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雖有數千年之久,但縱觀中國曆史,相對於西方與中東,有一種奇特的現象,有著極為特殊的循環和周期律,也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曆代王朝總是不能長久存在,共同的特點是輪回式暴力革命。
帝製中國的王朝更替如此地有規律,以至於不停地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中國曆代王朝的衰落,總逃不過四大周期律:土地兼並導致的貧富不均;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減產;蠻族入侵導致的統治崩潰;特權階層腐化導致的行政低效。這四個現象交相輝映,宛若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不管有多少改革家嘔心瀝血,卻都逃不過這相同原因導致的死亡。
以上幾點無論如何複雜多麵,但是還可以歸納為一個字“錢”。也就是說,中央政府沒錢了,玩不轉了,王朝撐不下去了,所以塌了。
1.中國曆代王朝滅亡與財政
那些小的王朝姑且不論,諸如漢、唐、宋、明、清,甚至最近的蔣家王朝等在王朝末期都陷入了財政困難,這是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
西漢,漢武帝掏空民間經濟後,帝國稅收在官僚膨脹和地主階級蔭庇下逐漸萎縮,最終無以為繼;
東漢,世家大族蔚然成風,民間稅收大部分被中間階層的世族所抽取,國家財政無力,限製中央集權,對外戰爭和農民起義托垮東漢;
隋朝,隋煬帝雄心萬丈,幹了許多名君幾個人的大事,用工、用兵無度,最後財政無以為繼,天怒人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最後丟了項上人頭;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坐大,藩鎮稅收大部分進入節度使腰包,帝國稅收無著,藩鎮叛亂不斷,五代十國就是藩鎮的延續;
宋,以中央養兵化解地方割據,財政支出龐大,開國就實行重稅,收縮開支的範仲淹變法和擴大收入的王安石變法都失敗後,以通貨膨脹苟延殘喘;
明朝的情況最為典型,下麵將單獨列出詳談;
清,一直到鴉片戰爭,國庫依然有盈餘,最後巨額的對外賠款壓垮了清朝財政。
2.明朝滅亡與財政
每個朝代遇到的財政根本問題是不一樣的,那麽明朝的根本問題出在哪兒呢?
首先,不是官僚的稅收抽成,這個問題曆朝曆代都有,甚至更嚴重;其次,不是貨幣貶值,西漢、唐、宋都有大幅度的貨幣貶值,這是應付財政困難的臨時之舉,也不是根本原因;然後,不是戰爭,明朝的戰爭算是較少的了,西漢平匈奴南越、東漢與羌打了60年、唐與吐蕃打了100年、宋朝就更不用提了。
明朝的根本問題是僵化死板的財政製度,財政收入幾乎全靠農業稅,財政收入基本被限定死了。明朝重農抑商,奉行大陸孤立主義,連西域都不要了,以小農經濟立國,將中國打造成封閉的鐵桶陣。在朱元璋的設想裏,帝國封閉不擴張,對內小農經濟,限製官僚係統膨脹,穩定的農業稅收足夠應付帝國運轉,可保朱明千秋萬代。
相比漢唐宋,明朝財政放棄了兩塊肥肉:國營收入,主要是鹽鐵專營,這是曆朝統治者快速擴充財政收入的不二法門;商稅(包括財產稅),宋朝工商稅就達到了1500萬兩。
而且,明朝貨幣為白銀,由於銀子隻和儲存量、開采能力有關,政府不能控製,也就是遇到緊急問題,想製造通貨膨脹都不可行了。
財政收入上,兩稅法實施一段時間後,逃戶和土地兼並將導致稅基的減少,這是曆史規律,一方麵農民不願意歸還土地,另一方麵富人想方設法囤積土地。
財政支出上,官僚係統的膨脹時是在所難免的。明太祖在位時,官員人數2.4萬人;百年之後的憲宗時期,官員10多萬人。
一旦爆發對外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朱元璋按照小農思想建立的財政製度很容易就玩不轉了。
崇禎年間,加派三餉,征銀高達2000萬兩。農民侵家蕩產。
雪上加霜的是,貨幣白銀發生了通貨緊縮。所以到崇禎年間,明朝居然出現了“錢荒”,糧食價格三年間下滑70%。可悲的明朝,政府不僅不能通過通貨膨脹抽取財富,反而因為通貨緊縮加劇了財政危機。
到最後,崇禎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財政徹底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