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警方近期開展的“反灰產”行動,已經波及數十萬在泰中國人,他們人心惶惶,擔心這會演變為令人心寒膽顫的排華風暴。
1.在泰華人簡況
泰國總人口6701萬(2013年),主體民族為泰族,占總人口的75%,其與中國的傣族為同一民族;華人約有850萬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到14%,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廣東潮汕地區。具有華人血統的泰國人有兩千多萬,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泰國皇室和首相均有華裔血統。泰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鄭王,名信(1734—1782年),其父就是來自潮州地區的澄海市。鄭王七歲時,被當時的財政大臣昭拍耶節基收為義子,入佛寺讀書,長大入皇宮任職,後升為甘烹碧府太守,被稱為“拍耶達”或“拍照達信”。二百多年前,當緬甸入侵者攻克當時泰國大城王朝的首都時,鄭信率五百勇士突圍,退至泰國的海濱羅勇、尖竹汶一帶,起兵反緬,在當地人民和旅泰潮州人的幫助下,最終把侵略者趕出國門,建立泰國曆史上第二個王朝(吞武裏王朝,1767—1782年)。直至今天,泰國人民仍尊稱他為鄭皇大帝,在吞武裏大羅鬥圈為他建立塑像,以資紀念。
2.華人在泰國的地位及影響力
東南亞各國獨立後,由於對華僑經濟地位的不滿和對華僑同中國關係的疑惑,以及對新國家政治認同與效忠的需要,普遍對華僑持一定的排斥和歧視態度,東南亞華僑加人當地國籍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比如印尼蘇哈托政府一直到八十年代才逐漸放開對華僑入籍的種種限製,馬來西亞較之印尼對華僑的入籍政策寬鬆。然而泰國的華僑入籍情況大不相同,二十世紀初以前,泰國雖無國籍法,但暹羅王室向來認同旅居的中國移民為臣民,到之後國籍法頒布之時,也普遍采用出生地原則,並未對華僑入籍造成太多障礙。雖然中泰政府有過一段交惡的時期,但總體上在泰華人華僑群體的融入都比較徹底。
至八十年代,東南亞各國雖基本解決了華僑入籍問題,但其政治地位,依然是二等公民。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均有從法律上對馬來人和印尼人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的保護性政策,使得華人地位矮人一等,排華也成為政客謀取政治利益的手段之一。而泰國華人的政治地位就要好得多,1973年,泰國製定憲法委員會已通過一項決議,讓在泰國出生,父母均為外僑的後裔,享受與泰人完全一樣的政治權利,可以參加競選議員,可以參加投票選舉。1975年泰國政府宣布,華人入籍後即可享受公民權,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總的來說,東南亞各國華人的地位,泰國最好,馬來西亞尚可,而印度尼西亞還有很多值得努力的空間。
3. 泰國“反灰產”行動始末
據泰國媒體報道,近期以來,泰國政府開展一係列掃蕩毒品、賭博、槍支、電訊詐騙、外國人代持股、外國人非法簽證的行動,行動中涉及部分在泰華僑及華商企業,在泰國社會造成強烈反響。
今年10月,泰國警方在一次清查行動中,發現許多中國人私開的非法娛樂場所,許多中國人聚集販毒、吸毒,其中最大的就是“金陵國際夜總會”,共逮捕了237名中國遊客。
而近日泰國警方乘勝追擊,又搜查出曼穀3處可疑住處,逮捕數十名中國人,繳獲大量豪車、豪宅、名酒等,總價值超過3億泰銖(約3810萬令吉),引起泰國人的反響。
由於大批灰產人員來泰長居,是通過與泰國當地“語言學校”、地方移民局相勾結,在不符合條件的前提下申辦非移民簽證, 因此引發了泰國警方對地方移民局、語言學校的調查。
報道稱,許多在泰同胞,即便自身從事的並非“灰產”,但在工作證、簽證、住房、駕照、以及“養老簽存款”方麵,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瑕疵。
泰國針對中國人的成人語言簽證、掛靠工作簽近期停辦,移民局的中國人瞬間少了三分之二。
隨著泰國反灰產行動的深入,負麵輿論的影響也開始顯現。由於本輪“反灰產”涉案的幾大幕後頭目,大都是華人,因此“華人”和“灰產”兩個詞匯總是聯袂出現,最後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聯想。
泰國媒體一提到“灰產”,馬上就會聯想到“華人”。乃至從“灰產大佬多華人”,蛻變為“在泰華人皆灰產”,將在泰的全體華人都蒙上了一層灰色的濾鏡。
一些立場偏頗的媒體,以及在泰的西方外媒,也開始帶起節奏,以境外灰產的猖獗來汙名化中國人,妖魔化中泰合作,大肆宣揚“泰國會被中國買下,變成中國一省”、“一帶一路是中國滲透的特洛伊木馬”等言論。
於是,民心大變,人人自危。受到影響的人,自然憤憤不平;沒有受到影響的人,也擔心這場“反灰產行動”會野火燎原,最終燒到自己頭上來。開始有人覺得“泰國以反灰產知名,行排華之實”。
近些年來,中泰關係一直良好,未見發生大的衝突與不快,何況兩國領導人剛剛會麵,發生如此大的涉華風暴,實在令人費解。
“反灰產”行動,會不會最終演變成一個真正的排華風暴,以及中泰關係的走向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