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王容芬傳奇》

(2021-03-06 14:18:33) 下一個

詩二首                  

一、《王容芬傳奇》

華夏有奇女,自幼父早亡。母薪月十三,兄妹相依傍。簞食在陋巷,從無新衣裳。

十六資優異,保送大學堂。同窗皆富貴,德語係專長。六六年十九,被擁任班長。

北外四年級,識見不尋常。問君何能爾?鑒史知方向。文革旌旗漫,恰似納粹樣。

戎裝煽暴力,少年俱癲狂。八一八誓師,京城變屠場。容芬心如焚,決意懟強梁。

四顧眾皆醉,探索路茫茫。欲覓同道友,約會葉誌江。名校優秀生,典範令人仰。

寄柬至清華,誤遇宵小藏。一番肺腹語,竟遭告密謗。憾無友同行,凜然孤身抗。

投檄問統帥,直斥甚荒唐。宣言退團去,誓不為虎倀!昔有陳天華,蹈海醒四方。

後繼王容芬,奮敲警鍾響。吞服絕命藥,勇向使館闖。惜哉半途倒,被捕陷牢房。

搶救在病床,昏迷呼誌江。閨蜜情難抑,代友細尋訪。誌江悉真相,猶疑懼不往。

羞煞男子漢,豪傑是女郎。刑訊逼主謀,“拉赫美托夫”!“北外一教師?”獄卒喜過望。

容芬笑難止,獄卒怒且狂。牢房即煉獄,鐐銬和血淌。難友似轉蓬,死生尤家常。

捆綁如牲畜,啃食伏地上。翻書靠舌頭,學業堅不忘。係獄十三載,勤思勝課堂。

縱受千般辱,百煉成純鋼!風狂總有盡,正義終得張。容芬出牢獄,矢誌補天殤。

譯著連連發,篇篇啟蒙方。投書總書記,改革熱衷腸。緣何“一根筋”?靈魂真高尚。

知行永合一,中華偉脊梁!

“拉赫美托夫”是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著名小說《怎麽辦》中塑造的“真正的人”。

二、《星光》

內核熾熱始發光,天空微微一點亮,待得旭日東升時,隱然含笑聽雞唱。

(2021.3.5.)

[附錄]   王容芬,(1947年-),中國旅德學者。

66年王容芬寄信給清華著名學生葉誌江,約其見麵。豈料葉此時不在校,信被他人拆閱。拆信者假冒葉誌江赴約。容芬不知有詐,誤認來人即葉誌江,向之傾訴自己對文革的懷疑憂思。此人記錄她的言論,向上告密。至使公安啟動逮捕。

      王容芬學生時的照片

1947年出生於北京海澱,童年在海澱培元學校讀小學, 1957年考入北京101中學。 1962年入讀北京外國語學院東歐語係德語專業。1966年8月18日 參加天安門廣場毛澤東接見紅衛兵的活動,認為“和希特勒沒什麽區別”。 9月24日,她給毛澤東寄出一封署名“退團信”,信中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場群眾運動,是一個人在用槍杆子運動群眾。”並鄭重聲明:“從即日起退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她在信寄出後,在蘇聯大使館附近服毒自殺,但被送公安醫院搶救過來,隨即遭到逮捕。 直到1976年1月,她才被判處無期徒刑。1979年3月被平反,無罪釋放。 後被費孝通先生推薦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從事翻譯研究工作。1989年6月,旅居德國。 翻譯有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

1966年8月18日, 北京外語學院德語專業四年級19歲學生王容芬,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紅太陽”接見百萬紅衛兵的集會。 她沒有迷醉和狂熱,而是將眼前景象,與納粹德國行跡對比無異,悲哀地想:“這個國家完了!這世界太髒,不能再活下去!” 9月24日, 她具真姓名真地址,給毛澤東主席寄出退團信,如下:請您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想一想:您在幹什麽?請您以黨的名義想一想:眼前發生的一切意味著什麽?請您以中國人民的名義想一想:您將把中國引向何處去?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場群眾運動,是一個人在用槍杆子運動群眾。我鄭重聲明:從即日起退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近期照片

對毛澤東,王容芬始終以“您”尊稱。

她又用德文抄寫此信,帶在身上,買了四瓶DDT殺蟲劑,來到蘇聯駐華使館附近,服毒自殺。 她想讓蘇聯人發現她的屍體,把她以死反抗文革的消息傳出去。 那知未及斃命,被北京公安醫院救了過來。關押十年後,判無期徒刑。1981年王容芬33歲, 終獲無罪釋放後, 被曆經坎坷古道熱腸的的費孝通先生推薦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從事研究工作,後來成為著名的研究韋伯思想的專家,譯介了大量德文社會科學名著, 包括這本馬克斯•韋伯的“儒教與道教”到中國,1989年6月她前往德國定居。

王容芬的命運有三個令人驚歎之處:

一是在舉國癡狂之際,竟能獨具慧眼以不怕死的勇氣戳穿“皇帝的新衣” ;

二是竟能堅強並幸運的活下來,目睹“文革”的破產,按當時“標準”,王容芬如果被執行了死刑,決不令人吃驚, 林昭、遇羅克、張誌新、李九蓮等都因在揭穿過“皇帝新衣”而被處以死刑,許多人聽了王容芬的故事, 先入為主地斷定她已經“壯烈”了。

三是王容芬受盡非人折磨之後,精神竟沒有崩潰,而能在理性嚴謹的學術領域中取得巨的大成就,以一顆平常心麵對餘生。

說到中國的文革,說到反思文革, 我們除了不能忘記林昭、張誌新、遇羅克、史雲峰等等勇於獨立思考、勇於堅持真理直至獻身的先驅者,我們無論如何還不能遺漏和忘卻一個人,她就是文革之初年僅19歲的女大學生 —— 王容芬。

張誌新等因主流媒體曾有過報道,  知道他們的國人自然更多一些。

而王容芬,因種種原因,似乎未見主流媒體有過什麽報道,隻有個別作家曾寫過專門的文章報道她的事跡,而且也未見發表於主流正規媒體,知道她的人顯然少得多。

筆者算是比較關注建國以來尤其是反右運動和文革等曆史研究的,但也隻是近兩年,才在無意中關注到她 —— 王容芬,一個現代版秋瑾式的女傑 —— 但與秋瑾有著很大不相同 ——大約最相似的就是都明知要毀滅, 卻拚命地撲向熊熊之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