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傳來消息,國家將宣布“實施三孩生育政策”,這是繼自2015年二胎計劃後,政府再對人口政策作出重大改變。消息一出,輿論嘩然,三孩政策相關討論在短短幾分鍾內便在微博熱搜霸榜。
中國目前人口出生率過低這一主題,在網絡上已經討論很久,國家目前出台這一政策,確實是從國家層麵上感到了人口問題的巨大壓力。國家層麵的問題,未必與每一個家庭的具體感受一致。要想人口增長,必須要有生孩的願望,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以後將專門討論。今天僅就個人的親身經曆談談多子女家庭的好處。
十幾年前,在網絡論壇剛剛興起時,自己起了一個網名,叫“趙四”。至今這個網名還在某個網站應用。這個名字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懼怕與民國年代陪伴少帥的女士重名,因為我姓趙,從小與“四”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方有“老疙瘩”的說法,指的就是眾多兄弟姊妹中的最小那位。“老疙瘩”一般在家裏地位特殊,容易受到父母和哥姐們的寵愛。本人就是“老疙瘩”,共有三位兄長,一位姐姐,行五;但按家鄉的習慣男、女單排,所以被叫做“老四”。兄弟四人中,除了三哥外,其他三位名字中間的一個字,發音接近,所以老家人叫我們的名字時,發音含糊,極易搞錯。直到今天,除了同學外,我敢保證,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搞清我們的真正名字。老家的人絕對有他們的辦法,那就是按排行叫,如“老大” 、“老二” 、“老三”、“老四”等等。這樣與姓氏混在一起,就萬無一失了。自己在老家被叫“老四”的機會,遠大於我的正式名字。隨著年齡的增大,也從“四弟” 、“四哥” 、“四叔”、“四舅”,升格為“四爺”,不遠的將來很可能升格為“四太爺”,因為我在家鄉的輩分很高。回到家鄉,聽到最多的問候就是“老四回來了?”
現在的孩子吃得好,每天有大米白麵及肉蛋奶;穿得好,有世界名牌可以用;住的好,每個人有單獨的房間;行得好,出入有汽車;玩得好,有電腦、手機,還可到世界各地旅行。但是現在的孩子有我們小時候那麽多幸福感嗎?我看未必。盡管我們兒時不具備上述條件的任何一項。
人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與周圍人的比較,還有家庭和周圍的人際關係,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周圍的人每天吃高粱、玉米,一年吃不了幾次肉,而我家一個月吃幾次精米、細麵,還有肉、蛋,我就很幸福;如果你的住家附近都是億萬富豪,而你的身家隻有千萬,你也會很自卑,有窮人的感覺。
大哥歲數比我大不少,從小交集不多。但是他的兩個兒子 - 我的侄子們,是我小時的玩伴。叔侄三人,小時候輩分界限不明顯,他們有時候叫我“叔”,有時不叫,我也不在乎。但三個人在一起,力量卻不容小視。我從小身體瘦弱,但脾氣不小。記得有一次與別人打架,眼看招架不住了,兩個侄子挺身而出,打的對方落荒而逃。這事還被告到了家裏。
二哥是弟兄中學習最好的,從小學習就好,名氣也大。隻可惜剛上初中,初一還沒結束,就趕上了文革。由於家庭的影響,隻好輟學在家。小時候,我基本不學習,對上中學、大學的事從來不想,連這樣的夢都沒做過。那時男孩子比較尚武,從小在外瘋跑,舞槍弄棒。當時看中了商店的一個玩具槍,很想要,但當時隻有父親有工資,實在無力購買。那時二哥在學電工,手也很巧。他用很硬的榆木做槍把,鋸好、磨光;鋸了一段家裏舊社會防土匪用的土槍槍管,做成了一個玩具手槍。當時我拿著這把自製玩具手槍很是威風,愛不釋手。文革後期,形勢有所鬆動,二哥開始自學。粉碎“四人幫”後,形勢更加寬鬆,似乎上高中,讀大學有了可能,我也開始學習。我最喜歡數學,上初中時,已經開始學高中的課。但是窮鄉僻壤,找不到輔導老師,二哥就是我的老師。二哥平時脾氣就好,做老師也一樣,非常耐心。到時我這個學生經常不耐煩、亂發脾氣,但二哥也不生氣,照樣細心輔導。幾十年後,我家的兩個兒子也是如此。老大脾氣遠不如他二伯,對我們也是牢騷不斷;但唯獨對弟弟無微不至,有求必應;弟弟發火時,他也是難得的好脾氣,隻是事後弟弟不在家時,跟我們發發牢騷而已。
三哥是弟兄中脾氣最大的,年輕時沒少與別人發生衝突,甚至動手。為此父母很擔心,他哪天惹什麽禍,畢竟家庭出身不好,應該夾著尾巴做人。但三哥對我很好,從我記事起,到現在,沒有對我發過一次火,更不用說打罵了。小時候有三哥在身邊,我從不擔心別人會欺負我,安全感很強。直到現在,我仍保持著與三哥1-2周通話一次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閑時多聊,忙時少聊,有事時隨時中斷通話,以後再說。
姐姐是兄弟姊妹中唯一的女性,父母比較寵愛。她也是我兒時,哥姐中唯一責罵過我的人。吵鬧歸吵鬧,平時我們關係也很好,她去朋友家玩,也經常帶我去;有什麽好吃的,總給我留一份。我的衣服髒了,每次都是她洗,盡管態度不太友好。
我的出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不到1歲趕上了文革,家中被抄,除了房子,一無所有;而且房間內,也被掘地三尺。母親生我時,本來年歲就不輕,遇此浩劫,奶水自然不足。聽家人講,那時實在沒什麽可以喂我的,隻好用玉米麵做成糊糊當口糧,父母不在家時,由哥姐輪流喂我。外麵環境不好,之所以我沒像有的人那樣充滿了仇恨,就是因為家庭氣氛很好。家裏有重活時,我也參加,但永遠是望風和看攤的角色;家裏做飯,我頂多打個下手,幹不幹無所謂,隻在旁邊說說話就行。哪怕家裏隻有兩個人也是如此,不過不記得,我有單獨在家的時候。那時沒有什麽娛樂活動,看電影是唯一的選擇。每次外出看電影時,兄弟姊妹四人同行,二哥、三哥騎車,馱著我和姐姐,其樂無窮。後來外出讀書、工作、定居,探家時外出,也總是哥哥騎車馱著我,從沒有例外。
哥姐們對我的關愛有加,造就了我的生活能力偏低,甚至不如我大侄。後來離開老家後,幾經努力,做菜水平仍不被認可,在自己家中始終是個幫廚的角色,做大廚隻能是夢想或自娛自樂。
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個建築物,需要多方麵的支撐,才能穩定與平衡。父母的愛雖是無私的,但這種愛是垂直的,是有代溝的。人的一生光有父母的愛遠遠不夠,再說他們會早我們而去;人的一生中,來自兄弟姊妹的這種平行的愛,非常重要,它會伴隨我們一生,支撐著我們的心理大廈永遠不會倒塌。同學和朋友的友情非常重要,但隨著時間、空間及雙方地位的變化,多多少少都會變化。但兄弟姊妹不會,不管你高升還是跌落。當年紅極一時的王副主席,有兄弟四人,謂“文武雙全”,但唯有他一人離開了吉林老家。他在位時,他的兄弟姊妹幾乎沒沾他什麽光,但是入獄後唯有他的兄弟姊妹和發妻去經常探監。
兄弟姊妹間,時間、空間、學識、地位的落差感覺最小。我的三個哥哥小時學習都不錯,但由於家庭出身的影響沒機會讀書,三人受教育的年限分別為5年、5年、6年,三人加起來不如我一人的。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的交流,每次照樣可以聊幾個小時。與他們的交流,一方麵減輕了在外地及海外的孤獨感,使我的家鄉話至今依舊非常流利,對家鄉的事依舊非常熟悉和了解。
如果您的經濟情況允許,還是多要幾個孩子好。兄弟姊妹是人一輩子的夥伴,不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兄弟姊妹多,真的很好。
我很幸運,我叫趙四。
+1
我73年生人。從小,一天就晚飯是正經的,其他兩頓都湊和,或沒有。衣服也是撿我姐,甚至我哥的舊衣服。教育是簡單粗暴,沒少挨打。
我倆孩的同事跟我說,孩子15歲以前別想父母都全職,不是這個病了就是那個病了,倆孩的事就夠你全職了。
我身邊有沒錢多孩家庭,就是管不過來,就散養了,吃飽穿暖完事,別的就不管了。
我有一孩子,他很幸福。
沒錢還是別多生的好,讓孩子受委曲.
受教育高後生育率降低,和食品豐富後導致人發胖得糖尿病一樣,是一種富貴病,是需要我們去用理智克服戰勝的。很多華人還是停留在這個自己得了富貴病還到處炫耀的低智商水平。
我原來一個同事,是個猶太人,自己有4個兄弟姐妹,嫁了個律師,自己上醫學院和做住院醫期間生了5個孩子,家裏請兩個保姆,有一次她帶孩子來單位,看著一大群。我們單位好多醫生都有3到5個孩子。
我認識一個非中國人家庭有三個孩子同時富有的。
我認識的其他家庭有三個孩子或更多孩子的都是窮鬼。
難道趙四是中國大外宣?全家人都為你做出犧牲,你當然覺得好,你有沒有問過你的大哥大姐他們開心你到來嗎?
===============================
靈魂之問!
趙四你自己生了幾個孩子?