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文化中,為何“大一統”深得人心?

(2025-01-19 05:41:54) 下一個

在中國文化中,“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這絕不是近現代才有,更不是中共洗腦的結果,這是古而有之。

大統一不是中國人的天性,也不是統治者的喇叭喊出來的,它是無數中國人用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總結出的真理,是先祖賦予後輩們的寶貴曆史底蘊。

1.大一統思想發展的脈絡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徐彥疏:“王者受命,製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係於周天子。後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真正係統發揮《春秋》大一統思想的是西漢之董仲舒。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這是說,大一統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變的。有了大一統的國家,必須具有適應這種大一統國家的統一思想,隻有上下統一,才能保證法製號令規章製度的暢行。

陸遊至死還惦記著國家的大一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追求大一統,中國人的一種信仰。

2.大一統的好處和必要性

即便大一統千千萬萬個不好,有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打仗少,老百姓活下去的概率更高,因為中國所有不大一統的時代全是血淚史,因為分裂會死人,死很多很多人。

中國漢末割據到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的教訓最為慘烈。184年黃巾起義之前,東漢還有5500萬人。到了280年,晉滅吳時,隻剩下1000萬人了。

八王之亂雖然亂,人口也還有增長,但主要是來自北方內遷的人口。從184年黃巾起義到628年唐朝統一戰爭結束,一共445年。

這445年中國的人口從來沒有達到過184年的時候。期間有西晉和隋短暫的統一,還有較長時期各個地方政權的人口恢複時期,至貞觀二年(628年)時,全國隻有290萬戶,1000多萬人口,與西晉統一時相當。

具體地講,大一統因以下原因,在中國實屬必要:

1)治理黃河水患,超越了單個地方政權的能力,需要一個大一統政權居中協調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疏鬆的黃土大量被地表水帶入河流,這導致黃河中下遊泥沙含量非常大。根據《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誌》的記載統計,西漢時黃河在下遊兗州段共決口8次。決口的原因,除了氣候因素以外,主要是黃河中遊植被的破壞。實際上,黃河越往後,其泛濫越頻繁。

據統計,在唐朝289年裏,發生水患的年份 (次數)為 51年,大約就是5年一遇。隨後的五代和北宋期間,公元924年~1120的197年間,黃河水患非常嚴重和相對嚴重的有154年,占總年數的近8成,其中非常嚴重的有80年,幾乎是兩年一遇。

這麽頻繁和大規模的水患,導致黃河治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不是單獨某個州郡所能完成的,必須集全國之力,有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作保證,才能付諸實施,見到成效。

假如中國境內像歐洲那樣多個小國並立,那麽以黃河的脾氣,位居黃河下遊的國家,不用別國來打,自己就將被黃河折磨死了。

2)對抗局部大範圍的旱災,也必須依靠災區之外的力量才能解決

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降雨集中在夏季,而且地區分布也極不均勻。如果一個以上州郡範圍的地區遭遇了旱災,那麽以其本地的積蓄力量是無法度過這種災難的。有一個統計數據,史書有記載的水旱災害,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一共發生了1621次水災和1392次旱災。

再以唐朝為例,據統計唐代共發生旱災210次,平均約1.38年就發生1次。這時,朝廷的統一調度救災就非常重要。唐廷會提供實物救助、種子和生產工具賑貸、蠲免賦稅和徭役、調粟賑民等救濟幫助措施,幫助災民度過難關。

3)儒家士人的推波助瀾

自從董仲舒把法家陰陽家的觀念雜糅進儒家思想,使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士人一躍而成為國家的主要官僚集團成員。儒家階層的利益從此與帝王直接連在一起。

而且,儒家有一個特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一旦遇到多個政權並立爭雄的時候,儒家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儒家積極鼓吹大一統的觀念。隻有大一統了,統治階級才會重視儒家,才會興起文化事業等,儒家才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

4)地理環境特點,中國是群山和大海環抱的一個整體,必須大一統才能獲得安定

中國就是被高山和大海環抱的一片樂土。

中國的東麵和南麵是大海,這在古代是天然屏障。中國的西南是橫斷山脈、青藏高原,這也是天然屏障。中國的西麵是帕米爾高原,北麵是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在古代這些都是天然屏障。一片天然屏障圍繞的土地,就是中華大一統政治的舞台。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割裂帶來的問題,最終秦實現大一統後予以解決。秦朝采取的一係列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措施,進一步樹立並鞏固了大一統觀念。漢朝儒家地位獨尊,對大一統觀念推波助瀾,從此中國人對大一統形成了精神依賴。

大一統讓中國在政治上整齊劃一,經濟製度和思想文化上高度統一,也讓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勢效應。

3.國外的大一統

世界上麵積比較大的幾個國家,像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除了中國之外,上述國家大多曆史不長,或者人口不多,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隻有中國是曆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大一統國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不想大一統,從近日熱炒的關於川普關於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言論可見一斑。

美國當初為什麽從邦聯製變成了聯邦製?

歐盟建立的思想基礎是什麽?

莫迪為什麽拿印度教做文章?

所以,“大一統”思想,從來就不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而是各國社會與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在這個問題上發展得最為完善,而歐美、印度還處於落後蒙昧狀態。

印度在21世紀的今天,還在試圖用印度教來完成社會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

歐洲經過無數次戰爭,現在才建立起一個脆弱而鬆散的集合體。

美國建立時聯邦政府幾乎沒有什麽權威,經過200多年的演變,才發展現在這個局麵。

4.大一統的現實意義

因為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所以每逢亂世的從政者無不以統一為最大的功業,每個分裂時代的帝王將相大多都希望自己能實現統一,換言之爭正統。但曆史上,能夠真正實現統一的畢竟是少數。中國人的統一思想也會把執政者們帶入另一個思維,那就是徹底的消滅對方實現自我意誌為主導的統一。不管是北方的南下還是南方的北伐,也不論是中共當年的解放以及蔣氏父子的反攻大陸,多多少少都是這個思維的反應。相互之間即便有和解,也幾乎都是緩兵之計,主體始終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維。這種思想有時候的確有些殘酷,但的確也造就了統一和一批英雄豪傑。

現在的中國實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空前的強大,但是國家還沒有統一,那就是台灣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台灣人自李登輝以來動不動就說要台灣優先,什麽台灣的未來要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即便是溫和派與藍統派都會對大陸有這樣那樣的誤解和偏見。可是他們為什麽不想想大陸十四億人的想法。台灣問題的解決和國家的統一的確要考慮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的意願,但歸根到底是兩岸所有中國人的意願所決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