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

由金融投資到財務自由,由財務自由到生命自由。
正文

ZT 也談陳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

(2022-06-26 15:19:59) 下一個

也談陳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 

作者:白沙碧水

太極拳大家陳伯祥先生

針對大架、小架哪個是陳王庭之原創的傳統拳,不僅在陳家溝,乃至整個陳氏太極拳界爭得不亦樂乎。陳家溝三百年的良好傳拳風氣早昨日黃花,門派成見嚴重阻礙了太極拳的全麵傳承,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負麵影響。為啥要爭?利益所在!

小架和大架先後的考證。現在出版的太極拳書籍中,有不少人雲亦雲的說法:小架是陳有本創編的,大架是陳家溝的傳統拳,還有的說大架是陳長興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戰和抗戰後逃難去的陳家溝村人,按照他們的說法:小架最接近陳王廷的原創拳。其中有說服力的證據是,曾跟陳發科學拳多年的陳西照大師回憶說,當年發科公曾對他講小架在先,大架在後。

當年陳立清為求證此事,親自拜訪楊露禪後裔楊振鐸,問當初楊露禪跟陳長興學的是大架還是小架,楊振鐸答:小圈(小架)。楊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練小架產生的。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楊氏太極拳是接近於陳氏大架,還是陳氏小架?另外,楊氏太極,現在有大架,中架,還有小架,還有楊氏老六路等。陳王廷原創拳可是五路拳,五路炮錘的。如果楊氏不是源於陳氏小架,楊氏的那麽多拳架和套路,難道都是楊露禪通過陳長興那一路拳創出來的嗎?這事好像沒聽說過!

解放之前,陳溝大部分人練的還是小架,僅耕耘公一門習練大架。文革時期,陳式太極被列為“四舊”,傳承人成為批鬥對象,尤其小架傳承人們大都成份不好,被遊鬥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蟬,朝不保夕,談何練拳教拳!大架代表陳照丕頂著被上綱上線批鬥的壓力,毅然培養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剛在內的大架人才。

陳家溝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陳照丕傳下來的老架拳架。陳發科的新拳架經陳照奎回陳家溝有所傳授。洪均生和馮誌強等陳發科弟子的拳架與也與陳家溝的大架差別很大。從走勁行架的特點上看,楊、孫、武、吳、趙堡等更相似於陳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沒有陳照丕,就沒有陳氏太極拳老架今天的繁盛,在此諸位練老架的務必誠心感謝。但是,陳照丕一不該將陳有本所著的《太極拳十大要論》《打手要言》等篡改為陳長興所著(仍有陳有本原作為證),以致後人以訛傳訛;二不該丟失陳鑫的《太極拳圖畫講義》原著手稿。其實真正得到陳發科真傳的就2人,一是陳小旺的父親陳照旭,還有一個陳茂森,但他們都沒傳人。

現實是一個玩笑:當代一些大架太極拳代表們都一致著書說明大架先於小架,陳氏祠堂也這麽銘記,包括裏麵的先世塑像的位置主次都弄顛倒了,所繪的太極拳圖也主次顛倒,有關小架的傳承內容用的筆墨更是吝嗇。

小架(即陳氏傳統的拳架),曆經300年來的錘煉,理論完整,技術臻善,雖經“破四舊”“文革”浩劫,依然得到穩當的保存和傳承,陳鑫的《圖說》理明法備,成為所有門派太極拳的學習寶典。大架作為中途一分支,尚無形成文字的理技體係,尤其至陳照丕晚年回村教拳時期,老架的高層技術幾乎堙沒。文革後之所以選擇推廣大架而不是小架,其一是由於陳照丕前期在村內的推廣,當時的年輕人大部分跟他學大架;其二是小架的幾個代表都還是誠惶誠恐,不敢出頭,不敢與大架的代表們抗爭。但是,陳溝人們心裏都還是最清楚不過了。文革的時候又是誰白天在批鬥小架的宗師,晚上卻又逼人家教拳?

到陳照丕時期,老架出現了斷代。就連陳照丕本人,村子裏有“他不會推手”之說,所以後來四大金剛求學於陳照奎,他們學到了多少東西暫且不表,但看與陳瑜的拳架相比,功夫層次相差不少。這是他們不願意說的事。後來就轉向學習小架,這也是四大金剛開始拉開距離的轉折點。

他們誰也不聲張各尋拳師,悄悄學習,收獲各異。小架成了爭搶的寶貝,有人為了獲得小架“真經”,甚至政治和武力並用,批鬥和抄家手段都用上了,結果還是徒勞。直到現在,老架的技術層次還是殘缺的、粗糙的,廣泛的技術問題有:象“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屈膝鬆胯”等基本的要領都練錯了;練拳多年不知何為內功;出現膝蓋疼、腰腿疼、胸肋悶等負作用。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30年,大架(老架和新架)在全國遍地開花,極為盛行。人們一提到陳氏太極拳,就等於是大架,認識小架的寥寥無幾。而外麵人學的拳架也越來越偏離“功夫和技擊”的主題了,流行於娛樂和表演。所以,大部分人學到的,都是身子亂舞,作勢作態,外行人看得眼花繚亂,實際是毫無內涵,腹中空空。包括馬雲、郭廣昌、吳京等,他們練的拳架,表演娛樂還是可以的,他們是否能達到“理明法備”、修身養性的層次值得懷疑。

小架是陳氏家族真正的傳統拳還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證據:陳家溝有“五層功夫五套拳”的傳統拳法,目前仍然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架拳家庭內部嚴格傳承,小架拳到現在還是5路拳,我們在網上能看到4路。而大架自陳耕耘以來一直就是兩套拳:一路和炮捶。

因為小架精細,要求靜有形、動有法,一招一式必有理有法,講究內在的、無形的心法,而你練太極拳不正是要學習這些東西嗎?你若掌握不到這些核心要領,又談何功夫?談何悟道?大架粗糙,淺顯外漏,陳家溝村人稱其為“馬房架”,小架理法高深,村人稱其為“書房架”,不是沒道理的。

各種武術套路、拳架,本無優劣之分。但看其中有無內涵,拳架之層次高下就立見分明,習拳者有無收獲、有多大的收獲不問即知。小架所傳的“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寧進不退,下在上先”等很基本的入門要領,許多練大架的聞所未聞,很多年仍然不會功夫,甚至練出一些病症,就是直接證明。有人曾說,陳發科的功夫造詣名震京師,晚年時回到陳家溝,看到陳克忠練的小架拳後,大為歎服,震動很大,說自己“走了大半輩子彎路”。大架傳承至今,因為沒有係統的理論支撐,以及曆史時政的影響,傳承人出現斷層,技術丟失嚴重,甚至後來發生了陳氏家族邀請外姓人馮誌強來陳家溝傳授大架太極拳的荒唐事。

現在練大架的代表傳人,即使有人想練小架,遺憾的是,時代不同了,當今商業化時代,小架的傳人們抱著葫蘆不開瓢。畢竟,在陳家溝,族內的大架和小架無言的利益衝突已經積淤成鴻溝。

另外,練拳打拳,習慣對人的影響與製約力也很強大。打個比方,長期喝慣假茅台酒的人,你突然有一天給他喝真茅台酒,他會說是假的,太極拳亦複如是。小架的外形樸實無華,幹淨簡潔,毫無娛樂性成分,所以,習慣於大架的拳友,初看小架,常常不以為然,甚至排斥。因為他們看的是外形是否漂亮,也有人出於利益,詆毀小架,誤導拳友。

在當今非尚武時代,大部分人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保健養生、修身養性。都知道太極拳保健養生效果好,能懂其理習其法者,寥寥無幾。所以,練拳,要練個明白,要掌握其內涵,一靜一動,皆有法度,皆有妙境。

對於太極拳的"架式",陳氏族人容易達成共識的說法是:陳王廷創拳後的很長時間裏,陳氏太極拳隻有一種架式。陳氏十六世陳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被譽為武林聖典,覽遍全書並沒有陳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但其中的拳譜皆為"小架"拳譜。當年殺"大頭王"的陳仲甡、陳季甡是陳有本的侄子,陳鑫是陳仲甡的三子,他們都是小架傳人,所以筆者推測《陳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於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

陳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曆史上可能陳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盡快入門,把走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氏族人公認對大、小架的分化起著劃時代作用的關鍵人物是陳有本,根據《陳氏家乘》記載,陳有本的父親陳公兆"學術純正,名士多出其門",陳有本及胞兄陳有恒"均庠生,習太極拳。有本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豐度謙衝,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有本門人陳清平、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陳耕耘亦師事焉。清平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罩山。有綸傳李景延、張大洪"。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陳公兆、陳有本父子皆武學造詣深厚,弟子名家輩出,有本之藝顯然是得到父親真傳,並且在陳有本之前小架已經存在。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論體係和嚴格有序的訓練方法,被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因為傳承者多有文化,因此又叫"書房架"。

陳氏十五世陳耕耘為了隨父走鏢謀生,因其父陳長興終年護鏢在外,並無時間教導他練拳,耕耘遂求教於族叔陳有本。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陳有本除保留頭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發力,將拳的架型給予放大,有本親自輔導,耕耘苦練,二人共同商討、鑽研,創編了一種新的架型,陳耕耘苦練一年有餘,終其所成,形成了一種走大圈的新的太極拳之架型,從此為了和頭套十三式以及傳統小圈的練法打法有所區別,就產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說法。陳耕耘將這種架型在其家族中傳授,傳到其孫陳發科,1928年發科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將此架型公布於世,後人為了加以區別,將以此走大圈的練法打法之架型叫“大架”,將走小圈的傳統練法打法稱為“小架”。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傳人有不少人也會"大架",並堅持認為陳氏太極拳隻有一套,並無"小架"和"大架" 之分,隻是練法不同。而"大架"傳人則宣揚"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舍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稱為新架(現在稱小架)",這一觀點寫在了在陳氏家廟內的太極拳起源說明中,因此流傳很廣。然而有趣的是,在修建家廟過程中產生的宗族事務理事會中傾向小架的力量占大多數,雖然對此心中十分不認同,卻無可奈何,顯示了當代"大架"傳人在陳家溝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和較為強勢的話語權。

陳伯先

不過"小架" 傳人隱忍的態度是值得推敲的,據說剛開始辦武術學校時,官方的體育管理部門也了解到陳家溝太極拳存在兩種架式,曾征求意見,究竟教哪一種。對於這個問題家族內部也有爭論,當時陳伯先(大、小架均練)提出 "大架在朝,小架在野"的建議,於是太極拳學校對外隻教授"大架"。

在一次家族內部論拳的小聚會上,陳伯先意外發現陳鑫的徒弟陳克忠"手高"(在此之前陳克忠從來沒有在眾人麵前展示過自己的功夫),他喜出望外,為了使陳家溝小架後繼有人,他就極力動員陳克忠出來教拳,在此之前村內僅有陳伯祥隨他練拳,陳伯先當時白天在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和教務工作,晚上到陳克忠家裏張羅,自己也積極學習小架,那時在村中形成了"小架"和"大架"共同發展的局麵,可是好景不長,陳克忠因為富農的成份屢遭批鬥,這一次教拳更是罪加一等,1966年剛剛58歲的陳克忠因為傳授太極拳而死於這場政治運動之中。同時期教練大架的陳照丕也被批鬥,以至於差點兒投井自殺。

由此可以看出當太極拳成為一種可以市場化的文化資本時,宗族精英內部的博弈便脫離了原先技術互動的範疇,盡管他們曾經共同經曆過災難。但"大架""小架"雙方都存在戒心,有時候甚至發展成敵意,尤其是處於相對強勢的"大架"一方不僅故意回避"小架"的存在,還通過官方的途徑,強化所謂"掌門人"概念,由於最後出現多個"掌門人"的局麵,因此各自前麵又加了"正宗"兩字,據說還有官方頒發的確認證書。以"小架"居多的家族理事會對此雖不滿又無奈,他們認為陳氏宗族曆史上隻有依據輩分推舉的族長,從來沒有掌門人之說,所謂"正宗掌門人更是無稽之談。雖然多數"小架"的習練者堅持"不賣拳"的傳統觀念,可是站在陳氏族人的立場上他們又對開拓"市場"表示了某種程度的理解,這或許也可以看作太極拳市場化中對傳統關係和信念的一種消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