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每個政府都希望自己的國家或轄區內,百姓收入豐厚、生活安穩,這樣國家才能穩定。所以政府就會依據一些權威的統計數據,以便對政策做些修正。
搞過科研或學過統計學的人都清楚,一些數據的得出,很有說法,關鍵在於你采用什麽標準,限定什麽條件。
今日看過一則新聞,覺得國家統計局如此統計就業數據,還給自己找出了國際標準,冠冕堂皇,實在讓人瞋目結舌。
1.事情緣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在介紹中指出,我國的就業統計主要依托國家統計局勞動力調查製度。他提到,我國失業率統計方法科學,並參照了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就業和失業的統計標準。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我國將16歲及以上的人口分為三類:就業、失業和非勞動力。就業人口是指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為一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一小時及以上,並包括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崗的人員。這些人都被納入就業範疇進行統計。
付淩暉指出,這一明確的定義和統計方法確保了我國就業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通過將一周工作一小時及以上的人員視為就業人口,我們能夠更全麵地反映就業形勢和勞動力市場的狀況。
總而言之,國家統計局依托勞動力調查製度,明確將一周工作一小時及以上的人員納入就業範疇進行統計。這一科學的統計方法符合國際標準,並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就業形勢。國家統計局的勞動力調查製度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為社會各界提供了可靠的就業數據,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關於失業
按國內政策,失業人口是指沒有工作,在近期尋找工作,而且立即能去工作的人。這些人有工作能力、工作意願,這屬於失業人口。非勞動力是指16歲及以上既不屬於就業人口也不屬於失業人口的人。
比如,沒有工作意願或失去勞動能力的人,這些不在就業和失業統計範圍之中。
一些在校學生沒有尋找工作,也沒有工作意願,是不會統計到失業率當中的。國內青年人總量是9600多萬,但實際在找工作的大概隻有3300多萬,其餘部分屬於非勞動力。也有一些人,由於照顧家庭,不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也不在勞動力統計當中。調查失業率的計算,用的是失業人口除以就業人口加失業人口之和。
3.官方公布的失業率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今年4月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16-24歲的青年調查失業率則為20.4%。有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數字在統計上都有失真之處,
5.1%的整體失業率明顯與大家的實際感受不同。有人分析失業率統計失真的幾個原因:
A.中國把"就業"的標準定得太低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頁,每周工作時間1小時即算為就業。相形之下,美國為15個小時,法國為20個小時。
B.城鎮失業調查無法把因失業返鄉的農民工統計在內。
C.中國靈活就業人口的社保參與率很低,因此很難通過領取失業險和失業登記等指標了解其就業情況。
而16-24歲青年的20.4%失業率也難具代表性。因為這個年齡段、特別是16-20歲,即便不升學,勞動參與率也不高,長期維持在18%以上。
依據推算,中國疫情三年,大約累計1500萬應屆畢業生未找到工作,同時約10%的企業在職員工失業,其中16-40歲約2500萬。此外,他根據北大盧鋒教授的研究,近三年至少23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其中青年估計約1400萬。也就是說,疫情以來青年新增失業人口約5400萬。
與此同時,這些失業人口中,不排除部分靈活就業,如三年來滴滴活躍司機數量增加了1200餘萬,外賣騎手、快遞員、配送員增加了約800萬。不過,估計仍有一半、即2500萬-3000萬仍處於失業。因此,保守估計青年絕對失業人口比疫情前增加了2500萬-3000萬,約占該年齡段就業市場勞動力總量(4.02億)的6.2-7.5%。
4.我的觀點
就業為了什麽,除了少數人就業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待在家裏實在難受,出來工作為了接觸社會外,絕大多數就是為了養家糊口。一個職位或者工作,別說應對高額的醫療費用和房價,連家庭都養不起,甚至連自己都養不活,這叫哪門子的就業,這樣的就業率再高,有何意義?別說國際上有沒有這樣的標準,即使有,這樣的標準也不能用。隻有四個字可以評價這一統計方法,那就是:自欺欺人。
美國是這樣計算的。
中共更是變本加厲登峰造極。
城市裏的無業,無產者是真正的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