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反反複複,近日由於疫情的關係,兩國關係再度緊張。加上日首相岸田文雄近期接連出訪美、英等國,顯然是衝著中國來的。
盡管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傷害,超過任何一國,但中國政府(含民國政府和現政府)和人民其實對日本充滿了善意。
抗日戰爭勝利後,雖然存在著政治立場的不同,但當時的國民政府和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共產黨政府,都是把日本普通大眾與發動侵略戰爭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當權者區別對待,並在二者對立的意義上把後者稱作“日本人民”。
如1950年1月17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名為《日本人民解放的道路》的社論中寫道:“日本帝國主義主義曾經是並且現在仍然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但是日本人民卻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有共同的敵人,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支持者美國帝國主義。”
由於曆史的豐富性和人群的複雜性,日本人對待對外戰爭的態度肯定也是有差異的。在其光譜中也確實存在著逃避、屈服、順應現狀到旁觀、迎合等各種程度不一的形態。但日本民眾在對外侵略擴張中表現出與政府步調的高度一致,在涉及民族與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出高度的民族集團主義,是不能否認的。
由於地緣、民族性、曆史、島國的天然條件等原因,中日兩國要想保持長期友好的關係,其實是很難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下麵3種模式,可能實現中日友好。
1.美式中日友好
美日兩國在二戰時,是死敵。從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戰役,再到東京大轟炸,那時的日美兩國,絲毫看不出日後可以成為盟友的可能。但是兩彈下去,形勢大變,本來是要玉碎的,瞬間變為了玉狗了。從天皇到普通民眾,對麥大帥、對美國政府無比順從,一直延續至今。即便是隨便收割,也毫無怨言。
而且美式友好還是可以量化的,兩顆夠不夠,要不要多點?
2.中式中日友好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中,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非常複雜。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雖也曾相安無事,但也爆發過無數次戰爭。遊牧民族曾經騷擾、入侵、屠掠過中原大地,甚至導致中原大國的數次亡國。然而曾經馳騁草原和中原大地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今又何在?而現在的蒙古和滿族又有多少他們祖先的影子?
那些遊牧先民們,到底去了哪裏,眾說紛紜,但不少融入了中華大家庭,這是事實。在目前北方漢人的DNA中,其實不少都有這些先民的痕跡。
這些遊牧民族之所以最終實現了與漢族的友好,是因為他們加入了我們的行列,接受了我們中華的文化和道統。
這就是中式的中日友好。
3.日式的中日友好
那就是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人推出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妄圖以屠殺和文化滅絕徹底摧毀中華文明,實現日本人主導的“中日友好”。然而中國人以數千萬人的代價,14年艱苦卓絕的抗爭,對這個方案說了一個大大的“不”。
不要為日本人的民主製度,和日本人表現出來的彬彬有禮和溫良恭儉讓所蒙蔽。這個民族非常內斂,但真實想法隻有他們自己清楚。要想實現中日世代友好,真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