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哲學及中西方哲學的思想差異
穀青
【導言】哲學給人的印象是一門嚴肅、刻板的學問。通常而言,幽默風趣與哲學無緣。但在文學中,幽默風趣可大有用武之地。我既不是搞哲學的,也不是搞文學的,故而能“遊刃有餘”地徘徊於二者之間:既可以在拙文中不必拘泥於嚴肅,又可以在文章中搞一點小幽默,盡管我缺乏幽默的天賦。
筆者還想說明一下的是:如上所述,我不是搞哲學的,文章中除極少的觀點出自我自己以外,大多數觀點來自國內的哲學界。所以,這篇文章充其量隻能算是一篇綜述。
本文的作者及讀者均非哲學專業人士,因此有必要先把哲學的定義明確一下,以免作者談論哲學時離了題,也可讓讀者自己意識到是否被忽悠。
哲學的定義簡單說來就是智慧之學。西方文化是從古希臘起源的,哲學在希臘語中是“熱愛智慧”、“智慧的朋友”的意思。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係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它是從理論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對理想世界的構建。故而,哲學是一門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學問。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為:哲學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羅素認為: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並受到神學與科學攻擊的是哲學。
從西方學術史來看,哲學衍生出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因為哲學領域隨著曆史的延續而不斷地延伸,並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問題的興趣改變而發生改變。
在哲學發展史上,哲學原創於日耳曼人和德國。1874年,日本學者首先用漢語“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將日本的“哲學”譯稱介紹到中國。後來,中國學者便把“哲學”這個譯名用於中國傳統思想方麵,以指稱中國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學問。再後來才有了“中國哲學史”的著作,“中國哲學”的學科也隨之建立起來。根據這個過程,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學”觀念的引進,人們以它為思維範式和框架來處理中國傳統思想,然後才有了“中國哲學史” 的概念和說法,以及“中國哲學”的學科。其實不然,“哲”字在中國起源很早,曆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早就存在於中華文化中。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就將“哲人”一詞用於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相當於西方的“哲學家”、“思想家”。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於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且,事實上,在公元前1046年前後編寫的《易經》中,中國就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在遠古時代就存在著哲學思想,隻是沒有係統化,成為一門學科。在康有為等人將日本的“哲學”譯稱介紹到中國後,哲學才在中國逐漸形成一門學科。
因為“哲學”及“中國哲學”兩個詞不是中國“發明”的,在哲學史上,中外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也沒有哲學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和文德爾班等人對中國沒有哲學的形象有著極其負麵的影響,以致法國哲學家德裏達在2001年9月在中國進行了一係列的訪問和學術交流後說:“中國沒有哲學,隻有思想”。應當說,黑格爾等人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很不全麵的,因為他們認為孔子哲學是一種道德哲學,缺乏思辨的內容。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說,孔子雖然是“中國的蘇格拉底”,但他並非哲學家,在整個東方根本沒有哲學。但是,孔子哲學並非中國哲學的全部,老子和莊子的道之思、《易傳》的形上之思、魏晉的玄理之思、宋明的道器理氣心性之思等,並非缺乏思辨性。顯然,黑格爾等人對中國哲學缺乏全麵、係統、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中國哲學觀是極端片麵的。針對黑格爾等人的觀點,一些對中國哲學有深入了解的西方學者提出了與之完全不同的中國哲學觀。
在西方學者中,認同中國哲學、以“中國哲學”為哲學者大有人在。早在17、18世紀,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西方學者就開始以西方哲學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哲學”,以西方哲學的範式來詮釋中國哲學,並寫出了西式的《中國哲學》著作。
早在中國使用“中國哲學”的概念以前,西方學者就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哲學”這個詞了。意大利學者利瑪竇(1552-1610年)用過“中國哲學家”一詞,並認定孔子是“大哲學家”;意大利哲學家維科(1668-1744年)用過“孔子的哲學”一詞;法國哲學家馬勒伯朗士(1638-1715年)也使用過“中國哲學家”一詞,並著有《一個基督教哲學家與一個中國哲學家的對話》;比利時學者衛方濟(1651-1729年)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一詞,而且還以拉丁文著《中國哲學》(1711年);曼肯尼著有《中國哲學史》(1727年)。萊布尼茨(1646-1716年)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哲學》一文中,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 的概念,並認為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一些是“中國哲學”的著作。德國哲學家沃爾夫(1679-1754年)認為,早在17世紀前的幾百年間,西方世界就讚頌著“中國哲學”,他還提出了如何研究中國哲學的問題。狄德羅(1713-1784年)為《百科全書》專門撰寫了《中國哲學》一節,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概念,而且勾畫了中國哲學簡史,闡述了自己的中國哲學史觀。黑格爾(1770-1831年)雖然以自己所劃定的哲學領域而對中國哲學有非議,如認為中國哲學不屬於哲學史等,但他在談論哲學史時卻無法回避“中國的哲學和宗教”,要談孔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易經》哲學。由此可見,在中國學者之前西方學者就已經普遍使用“中國哲學”概念,兩者之間的時間差距至少有三百年,盡管“中國哲學”一詞不是中國“發明”,而是“舶來品”。
下麵談談中西方哲學的思想差異。
中西方哲學的思想差異是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從文化的差異來說,中華文化屬於精神層麵較多,主導思想是跟著感覺走,個性上喜歡內斂。中華文化更重視群體利益,體現在社會管理中喜歡集中;西方文化對物質方麵要求很多,喜歡科學,因為科學能推動物質文明發展,個性愛好張揚。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體現在社會管理中更注重民主。所以,中國哲學思想更注重感性和經驗,用玄思的手法去加強感性。西方哲學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學的方法去闡述理性。
中國的哲學思想是讓人往後看,因為我們的先哲們明白人類的發展每往前走一步就會有危險。而形成對照的是,西方的哲學思想是讓人一直往前看,講求發展。這種中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使得中國人的思想比較保守,而西方人卻富有創新精神。
中西方的哲學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漸漸形成了迥然相異的文化精神。從總體上來講,中國哲學思想上體現出來的傳統中國文化,非常注重現實性道德修為和建功立業,主要強調學以致用,從哲學上說就是有實用主義的傾向。而在西方哲學思想上體現出來的西方傳統文化,十分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識,主要強調學以致知,在哲學上它往往表現為具有一種超越現實生活而遨遊於永無定論的形而上學問題的傾向。
前麵說過,哲學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每一個現世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哲學在思想觀念上有一定的超脫和先進等特點,也許這正是中國人沒有像西方人那種“學以致知”和“為學術而學術”的求知態度的原因所在。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中國哲學由始至終都追求著實用性,而且中國哲學和政治有著太密切的關係。所以有人認為,西方人比中國人更適合搞學術,中國人比西方人更適合搞政治。
中國哲學思想讓人們在各方麵的學習上少走許多彎路,但是最終正是因為我們少走了一些彎路,導致中國人缺少西方人那種尋根問底的學習精神。中國哲學思想留給民眾的是完完全全中國化了的哲學思維方式。比如說 “中庸”,這個思想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著人們的思考模式,同時還影響著中國人做人和做事的過程。
科學的邏輯性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主流。邏輯與哲學結合在一起,對於後人學習和理解哲學提供了很大的理論幫助和方法上的啟迪。西方哲學剛開始時並不重視實踐,一直都是關注天上的事物,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這個觀點將才西方哲學“從天上拉回了人間”。蘇格拉底的“是什麽、為什麽”的提問模式,為後來的西方哲學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以致尋根問底的學習、思考方式成為了西方人的習慣:瓦特看到鍋蓋跳,就會追究為什麽,因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看見蘋果掉地,也追究為什麽,因而導出“萬有引力”定律。
中西哲學思想的差異,還主要表現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正是由於思維方式上的不同,使中西哲學各自發展成帶有自己鮮明的傳統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哲學思想。盡管中西方哲學的思想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們並沒有優劣之分,隻能說在某些特定的領域裏,中西哲學思想的特點不一樣、作用不一樣,不能在肯定一方的同時而全盤否定另一方。
有學者認為,中西方哲學的思想差異主要原因是文字的不同,由此導致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以致產生截然不同的哲學思想。
人類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多個地區的人類都有自己的象形文字。到後來,他們把象形文字通過符號來表示,出現了符號語言。那時由於沒有統一的國家,文明初期的人類交流成了很大的問題:當兩個地方的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用符號語言來表達,為了讓對方明白講述人在講什麽,講述人表達的時候必須要有邏輯的陳述。語言的邏輯表達方式就會產生邏輯的思考方式,進而產生邏輯的哲學。西方科學的產生與邏輯的哲學密切相關。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科學家在那個時代其實是哲學家,因為他們研究數學、物理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證明哲學的問題。
再看一下中華文化。由於從商代甲骨文的時代起中原地區就是相對統一的國家,人類交流不存在問題。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統一文字後,中國的文字發展方向基本定型。中國的文字也是由象形文字發展來的,而且中國的象形文字從古代的發明一直沿用至今,其間並沒有符號語言的變遷。因為象形文字的一大特點是直觀,每個字都有它的圖像意義。所以,中國語言的表達方式不用講求邏輯對方也能明白。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其中沒有邏輯,隻是幾幅畫麵,我們就能理解語句中的意思。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有很多東西是不講究邏輯表達的,而隻是講意境。
導致中國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差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不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關於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異同趨勢,胡適曾經預言:文化具有同源性,因為文化都來自物質生活,從物質生活發展起來的,並延伸到精神。物質需求的相似性,決定文化的趨同趨勢。所以,中西方哲學思想也會隨著時代的延伸、文化的發展而逐漸趨向類似和統一。
(寫於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