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遼金元三朝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2024-09-18 06:52:15) 下一個

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叫做“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句話。

崖山位於廣東省江門市的崖門鎮,在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當時南宋的軍隊與蒙古的軍隊在崖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戰。最終陸秀夫背著年少的皇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南宋亡國。中原漢族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少數民族所征服,崖山之戰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先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最終崇禎皇帝自己在煤山自縊而死,一些諸臣從死,明朝滅亡。吳三桂同年四月歸降大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農民軍,並跟隨清軍入山海關。清軍迅速占領中原和江南,要求漢族男子剃發,留滿族發飾和穿滿族服裝,還宣布: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命令。然而無數的江南人不為所動,為自己一身傲骨不肯易服易發,不肯投降清軍,最終造成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劇。

漢族又一次被北部遊牧少數民族統治。雖然明朝滅亡了,但是朝鮮的李氏王朝自認為“小中華”,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叫做“崇禎後xx年”,使用了很長時間。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大致意思就是說宋朝和明朝滅亡以後,華夏文明出現了斷層,或者說中華文明已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存在了。但與宋朝同期,占據大量國土,與宋有千絲萬縷的遼、金兩朝怎麽算,其後的元、清兩朝怎麽算,這些朝代是外國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是誰說的?就至關重要了。很多人可能認為是我國一些士大夫提出來的,其實這句話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日本專家提出來的。這就看出來當時日本人的用心險惡,為了能徹底打破壓國人的心理防線,拋出這樣的觀點,可謂非常的荒謬,所幸我們的骨氣沒有丟,憑借上下一心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無論宋朝滅亡,還是明朝滅亡,華夏文明都沒有出現斷層,反而華夏文明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把蒙古族和滿族同化並吸收了遊牧民族的文化,使之變成了中國的實實在在的少數民族。並且無論元朝還是清朝,都把北京作為首都,都是我國曆史上的正統朝代,不僅華夏文明沒有出現斷層,反而出現了更好的發展。

1.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為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獲曆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載逾四千年的中國曆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且統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五史,比二十四史增加了《新元史》或者《清史稿》。二十五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計入《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書。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正史”一名,始見於《隋書·經籍誌》,當乾隆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由“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學術界則一般奉《清史稿》為“二十五史”之一而摒除《新元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成“二十六史”。

1.遼金元各朝如何看待該朝和中國曆史

中國曆來有修前朝曆史的傳統。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初,依仿漢人製度,設立監修國史官,並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曆》、《實錄》等。遼代曾先後四次撰修實錄。

金朝建立後,很注意總結前朝的興衰得失,著力修撰《遼史》,前後撰成兩部《遼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統年間(公元1141 - 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後由蕭永祺完成,此《遼史》有紀三十卷,誌五卷,傳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金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誌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

元朝建立以後,由於正統之爭,遼、宋、金三朝的曆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詔修遼、宋、金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決定遼、宋、金皆為正統,並組織了漢族、畏兀兒族、黨項族、沙剌班(漢名劉伯溫)、蒙古族的史學家等多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後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修三史的都總裁官是右丞相脫脫,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製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讚、表、奏皆他屬筆。

《元史》是係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朱元璋下令編修《元史》。

由於明代的《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後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後來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的《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對成吉思汗至蒙哥時期蒙古經營西域的內容、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情況等,記載得比《元史》詳細。《新元史》還糾正了《元史》的錯誤。

3. 遼金元各朝如何看待中華文化

在遼金元統治中原後,都對漢文化有著不同的觀點看法,但無論三朝對漢文化抱著怎樣的態度,他們都在對漢文化進行學習,包容,發展。在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時也帶著漢文化的不斷發展。遼金元三朝的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不斷發展的結果。是多民族共同創造了這一地區與時段的文化與社會的繁榮

遼金元三朝時期,由於燕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這一地區以漢文化為主流的多民族文化的繁榮。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態度,變化及影響。但漢文化一直都在這一地區發展。

A.遼朝

契丹民族早在唐初,便同中原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濟聯係。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不斷的受到唐風的熏習,因此在其建國前便已出現了漢化趨向。

遼朝統治者在建國初,即詔立孔廟、親祭孔子、設掌養士‘翻譯刻印了《論語》《五經傳疏》等書。

遼朝政權建立前“本無文字,惟刻木為信”。耶律阿保機命漢化程度頗深的契丹族學者突呂不等人增損漢子偏旁部首。

遼朝在遷都中京後,也效仿中原唐宋的做法,行科舉,開科取士,所試內容,也以詩賦為主。吸收有才華的番漢知識分子入仕參政。聖宗還大張旗鼓地召賢納士,以示朝庭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如《遼史.聖宗紀八》記載: 太平五年(1025年) "十一月庚子,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此後,各地爭相效尤。

儒家學說強調君臣大義,倫理綱常,主張尊王,維護大一統,成為曆代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除此之外,漢文化在遼朝地位越重要時,也有其他的思想流行,遼朝統治者采取了三教並立,諸家兼容的態度,使遼諸家思想,學術可以自由碰撞,互相交融,擺脫以前契丹的蒙昧粗俗的狀態而進步到文昌物盛的階段。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文化的交流,學術的發展,曆史的進步。遼朝對儒學從忽視到重視說明了漢文化的優秀,傳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

B.金朝

金朝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對北宋,南宋的戰爭曾經對中相對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過災難性的破壞,但是,隨著金朝在淮河以北統治的確立,女真族進入中原越來越多的接受了以漢族為代表的先進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僅使女真族擺脫了文化落後的麵貌,也加快了曆史發展的進程。

金朝對孔子及儒學由大不敬到十分崇拜。金朝初進軍曲阜,金兵對著孔丘像罵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是你說的嗎?”放火把孔廟燒毀。金兵又要掘孔丘墓,被宗翰製止。金熙宗開始尊孔,在上京立孔廟,親自去拜祭,又封孔丘的後裔孔璠為衍聖公。

金朝建國前,女真族沒有文字,傳遞信息或靠刻箭,或憑記憶。金朝初年,以漢子和契丹字為通用文字,並融合為女真文。金多次把漢文書籍翻譯成女真文。北宋末年儒學在金朝傳播,漢族官員教授女真族貴族子弟識字讀書。金熙宗以後諸帝都接受儒家學說的係統教育。

金代宗室對中原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加推動了女真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在當時社會中營造出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金朝統治者在金代建國之初就提倡學習中原文化, 許多典章製度的設置也是模仿中原王朝。他們大力提倡尊孔讀經,把儒家經典翻譯為女真文字,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也無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內容。通過開科考試選拔,入仕以後,朝廷還要定期考核其政績,以定遷升罷降,而且都有具體標準和規定。從以上記載看出,金代的女真統治者已原原本本地繼承了漢文明中一係列儒家製度。

金朝繼承了唐宋的修史製度,設立國史院,著作局等機構

在文學藝術領域,金上承遼,宋之餘緒,在散文,詩詞,戲曲,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麵有不俗的成就。

宗室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整個宗室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進而關係到整個朝代的治亂興衰。因此,曆代都非常重視對宗室子弟的教育,金朝也不例外。

比如大名鼎鼎的廢君、海陵王完顏亮,一麵荒淫殘暴,另一麵卻是才華橫溢,時人稱讚他的詩詞“一吟一詠,冠絕當時”,他是蘇軾的鐵杆粉絲,現今有數首詩詞流傳。

鵲橋仙 待月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
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虯髯撚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
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暴君也好、文人也罷,他不是中國之人,是哪國之人?古昔及現今的“正統中國人”,有多少達到這樣的水準?

C.元代

元朝對儒學則是不即不離,不冷不熱,使儒學失去了獨尊的地位,而屈居於佛、道之後。但在忽必烈的複興下又成為正統地位。

元是由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所建立,蒙古滅金的翌年,理學家趙複北上宣講程朱之學。之後由許衡促使理學成為官學。

元儒自嘲:“十儒九丐。”其實為牢騷話。元人設儒戶,儒戶田賦多有優免。地方至中央設置官學,由儒生做教官,從事儒學的管理與教學,朝廷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忽必烈重用劉秉忠、姚樞、郝經等藩邸儒臣,建元改革,其根本原因是此時中原殘破凋敝、經濟蕭條,行用儒法、勸農桑,立綱紀,能夠強化集權,促進生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但過後不久,儒法就在和回回法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蒙古政權按照中原王朝的政體和運作模式,建成了繼唐、宋之後一代正統王朝 -大元 。學術也由湮晦漸複昌明,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程朱之學成為元代之官學 。儒學與文學的全麵融會,使得元代文學思想產生了一係列新變,形成以儒學為精神底蘊的詩風文風,如平易正大、衝淡悠遠、紆徐雍容、涵淳茹和等。

儒家思想的發展,對於元朝來說,讓蒙古族人對嗜殺,屠城等不好傳統的浸染,促使其消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佛教,道教盛行,在不斷的發展中三教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促進了漢文化的及佛教,道教的繁榮發展。

以元朝在中原的末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為例。他在靜江(今桂林)居住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他寓居於大圓寺中,受該寺的秋江長老教導,學習了《論語》、《孝經》,並每日練習寫字兩張。後來妥懽帖睦爾被召回大都時,還將他學習所用的書冊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隨時翻看。

元順帝親政後,采取儒治的文化政策,包括恢複科舉、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麵提到的編修遼、宋、金三朝史,解決了這一曆史遺留難題,為中華一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在敗逃回歸蒙古故地後,麵對朱元璋的招降,托使者帶回去給朱的一首漢文詩:

《贈吳王》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該詩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自己承認元朝“王氣有時還自息”,不吝讚歎“江南有俊才”,同時又囑告明太祖:“春風先到鳳凰台”。最後一句有兩個理解:春風先到鳳凰台,我們沙漠是偏僻之地,沒必要趕盡殺絕了;二是,春風是先到江南,但草原的春季遲早會到來,到時候又是“金陵王氣黯然銷”。

4.如何看待遼金元三朝

遼金元肯定不是現在中國,但同樣不用懷疑的是,遼金元當然是中國曆史,遼人、金人、元人當然也是中國人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遼金對自我的認同從來沒有混淆過,他們和宋爭的隻是正統而已。所以他們自稱“北朝”,而對宋成為南朝,國書往來也是如此。

今天之所以能有這個爭議,原因隻是因為今天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問題存在。

先秦時期,漢族都沒形成,現在一般以華夏族代稱,但這是一個後人的稱呼。炎黃之前,是沒有主體民族的。其後,夏可以稱為繼承炎黃主體,算是華夏族的前身,也就是最最“正統”的“夏人”。

而商就不是,商實際上是東夷的一份子。

周發端於西戎。商周都發端於夷狄。

秦祖先飛廉來自於商,主體來自於西戎。

就是漢,我們今天這個主體民族,其實繼承的並不是炎黃為主體的華夏,而是發端於“南蠻”,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是楚人,即所謂的“南蠻”。

兩晉是漢人的王朝。可二十五史中同時代有多部正史的,還有南北朝。《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再加上《南史》、《北史》,都是正史。其中魏、北齊、周、北,都是鮮卑人政權。北齊高歡世代居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生活習俗完全是鮮卑化的。更不說其他的諸如前秦後秦、前燕、南燕等一大堆,其實都是胡人所統治。這裏是200多年。

至於隋唐,都脫胎於鮮卑化的關隴貴族,即宇文氏的武川鎮軍事貴族。楊堅本身就是鮮卑化的漢人,其皇後獨孤伽羅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唐也是如此,關隴貴族高官,李淵的媽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一代賢後長孫皇後是鮮卑人。更不用說一堆的少數民族名將高仙芝等等。

五代十國的五代,後唐、後晉都是沙陀人,也是列入正史的,《五代史》。

不但漢人統治區有朝代更迭,其實草原一樣有朝代更迭。隻不過唐宋元明清被稱為朝代,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被當成了族名而已。實際上,那些也不過是草原的朝代更迭而已。任何一個部落強大,它所代表的部落名就成了草原共主,就成了草原的朝代名。

泱泱大國,五千年曆史,如果把那些非“正統”的商、周、秦、漢、隋、唐、遼金西夏、元、清等統統去掉,那還叫中國曆史嗎?中華文化還叫中華文化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其實中華大地及文化恰似大海,由無數江河匯成。它們既是源頭,也是組成部分。中華像大海一樣,具備寬廣胸襟,能容納無數江河水,容納和融合後形成了超常大氣,也就注定它會生生不息。

遼金元三朝及所屬領土是否屬於中國,其實他們自己已經做出了回答,我們的前人也給予了確認,再討論真的是多餘的。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中華民族的概念超越國家的概念,標誌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載體就是中文,文字的使用需要空間。
因此對於一個以國家形式存在的中國曆史朝代,就存在是殖民還是繼承的區別。
從殖民主義的曆史不難看到殖民者都是要盡可能消滅原有文化的,用自己的文化取代。即使不可能消滅願有文化,也要將其放在從屬地位,不能作為國家文化文字主體。
如果是繼承的概念,就是被同化,仍舊是中國。
這類事情都是有共性的,比如曆史上朝代更替,往往會抹去前朝痕跡,燒光宮殿祖廟什麽的,就是要消除你的文化痕跡,但這個行為是在家族的層次,一個家族替換另一個成為統治者。到了國家層麵,就是整個國家的文化必須清除。比如現在台灣在折騰去中國化,中秋節就不能叫中秋節了,而是改成秋節,詞匯古今中外要改成古今台外,等等。這可不是什麽隨便的事情,是台大教授和知名媒體人的建議和實踐。
可惜還是使用中文,客觀上無法擺脫中國文化。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隻有中華文明延續,原因就是中國一直是一個國家,有文化的載體和存在空間,沒有中斷過。而不論什麽其他古代文明都因為失去了國家而失去了文化的連續性,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被殖民兩代人左右事件後,很可能就失去了原有文化,如今的文化已經是對殖民文化的繼承。而所有三個其他古代文明都是被雅利安人消滅了。
所以,在2012年美國人也弄明白了為什麽台灣統一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洛杉磯時報發表了社論,中華文明是國家文明,專門針對台灣問題解釋這個關於文化的特點。之後美國一些智庫提出了放棄台灣的觀點,或者利用台灣與中國做交易,免除美國對華債務。
回到這些中國曆史上外族統治的時代,就看當時使用的是什麽文化。因為本來漢族的概念就是非常廣泛的,在商周時期如今漢人廣大的地區,比如山西陝西,都是外族的概念,都是最後被同化。從基因測定來看,中國人的北方是西伯利亞人的後代,有別於南方人。但隻有中國人屬於中華文化範疇。
西伯利亞人也是如今蒙古朝鮮日本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但顯然這些地方是不同的文化和國家。
獅馬鶴 回複 悄悄話 把國家政權理解成一個股份製公司,用股份公司的變更來解釋就很容易了。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遼金元三朝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我個人的觀點是:現代中國,融匯了各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例如滿清,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滿族軍人和官員,無疑全都溶入當地人的基因庫裏。
古漢語裏有入聲,glottal stop。它現在還保留在南方的廣東話和福建話裏。而北方的漢語,大概是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不再有入聲。其實這也許是好事。一個音,如果某一個外族很難發出,想必多個外族也會很難發出。這個難發的音沒有了,會使現在外國人學中文容易很多。
同樣可以問:盎格魯-撒克遜、維京、諾曼三朝是英國,還是外國的?
同樣,我個人的觀點是:現代英國,融匯了凱爾特、盎格魯-撒克遜、維京、諾曼等各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xiaoxiao雨 回複 悄悄話 Ancient China was a melting pot for different races just as current USA.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