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自1921年誕生之日起,至今整整101年了。黨員人數也從最初的幾十名,發展到了現在的9191.4萬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黨。在黨的發展曆程中,除了要應對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敵人外,其內部也曾發生過多次紛爭。在黨的10大時,曾歸納為10次路線鬥爭;1976年“天安門事件”後,增加到11次路線鬥爭。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中共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說,“毛澤東領導我們黨同黨內右的和左的機會主義路線進行了長期尖銳複雜的鬥爭,戰勝了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羅章龍、王明、張國燾、高崗饒漱石、彭德懷的機會主義路線,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又戰勝了劉少奇、林彪、鄧小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使我們黨在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經過曲折道路,發展成為今天領導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就是上述的中共11次路線鬥爭。
這其中, 張國燾無論黨內資曆、手腕、在軍中的影響力及對軍隊實際的掌控,都是王明、劉少奇、林彪等遠不及的。張應是毛一生中,最具威脅力的對手。毛在1960年10月曾對來訪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說,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之間的鬥爭。
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愷蔭,又名特立,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
上栗人在萍鄉是最有特點的人,主要體現湘文化中的蠻。上栗人敢說敢幹,對萍鄉文化貢獻突出,典故最多。"頓同吾頓"這四個字,是"五四"文化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方言,是上栗文化的最大體現。上栗人的代表張國燾最能體現"蠻"的精神。
張國燾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直至今天,他仍是眾多軍迷及曆史愛好者常常談論的人物;至於他的是非功過,後人的評價可能更合適。有幾點大多數人的看法,還是基本一致的。
1)張作為北大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長和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幹事,是“五四”運動的最重要學生領袖之一;
2)張是黨的主要締造者之一,100年前嘉興南湖的小船上,這位操著上栗口音的人宣布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3)張是八一南昌起義主要發起人之一,是紅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4)張的回憶錄“我的回憶”,雖書中對毛有諸多的不敬,但仍被公認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在國內早已出版並公開出售。本人就曾在90年代,在北京阜成門北一家書店買過此書。這一點李誌綏先生的書就不敢恭維了。
5)張的投蔣,是他一生最大的昏招,此後他實質性地退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張確實屬於叛黨;但張的叛黨不等同於叛國,這一點與汪精衛截然不同。汪與蔣爭權失敗,投降日本人,組南京政府,屬漢奸行為。而張降蔣時,屬國共二次合作抗日之時,那時兩黨屬友黨。
6)張的晚年在加拿大應是在安逸和平靜中度過的。遙看國內的政治局勢潮起潮落,雖心中難免有淒楚之感,但至少是安全的、超然的。相較其他同仁,他的結局至少是不壞的。
由於張國燾的問題過於複雜和敏感,家鄉的人有時也很無奈。在萍鄉博物館,陳列了張的部分照片和事跡。在他的母校 – 萍鄉一中的校史中,有一欄專門介紹知名校友,知名和不知名的介紹了一大堆,卻唯獨漏了這位最知名的,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重要地位的校友。
10幾年前,上栗縣發布的消息顯示,由湖南省有關單位設計的張國燾故居修繕方案已正式出爐。上栗縣政府決定擱置爭議,投資560多萬元修繕張國燾和胞弟張國庶故居,預計到2012年將修複完工並對外開放,該縣力圖將其打造成重要的名人旅遊景點。後來不知何故,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