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唐伯虎為追秋香,為進華府,買身為奴的故事嗎?
沒錯,買身為奴,就是成為奴隸。
中國的明朝和清朝都存在奴隸製度。
奴隸社會地位低下, 在法律上,他們有時甚至被視為牲畜。 而奴隸的身份通常是世代相傳的,奴隸的子女,依然是奴隸。
奴隸的來源多種多樣,有戰俘,在軍事衝突中被俘虜的人可能成為奴隸。例如,1381年,爪哇曾向明朝進貢300名黑人奴隸。有罪犯,在明朝時期,一些被處以宮刑的罪犯的家屬會被沒為奴隸。1460年,明朝鎮壓苗民起義後,曾將1565名苗族男孩閹割,其中329人死亡,幸存者則被變成了太監奴隸。
還有的就是欠債,人們可能為了償還債務而將自己或家人賣為奴隸。唐伯虎的故事,就是基於這一類型。
還有些人會被綁架並販賣為奴隸。
在由滿族統治的清朝,漢人被滿族人奴役的情況有所增加。這些奴隸通常被稱為“包衣”,是滿族主人的私人依附者。其中一些包衣甚至可以獲得較高的地位,並領導其他漢人奴隸。
比如曹雪芹的先祖,就是滿人的包衣。
除了滿族包衣之外,傳統的奴隸形式仍然存在,其來源與明朝類似。
奴隸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包括家務勞動、農業勞動,有時也從事一些技術性工作。
在某些情況下,奴隸可以積累財產甚至結婚,但與自由人相比,他們的權利受到嚴重限製。
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農民群體,像其他一些地區那樣的大規模種植園奴隸製並非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多種因素促成了正式奴隸製的衰落,包括經濟變化、社會壓力和政府的努力。
1909年的正式廢除標誌著重要的進步,但奴隸製在某些地區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
奴隸也有起義的例子,比如明末,在江南就發生過奴隸起義,家奴殺死家主,徐霞客一家,就是被家奴造反滅門,隻有幾個人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