths-than-1918-spanish-flu/)說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率大約是2%,我算了一下COVID19到現在為止的世界範圍死亡率大約是0.07%,(世界範圍到202年1月3日由於新冠死亡人數為5,467,731(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世界人口7,917,981,900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

1918年的死亡率是100年後的死亡率30倍,1918年流感正是世界大戰時期,很多人顛沛流離,容易被感染而且得不到治療的機會。而2019年的社會基本沒有太多動蕩,所以排除1918年世界大戰因素,可能1918大流感的死亡率隻是COVID19的20倍左右。很難說這20倍裏有多少是病毒研究貢獻的結果,應該有不少是生活條件、衛生條件,食物營養和健康保健方麵的發展貢獻的。

看一下其它科技領域在100年的發展,比如電子行業,以同樣的成本從使用機械計算機到集成電路把計算速度提高了1026倍; 又比如,肺結核在美國的死亡率100年前是現在的1000倍。且不提這次COVID19抗疫所投入的成本應該遠遠高於1918年大流感的成本,這100年間的病毒科學、公共衛生、醫藥條件對於這次COVID19死亡率的貢獻卻還不到20倍。

我們帶孩子去看病,最常聽到醫生無奈的解釋就是: 這是病毒引起的,沒有藥可以治,回家扛幾天吧。這次COVID19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家庭醫生甚至醫院專科醫生都認為這就是普通的流感,每年冬天死好多人呢,有什麽大驚小怪,後來COVID19的傳染率和死亡率很明顯地超過了流感,這種聲音才漸漸消失,是不是就是這種搪塞抑製了病毒相關研究的發展呢?亦或是病毒研究比起任何其它學科有難以比擬的阻礙,那這種阻礙又是什麽呢?

有什麽比生命更重要的呢?我所在的製藥企業主要和開發治療罕見病的藥研發公司合作,研發、試生產和規模生產的成本都極度的高,可是能救活或是維持生命的人卻少而又少。我常常感歎,在貧窮土地上本可以健康快樂生活和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可能因為缺醫少藥卻因為很常見容易治療的病失去生命,然而高投資研發生產出的藥需要不停注入去維持慘淡的生命,這樣的對比是多麽地強烈也多麽無奈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owwoman 回複 悄悄話 一百年爆發一次病毒。下一次2118。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