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即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或稱七七事變),中國人被迫開始了長達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至今日,中國雖說國力已經非昔日可比,但中日的對立關係至今沒有改變。中國人沒有忘記那場戰爭,但日本人何嚐忘記。他們時刻保持著警覺,擔心強大後的中國報仇雪恨。
1.中日曆史上的交戰簡史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小國並不統一,其中的百濟國聯絡倭人(日本人)合擊與唐交好的新羅,唐朝派軍增援,在白江口一帶打敗日本水師,日軍戰艇全軍覆沒。在《舊唐書·劉仁軌傳》中有相關記載。
從此倭人自知落後,於是對唐俯首稱臣,九百餘年間不敢再入侵朝鮮半島,並不斷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學習。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兩次派代表要求日本天皇繼續對中國俯首稱臣,但遭日方拒絕。於是忽必烈發動對日本島的“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戰爭,但最終因為日本人以逸待勞充分準備,以及部隊遇到氣象災害而失敗而回。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再次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明朝出兵保護藩屬國,雙方作戰長達7年,這場抗日援朝戰爭,最終以中朝勝利、日本失敗而告終。
2.日本全麵侵華的原因
關於當年日本為何侵華,原因大致如下:
1) 首先日本國土麵積隻有37萬多平方公裏,僅僅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並且日本列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邊界,處於太平洋地震帶,火山和地震頻發,自然災害較為嚴重;加之日本資源極其匱乏,日本政府和國民因而形成了強烈的危機意識,這個島國千年以來就希望能登陸並落腳在歐亞大陸,早先其多次侵略朝鮮半島就是明證。這是近現代日本采取擴張主義國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日本經曆了明治維新之後,幾十年間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其綜合實力已經在亞洲首屈一指,軍事工業在世界上也進入前列。當時的日本已經可以批量生產坦克、飛機、航母、軍艦等各種先進武器裝備。日本綜合國力的提高,躋身於經濟、軍事大國行列,具備了向外進行侵略擴張的實力。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廣裘的國土、豐饒的資源、相對穩定的地理環境、政經及軍事實力已經漸漸落後於世界及日本的現實等等,中國自然成了日本人首選的征服目標。
3) 1929年10月爆發了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世界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日本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也不例外。連續四年的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矛盾激化,工人罷工和農民暴動事件層出不窮,而發動戰爭就可以迅速化解危機和轉移國內矛盾,還可以拉動國內工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社會局麵。
4) 日本曆史上經曆了很長的戰國時代,國內形成了慣於征戰殺伐的武士階層,他們遵從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規範,也被稱為“武士道”。武士道成為當時日本民族主流文化,在軍界則演變形成了法西斯軍國主義,軍國主義者在日本政界呈現上升勢頭,借助天皇的名義對外用兵的主張逐漸成為主流。
5) 中國從清末以來長期積貧積弱,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客觀上沒有經濟和軍事實力與日本正麵抗衡,加之國民政府執行著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主觀上不願意與列強為敵,處理對日關係時,較為軟弱。
6)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西方列強從中國身上得到不可計數的好處,如土地、賠款、稅收、商品利潤、領事權等等。日本及沙俄是這些列強中,從中國獲利最多的國家。日本從東三省及其它區域,在三十年,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包括掠奪資源和傾銷日本國內商品,故而日本對占領全中國早已蓄謀已久。
7) 日本民族特性、民族心理方麵,也能反應其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和本質。
文化方麵,日本人曆史上善於吸收一切外來文化,明治維新前主要是中華文化,以後主要是西方文化,他們對於先進、強大的事物充滿興趣和崇拜心理;
民族精神方麵,日本人具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由於文化、地理和資源等因素形成了深刻的生存危機意識和侵略性;更兼有長期養成的勤儉、堅韌、忠誠、奉獻、犧牲精神;尤其是其民族犧牲精神,得到了日本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同,成為一種集體意識,它使日本民族能圍繞某一特定目標形成整體的團結性和趨同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日本,依舊是個不可忽視的國家。假以時日,他們再次衝上前來,撕咬一番的可能依舊存在。
中國人在南京強奸殺害無數日本人,所以日本決定報複,發動戰爭以清除中國的野蠻文明。
"...日本本來想打的是自衛反擊戰。..."
我希望中國不要武力收複台灣,這樣做的受益者隻有蔡英文等人,其他各方都是受害者。
日本的問題是文化問題,這可以從美國情報機構出資的書,菊花與刀裏看出,當時美國為了統治日本是下了大力氣研究的。
這種文化是等級文化,等級是日本文化的core。這是日本積極學習相對先進的技術,向發達國家看齊的動力。但這種文化也會讓日本最終成為階層固化的局麵,就是現在,走向沒落是無法避免的。
等級文化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印度的種姓製度,也因此讓這種文化具有很強的宿命論,日本不例外,宿命論思維是很普遍的。
等級文化的一個副產品就是賭博心態,因此不服從等級的成分就隻有寄希望奇跡才能打破既定的等級階層的束縛。日本不論發起七七事變,還是進攻珍珠港,都是具有很強的賭博心態。畢竟日本是小國,在侵華之前經濟規模還不如中國,隻不過日本當時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中國不是。
以經濟韌性低於中國的能力攻擊中國,是希望賭博成功,速戰速決的方式。
整體而言,如果看過菊花與刀,可以意識到日本在文化上的畸形和變態,和不實際,失敗僅僅是時間問題。
滿清倒塌後,實際上類似於蘇聯解體以後的獨聯體狀態。由於遠東太遠,經濟落後,英國分而治之的成本高過貿易利益,不合算。所以英國沒有像後來支撐奧斯曼解體那樣。反而支持袁世凱維持統一。但是在孫中山等分裂分子的分離下,統一十分困難。孫當時拿的是日本錢,所以是以破壞中國坐大而支持日本大東亞為目的。袁稱帝也不是一時糊塗,而是想以皇帝的大義傳統來加強統一。袁倒台以後,軍閥割據,事實上徹底分裂。
而滿蒙則類似於今天烏克蘭的地位。想自己獨立,但是更糟糕的是有三個而不是一個強鄰對其采取特殊軍事行動。日本相對於今天的北約歐盟,蘇聯中國相對於今天的俄國。蔣介石相當於普京。斯大林比習近平強一些。日蘇中三方爭奪滿洲,其實都是殖民者。日最強,實際占領並把滿洲建成亞洲第一工業區。蘇聯其次強,國民黨最弱。但是也因此必須表現出來強硬,以便於統一。因為孫轉投蘇聯以後,立場也由分裂分子轉向大中國主義分子。因為蘇聯需要大中國來對抗大日本為其做掩護。而孫蔣要從小軍閥成大軍閥,也需要名義。蔣本身其實也隻想要個名義。但是架不住蘇聯在下麵拱火。七七事變大概率就是共產國際鼓搗出來的。日本方麵其實並不想要全麵占領中國。因為除了滿洲和江南,都是包袱,完全不足占領成本。日本本來想打的是自衛反擊戰。想逼迫蔣投降和停止騷擾滿洲的經濟建設。蔣以上海主動出擊使得戰爭全麵爆發。否則也就是打出一個燕雲十六州的非軍事區就完了。蔣直到珍珠港才正式對日宣戰,就可見一斑。明知道是給蘇聯當槍使,也要犧牲西安以東來打台灣。大一統都是這麽有自豪感的。無非是日本還對上了美國。否則中國死得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